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对我国古代神话瑰宝的探索
作者张明华
期数1982年02期
  五十年前流亡日,
  文坛争论正喧阗。
  聊驱蚊蚋搜神话,
  不料专家出后贤。
  病眼迷离感慨多,
  椎轮大辂竟如何。
  少年锐气今销歇,
  仰望专家阿弥陀。
  这是茅盾先生在一九七八年十月,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他的《中国神话研究ABC》时挥毫写下的诗句。中国古代神话,片断地散佚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记载既零碎又说法不一,给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难。早在二十年代,茅盾先生在“文坛争论正喧阗”时,就“聊驱蚊蚋搜神话”,著成《中国神话研究ABC》,与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一起,开辟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蹊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后继者甚少。四十年代,袁珂先生在许寿裳先生的鼓励下,开始研究中国神话。许先生在台北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后,袁先生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他的神话研究。以几十年之力,集缀浩瀚典籍中的零碎材料,加以排比研究,编成我国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它告诉人们,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自己民族的神话,其丰富和瓌伟,并不比希腊神话、埃及神话逊色。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的另一部著作《古神话选译》,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神话的选本。茅盾先生这首诗中指的神话学“专家”、仰望的神话学“专家”,正是指继鲁迅、闻一多、茅盾研究神话而上的“后贤”袁珂先生。
  前不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袁先生的新作《山海经校注》,这是一百七十年来,第一部系统地整理《山海经》的著作,倾注着作者几十年辛勤耕耘的结晶。
  袁珂校注的《山海经》分《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两部分,依西汉古籍整理专家刘歆校定的序次排列。《海经新释》完成于一九六三年,《山经柬释》是应上海古籍出版社“合《山》、《海》以成完璧”的建议于七八年完成的。《校注》对神话部分的注释,搜罗丰富,征引详博,许多处以钟鼎文(金文)、甲骨文来考释,颇有发明,在众多的《山海经》注释本中独具一格。试举“刑天”例,看他是如何考释的。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
  这是个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争神失败后,被天帝砍了脑袋,葬在常羊山,不甘失败,乃以两乳当作眼睛,肚脐为嘴巴,手中挥舞着干(盾)和戚(板斧)两种武器,与天帝斗争到底。关于此神的名称,自晋代陶渊明以来,众说纷纭。古书上有作“形天”的,也有作“刑天”、“形夭”、“刑天”、“邢天”、“邢天”的,令人迷惑不解。《校注》先从校勘着手,列举古籍及历代碑文中的不同写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刑天”、“形夭”为是。袁先生从“天”字的形来考释。天,甲骨作,金文作,口和·均象人首,天即颠,也就是头顶。“刑天”训为砍头,与此段无头神意暗合。并推测此本无名天神,断首之后始名“刑天”。又说“形夭义为形体夭残,亦通。惟作形天、刑天则不可通。”利用甲骨文来考释文字的正讹,是甲骨文发现以前的清代朴学大师无法办到的。这里要说明的《校注》经文仍作“形天”,是因郝懿行《笺疏》本的缘故,袁先生治学严谨,不轻易改动底本文字的。按语中,《校注》从神话学的角度,考镜其源流,指出“刑天之神话,乃黄帝与炎帝斗争神话之一部分,状具斗志靡懈,死犹未已也”。并搜录《太平御览》、《归藏》、《吕氏春秋荡兵篇》、《淮南子兵略篇》、《大戴礼五帝德》、《遁甲开山图》、《书吕刑》、《路史后纪》、《春秋纬元命苞》以及本经有关文字中的十多条材料,相互参见,以证其说,可谓旁搜博采,包蕴宏富。
  象这样广采博引,创通其义的,提出独特见解的有百余处。如对《山海经》“经”的解释,“乃经历之经,意谓山海之所经,初非有经典之义”,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如对“毕方鸟”的考释,是从火烧竹的“烨烞”之声而引伸出来的;“三株树”乃疑“黄帝游乎赤水之上遗其玄珠”所生的树;“三苗国”即是苗民,非高诱所说的“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乃是高尔基所说的反抗之神,为苗民平了反;“不死民”是古人心目中的仙乡乐土;“羿与凿歯战于寿华之野”的羿,即《海内经》所说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的羿,与夏代有穷氏之后羿是两个人;对女娲造人神话则剔除阶级社会烙印,恢复其本来面目;“王子夜之尸”即《古本竹书纪年》的“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的故事片断;小人国即周饶国,因“靖人、僬侥、周饶、侏儒并一声之转”;视肉是种象日反牛样的食之无尽、割而复生的珍异;共工与禹的斗争,应是黄帝、炎帝斗争之余绪……等等。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袁先生并没有忘记这一点。如在考释鲧禹治水神话时,则与古希腊偷天火赐与人类的普鲁米修斯相比较,得出窃天帝息壤以堙洪水的鲧,其形象之高大,则过于普鲁米修斯的结论。因鲧窃息壤失败后,被殛羽山,尸体三年不腐,其精魂化为禹,禹出生后终于篡绪父志,治好洪水,为民造福。反映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
  《山海经》这部源远流长的古籍,由于古今版刻传抄的不一,以致文字殊异者屡见不鲜,加之错简讹脱多,怪字冷僻字多,故扦格难通。这给今天的读者,带来很多的不便。袁先生在着重于神话部分的考释外,还对全书作了必要的校勘和诠解,这不能不说是对大家的一个方便。清仪征阮元嫏嬛仙馆刊刻的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是至今所见最为完备的本子,《校注》以它为底本;宋淳熙七年池阳郡尤袤刻本、涵芬楼影印明正统十年刻道藏本、明成化元年吴宽抄本、明毛扆校本、清黄丕烈周叔弢校本、邵恩多校本、王念孙校本、何焯校本,还有王崇庆、吴承臣、汪绂、毕沅诸家注,《校注》将它们与《笺疏》本对校,同时又将各类古籍中所引经文加以核对,以校异同,疏通文字。这使我们在读《山海经》时,还获得前代学者在校勘上的成就。《校注》的《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是在旧注的基础上加以诠解的。晋代郭璞的《山海经传》,是最早的注,《校注》将它采入;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对郭注多所阐明,注释精详,是一部后来居上、冠于诸家的注本,《校注》吸收其半;又对其他注家,如王崇庆、吴任臣、汪绂、毕沅等,则刺取一二,期以简明。这对我们研究这部神秘的奇书,大有益处。
  呈现给读者的封面,是幅著名的“夸父追日”图。打开书本,这样稀奇古怪的图有一百五十幅。有三足的乌、九尾狐、六头鸟、一头十身的鱼、鸟首蛇尾的龟、蛇尾有翅的鱼、九尾四耳目在背的羊、人面四目的鸟、人面一足的鸟、马身人面虎文鸟翼的神……,与文字对照,相映成趣,这与过去那些古本相比,确是面目一新。据历代许多学者考证,《山海经》原有古图,现在的文字只是它的说明,图在流传中亡佚,原样已无从知晓。《校注》的插图虽是清人补画的,但也很宝贵,鲁迅先生从小就喜欢它,后来能从事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得出“《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所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的独到见解,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生动有趣的图勾起兴趣的。清人画的图,由于当时木版印刷条件的限制,图是放在卷首与文字分列的,翻检时十分不便。近年日本出的《山海经》的三十来幅图,是附在书后的。《校注》的一百五十幅图,是从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汪绂《山海经存》、日本荣文堂本《山海经》、肖云从《离骚图》中采录的,并经过精心设计,缩小后插入有关文字中的,这使版面生动活泼,增加此书的浑朴古趣,还可帮助读者理解文字。
  《山海经》不仅是一部远古传说的宝库,也是一部地理学之谜。据美国学者最近研究,此书的若干篇章,如《东山经》所描述的山川形势,与太平洋彼岸——北美洲西部、中部的地形相似,而且风土出产也相象。由此怀疑,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华夏民族已到美洲进行过广泛的考察,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四千年。中国人五千年前就到过美洲大陆,这个谜与埃及的金字塔、墨西哥的玛雅文化一样,是个极待探索的课题。《山海经》所记大量奇异事物,有不少到现在为止,还是个未知数,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古代科学和文化的大门。《校注》卷末附有的山名、水名、地名、人名、神名、怪名、动植物名、矿产名索引,绵密细致,对研究者是个便利。
  《山海经》自西汉刘歆整理成十八卷后,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的遭遇是坎坷的。“生当盛世,比年究心神话”的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的出版,使这沉睡多年的古籍,重放异彩。《山海经》中“精卫衔木石,将以填沧海”、“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所表现出来的宏大志愿和豪迈气概,以及《校注》从上下数千年、纵横千万里的大量资料中考释出的神话瑰宝,以及我们祖先雄伟的生活图卷,奋然崛起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发扬中华民族博大自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光荣传统,是有借鉴作用的。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2.4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