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香港是“文化沙漠”?
作者柯灵
期数1990年07期
  在八十年代,我和香港疏隔三十年之后,旧地重游,像蓦然闯入外星世界,目迷五色,心汇千端,而最感愉快的,是认识了不少令人萦系向往的朋友,小思(卢玮銮)女士是其中之一。
  香港地处南天,一岛孤悬,万流云集,尽管百五年来世局播迁,沧桑多变,绵邈的华夏文化传统,如一灯不灭,烛照海岸,岛上知识界的有心人,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披荆斩棘、填海补天的辛苦。小思长年惨淡经营,参与开荒行列,不仅在香港赢得文名与贤声,同时隔山过海,影响及于一向门禁森严的大陆。熟悉港情的柳苏,在北京《读书》杂志上频为香港作家画像,其中就有《无人不道小思贤》一文,细细描述她的人品与文品。
  小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隽爽,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但霁月光风之外,也自别有其引人注目的色彩。她的文史著述,谨肃如法官判案,殚见治闻,而心细如发,真正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知人论世,略迹原情,平心放眼,又表现出罕见的热忱与胆识;她的散文创作,纵横上下,挥洒自如,覃思遐想,翩欲飞,则纯然是才人本色。这种种似乎矛盾的品性,千山一脉,百水同源,读者可以由此看到她的一片赤子之心。
  《彤云笺》是小思一九八五年以来的散文集锦,以《送八十年代》和《迎九十年代》二文为殿。笔端迈越时空,大至历史、战争、人物,小至一花一木一穗一石一器;近至大陆会稽山下的沈园轩亭口,五台山中古老的小镇,远至尼罗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鱼龙曼衍的今日苏联与东欧,耳目所接,痛痒紫心,寄慨遥深。她时而化身为结血瘢的水袖,惯漂泊的骆驼,倾诉人间的野蛮和冷漠。现代都市被割切的天空,电脑与情感的隔阂,也使她忧心忡忡,无端爆发许多枨触。缅怀先贤,以心会心,又是另一种情致笔墨。陆游、秋瑾、蔡元培、瞿秋白、老舍乃至萧红,国仇家恨,侠骨柔肠,清才卓识,“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一片神往和怅惜之情,如杨花点点,在字里行间飞舞。小思与丰子恺的文字缘、忘年交,更显得一往情深,生死不渝,可以看作是一段两岸的文坛佳话。
  常听说香港是“文化沙漠”,香港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却提出了无声的抗议。纸上氤氲,目验心证,表明纸醉金迷的维多利亚港不只是声色犬马之场,在红尘十丈之中,自有一片清凉世界,供心灵栖息翱翔,悲欣歌哭,长啸行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科学与艺术,应当是一对丽质天生的姊妹花。
  感谢小思,以文会友,不遗在远;爰抒所怀,遥祝笔健!
  一九九○年五月十五日于上海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