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记忆的轻重
栏目品书录
作者桑农
期数1998年04期
  关于《老照片》的评介已见过不少,只是最近,偶尔读到一份名为《回忆》(Reminisce)的英文杂志之后,重温几册《老照片》,一些原先较为模糊的异样感觉才清晰起来。
  那是一种大十六开的月刊,彩页与黑白页相间,刊登的都是配上文字的照片和配上照片的文字。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老照片》的创意受其影响,可从凭借照片追忆往事这一点看,两者如此相似,不能不让人有所联想。
  当然,两者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不仅在外观上,更在内容上。《老照片》中的人、物、场景大多笼罩着时代的阴影,像夹在留发与留头两难间的顺民,低头认罪的地富反坏右,化妆得稚气全失的小孩在演样板戏,以及怵目惊心的凌迟场面等等。《回忆》中的影像则大多充满生活的情趣,像幽暗的雨景中,撑着鲜亮黄伞的小女孩,惊喜地仰面张望伞顶的溅水声;笑容可掬、体形富态的老板娘,一手按着柜台,柜台与货架上琳琅满目,下面一段文字中写道:“我的祖母常常在店里睡着了,醒来后常能看到顾客留在柜台上的钱。”
  《老照片》是出版社编辑大型历史图集的“下脚料”,尽管编者着眼私人化叙述,却仍然以为: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说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经历,不经意间还是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自照像术引进以来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又是一段多灾多难的历史。这也就难怪那些老照片上满是沉重的沧桑感,让人心情压抑。《回忆》在其本国属于什么层次的读物,我不太清楚。封面刊名下有一行点明杂志性质的小字,大意是“一份带回美好时光的期刊”,足见编者的意图。翻阅这份杂志,轻松快乐略带幽默的选材,常能让人会心一笑。
  《老照片》中的照片自有其价值和意义,比较而言,《回忆》中的图文似乎没什么深刻的内涵。然而,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则故事:孔子听了几位门生诉说安邦治国的大志,只是“晒之”;当曾点说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立刻给予赞许,并说“吾与点也”。“积极人世”的孔子为什么把“消极出世”的追求当作最高的理想呢?问题很简单,人类之所以去承受苦难,去艰苦奋斗,还不是为了能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就个体生命来看,当你老了,独自回首往事的时候,取出那册记录一生足迹的影集,你愿意这些老照片上都是些战争、运动、灾荒以及生活无所着落的忧虑,还是充满了阳光、鲜花和发自内心的欢笑?
  如此看来,《老照片》仅是百年历史的一个见证、一个提醒。在这里,苦涩多于甜蜜,苍凉多于温馨。我们还未能轻轻松松地回首“过去的好时光”。
  (《老照片》一、二、三辑合订本,山东画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22.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