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用影像建构历史
作者
杨小彦
期数
2000年12期
一九六四年,夏天,在越南南部某田野,一队美军的扫雷工兵正在仔细地清扫地雷。有好几个摄影记者也在现场,他们想拍点什么。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声地雷的闷响。天边起了一阵烟云。
这时,有个记者说:
“卡帕又碰到好运气了。他总是好运的。”
闻名全世界的卡帕此时也在现场,他就在爆炸的那边拍照。
他又一次碰到了好运?
等记者们赶过去时,看到的是倒在血泊中的卡帕。这个把相机当做枪支的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死在了战场上。
很快,全世界都知道玩命的卡帕已经离开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影像领域,离开了他参与创始的马格兰图片社。那时,马格兰图片社代表了一个时代对影像的价值要求,代表了影像的全部历史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影像的商业出路。马格兰图片社混合了这三种要求,以便达到它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建构用影像书写的历史。
卡帕最后的照片拍的是美军的扫雷分队在扫雷。在影像领域,他其实也是一个扫雷者,扫去的是影像所残存的最后一点“美的画意”。影像在他眼里就是现场记录,而且是记录人类可怕时刻的惟一工具。影像的冲击在于,你不得不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于是,真实就被不假思索地植入了你的大脑。
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年轻的卡帕毫不犹豫地奔向了战场。一张正在中枪倒地的西班牙士兵的照片成了这场内战的象征。人们甚至可以想像,枪弹也在卡帕身边飞过。同年,年轻而尚未成名的海明威也在西班牙前线。这个有着公牛性格的人受了可怕的重伤,差一点死在战场。结果,他身上的创伤成了未来几十年当中文学领域里英雄主义的无尽源泉。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人们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感受到的是所有战争的残酷,而不仅仅是西班牙内战。与卡帕不同,海明威在描写战争。另一个从事绘画的西班牙人毕加索,听闻德军战机轰炸格尔尼卡小镇后,怒气十足地画了张立体主义风格的画《格尔尼卡》。从此,格尔尼卡成了全球闻名的地方,这张画也成了毕加索实践绘画为政治服务的惟一例证。这个后来的法国共产党员,总是把他发生在一九三六年的绘画抗议弄得真像是那么回事似的,他不断地申明,《格尔尼卡》是为政治服务的艺术。这张画突出了毕加索绘画中关于“残酷”与“雄性”的主题。而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这个主题总是放进不断重复的各种涂抹作品中,使人弄不明白画家对这样的主题究竟是反对还是欣赏。只有《格尔尼卡》与一个具体事件挂钩。
卡帕的照片没有任何“概括性”。西班牙内战对他而言,既不是弘扬英雄主义的难得场所,也不是宣泄艺术激情的绝妙机会。战争就是,一些士兵中弹倒地了,这发生在一瞬间,然后一切都变了,刚才还是活生生的人,枪声响过之后就变成了不断涌流的血。只有在现场才能得到这些血腥的镜头,这是惟一的真实。一九四二年的诺曼底登陆也是这样,士兵们冲向了海滩,不断地倒地,不断地冲。卡帕也是千百万个冲上海滩的士兵,所以他拍下了令人震惊的照片。然后,诺曼底登陆成了卡帕的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就是他所拍下来的照片。这一点给所有看到过卡帕照片的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致忘记了出现在其中的模糊影纹其实是一个技术错误。到了一九九八年,斯皮尔伯格拍《拯救大兵瑞恩》,他不得不精心地把卡帕那有模糊影纹的“诺曼底登陆”搬到了银幕上,从而创造了一个斯皮尔伯格的影像式的“诺曼底登陆”。
我很理解卡蒂—布列松面对人们把他视为影像记录者的厌恶心理。他不断抗议把他的照片等同于纪实的任何企图,更拒绝做任何与记者有关的工作。这个骄傲的法国人用影像建立了一个关于瞬间的世界。他要拍摄的并不是真实,他的目标是要建立瞬间的永恒意义,而这就不得不有所选择,选择能够成为瞬间的瞬间。同时也意味着放弃,放弃不能成为瞬间的瞬间。于是,历史就被影像建立起来了。结果,影像的历史就成了那些能够被影像化的历史。影像从瞬间走向题材,又从题材走向晃动,都是为了能给影像的历史增加严峻而浪漫的色彩。卡蒂-布列松的这个脾气,马克-里布也有。他拍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以至于使他成为中国摄影界的名人,受到了中国几代摄影家们的仰慕。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反对“纪实”,特别是中国人所理解的“纪实”。这个法国人不是要去记录历史中的中国,而是要建立影像中的中国。与其说他抓住了半个世纪的中国,不如说他放弃了半个世纪的中国。他所看到的,我们看不到;我们所看到的,他不愿意去看。他正凭了这一点征服了中国。而我们忘了,他首先征服的是法国,是国际摄影界,然后才是中国。正因为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才被征服。同时,我们还拿他没办法,因为他不愿意看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所看到的,他并不需要。
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时代》周刊编了一个珍藏版,把二十世纪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其中有一百年来最难忘的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出戏剧和一本小说等等。在一百年来最令人难忘的照片这个选项里,上选的是卡蒂—布列松一九三二年拍的《跳过水洼》。我明白,面对着影像的历史,眼光锐利的编辑与卡蒂—布列松有着惊人一致:不选择“真实”,而是选择“瞬间”。是否因为他们认为,“真实”每天都在发生,而“瞬间”却不一定能很好地固定在相纸上?把卡蒂—布列松的这张照片选出来代表一百年来摄影的成就,恰恰说明了从传播的角度,影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瞬间”只能在影像历史中建立。
《时代》周刊是《生活》的母体,它们都源自卢斯那颗满脑袋除了美国价值观什么也没有的大脑。《时代》周刊至今仍然是西方社会和北美最重要的新闻时事杂志,《生活》却停刊了。这其中的意义同样不同寻常。
一九三六年,当卢斯决定创办《生活》杂志时,他说:“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见证伟大的变化,目睹可怜与骄横的仪容相貌,注视奇异的存在——机器、军队、大众、丛林的树影和月亮的明暗。看看男人的工作——他的涂抹、成就和发现。看看千里以外的事,藏在墙后和房间里的事,危险即将来临的事,男人们所爱的女人,无数的孩子。去观察,然后在观察中获得愉悦。去观察,然后惊讶。去观察,然后学习观察……”
美妙的词句掩盖着的却是用影像虚构历史的良苦用心,是对“观察”的统治。于是,《生活》开始了它训练人们观看方式的历史。结果颇为成功,《生活》的影像观念终于成了普通的视觉存在。当《生活》上的影像风格成了几代人的观察方式之后,人们对影像的惊讶感渐次消失了。人们看到了欢乐,看到了美妙与和谐,看到了伟大的美国。人们终于发现,影像所带来的是视觉消费而不是其他。结果,视觉消费取消了大部分传统的消费,成了二十世纪突显出来的景观。影像的历史由此也滑向了可怕的深渊。这当然要怪《生活》那些高明的编辑,但更要怪影像本身。因为,一个世纪过去了,影像已经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马格兰图片社成了经典的象征,《生活》则是大众化图片消费的供应商。
现在,功成名就的卡蒂—布列松几乎不再拍照,他一天到晚在画些注定不能进入艺术史的拙劣作品。才华横溢的克莱茵则从反抗走向商业。另外的影像工作者呢?雪曼只拍自己,她关心影像的意义显然更甚于影像所传达的对象。阿勃丝自杀了,她最后与自己的影像融为一体,终于创造了影像领域的“梵高神话”。冠德卡充其量只是个影像流浪汉。兰·戈丁则只对自己的身体磨难以及她那些同伙的身体磨难感兴趣。荒木经维更像一个图片编辑,只是他只编自己的照片。回过头去看那些经典的图片,才发现隐藏在图片背后的那些经典的拍照动作。这些动作被影像的历史湮没,难以辨别。我仿佛从卡帕的照片中看到他置身在军旅中的勇敢身影。枪声响了,子弹呼啸而过。就在身边,一个普通士兵倒下了。几乎是同时,卡帕把镜头对准了倒下的战士。
诺曼底登陆的海滩上,卡帕是参与者,但他的工作是拍照。海明威不是参与者,他却组织起一支奇怪的军队率先进入巴黎。在这种关键时刻,海明威关心的是作战,写作没有意义。毕加索呢,他留在德国人占领的巴黎,任由德国军人的骚扰,依然我行我素,画了一张又一张以哭泣为主题的画。
他们的下场完全不同:卡帕死在地雷的爆炸之中。海明威把枪管对准了自己的脑袋,一枪下去,竟然炸掉了半边脸。毕加索呢,年过八十却仍然有艳遇。
现在,《生活》停刊了,卡蒂—布列松不拍照了,傻瓜机却在大行其道,而数码化的成像方式正在席卷全球。对这个现象,有人欢笑有人愁。显然,如何书写影像的历史开始成为严重的问题。
用影像建构历史
宋庄艺术家的存在方式
《中论》标点小误
从一支烟到一本书
爱的碎片中的惊鸿一瞥
关心“形而下”
发挥理性的权威
《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
对我国古代神话瑰宝的探索
嘤嘤求友和与世相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