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也谈台湾语文的若干问题
作者苏仔果
期数2004年09期
  二○○四年第二期《读书》上周质平先生《台湾语文发展的歧路:是“母语化”,还是“孤岛化”?》一文中说:“所谓的台语汉字化,无非是用汉字来记录台语发音。”这并不是符合事实的说法。且不说台语的语汇和国语的语汇,相当大一部分是相同的;就是要用汉字来记录台语的发音,本身就已经相当困难了——台语有十五个声母、八十九个韵母和七个声调,配合成二千二百零五个音节;而国语只有一千三百三十四个音节,台语的音节数是国语的1.5倍强,加上那些以-p、-t、-k结尾的入音字,台语的发音,只用汉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记录的。
  事实上,台语汉字化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本字法:就是台语的读音、语义和国语一致的,直接用本字。这种情形约占所有台语汉字的65%。
  借音法:亦即周先生所说的用汉字记录台语发音。这些汉字语义和台语不同,只有读音相同或相似,约占所有台语汉字的35%,占所有非本字的62%。
  训读法:台语和国语的读音不同,但字义相符。这种类型的汉字很少,约有数十个,占所有非本字的21%。
  俗用字:这种情况更为少见,如“卜”、“阮”、“兮”等,约占非本字的10%。但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主要是周先生例举的“俗俗卖”、“俗搁大碗”等情形。
  新造字:这是台语汉字化最不常使用的手法,各种造字手法所造的新字,加起来也不过占所有非本字的6.4%。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