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读《大浴女》
栏目
欲读书结
作者
王蒙
期数
2000年09期
这是一本相当纯粹的小说。它的人物好像回到了原初的状态,即使不太好的人如方兢、如白鞋队长的为恶也只是停留在动物的本能层面上,他们也带着几分小儿科气。而最最扭曲的以女人的身体做代价换取某个“恩惠”——如开病假条、如招工——的故事,这种情节在旁的书里会是令人发指的控诉,而在本书里是女方的主动,而且里面混合了女方的本能,所谓幼稚的计谋和天真的放荡,不那么令人痛心疾首。倒是一些人的原初欲望的后果十分惊心动魄,社会、政治、家庭……都会给原质的人找麻烦,都会形成巨大的压力,摧毁本来并不复杂也无大恶的人生。
这当然是人生版本之一种,例如《三国演义》把人生政治化权谋化也是人生版本之一种。《大浴女》使我们面对原初的天真,面对生之快乐,面对一种纯洁和纯粹。顺手一击的社会背景描写并没有减少批判的力度。但更惊人的是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荒芜的年代,生活仍然是那样有声有色而趣味盎然,人性仍然是那样五彩缤纷而澄明透亮,情感仍然是那样热烈赤诚,悲欢仍然是那样可歌可泣,精神世界仍然是充满了真实的惶惑、追求、升华,叫做被作践了的嫩芽,“成全了一座花园”。
是的,嫩芽被作践着,花园却是美丽的,“内心深处的花园”一节写得堪称绝唱。让我们来欣赏这座花园吧。
由于个人的阅读口味和习惯,更由于儿时受到的教育,我不怎么容易接受《大浴女》的书名,也不易接受书里某些比较露骨和感官的描写。但读过全书之后,它在相当程度上说服——征服了我。它侧重表现的是尹小跳等一些女性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遭际,其中包括灵与肉纠缠在一起的生死攸关的精神寻觅、道德自省、尊严维护、感情珍惜与价值掂量,对他人直至对社会的态度(例如小说表现了方兢的仇恨心,反衬出来的尹小跳的爱心与善良),再就是对各色人等包括一些男性的精神的解剖分析。书里的主人公尹小跳是一个有强烈的几乎是超常的生命力量的人,包括智慧、热情、道德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她一次又一次地追求,她拥有许多幼稚、错失、真诚、愿望、悔悟、倔强,她遭受到了背叛、欺骗直到无耻。她的种种无奈使她终于与陈在走在一起(后来又终于分手)。当在一起的时候,发展到比较强烈的肉身的结合,这是必然的与合乎情理的,是身体的同时也是精神的现象,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坦诚,表达了作者对于读者的几乎是过分了的信任,读到这里你感到的是一种纯粹和升华而不是别的。这就与感官刺激与出卖隐私区别了开来。这也与装模作样雾里看花区别了开来。这些描写使人感到了尹小跳的炽热与率真,缩短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表现出小跳的热烈、活跃、聪慧与终究保持住了的精神的纯洁。要知道,欧洲的美术中,天使也都是赤裸裸露着屁股蛋子的。
当然也可以设想另一种选择,一种更矜持与更含蓄的写法,更象征也更审美的处理,作者有选择自己的写法的自由,读者评者也有设想另一种处理的可能的自由,或者是权利——而另一些读者致力于在阅读中满足自己的窥视欲。许多精彩的文本都带有揭秘的性质,都在把遮蔽的帘布打开,虽然遮蔽的内容不一,可能是政治,可能是家庭,可能是黑手党也可能是人的生理性隐私。
于是我想起了一个我在美国看过的传记影片,它描写一个钢琴家的一生。这个钢琴家在充斥着商业与通俗气味的百老汇大红大紫。为了搞卖点造噱头,他出场的时候甚至是跳伞运动员般地自天而降,歌星一般地闹上一大堆花里胡哨的灯光和雾气,如此这般他推销了自己的钢琴演奏。
作为一个过气作者,我以老朽的心态担忧《大浴女》的那部分比较直露的写法变成某些人心目中的卖点和噱头。读完了,却觉得他们会因之提高而不是降低阅读趣味和精神品位。这么说,这样写还是得大于失了。是么?然而,知止而后有定。我最喜欢给别人题的词就是这两个字:“有定。”这几句话不算评论,它只是一个老熟人的不合时宜的个人心思。
与其他有些女作家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第一,铁凝是一个把自己放在书里的作家,你从书里处处可以感到作者的脉搏、眼泪、微笑、祝祷和滴自心头的血。她在作品里扮演的是一个抒情者、倾诉者、歌哭者、狂笑者、祝福者或者呐喊者。她与书中的人物互为代言人。你读了书就会进一步感知与理解作者,直至惦记与挂牵作者。例如张洁也是这种类型的作家。而另外有一些作家,你从她们的作品里可以知道许多东西,除了她们自己。她们在自己的作品里扮演的是观察者、叙述者、勾画者、解剖者、批评者、嘲笑者,最多是同情者。你分明可以感到这类作者与作品的布莱希特式的距离。这里绝无高下之别,毋宁说后一类作家更现代:酸的馒头(sentimental)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读这样的书会觉得佩服,会拍案叫绝,会沉吟不已,却永远不那么牵心动肺。读完《大浴女》,则觉得心怦怦然,觉得到底意难平,觉得仍然惦记着尹小跳、唐菲、俞大声,直到章妩和尹小帆。
另一个更个人的特点是,铁凝的作品里虽然也不乏大胆的描写尖刻的嘲弄,不乏对于灵魂的拷问,但是给人印象至深的是一种生活的甘甜,是一种人的可爱,是穿越了众多的苦涩和酸楚之后,作者的比一切失望更希望,比一切仇恨更疼惜,比一切痛苦更怡悦的爱心和趣味。她总是津津有味地兴致勃勃地乃至痴痴诚诚地直至得意洋洋地写到人,写到爱情,写到城市乡村(作者是一个既善于写乡村又善于写城市的作家,我知道不止一个年长的文学人更喜欢她的写乡村之作),写到平常的日子,写到国家民族,写到党政干部,写到画家编辑,写到穿衣打扮、购物吃饭、出国逛街、读书执炊,甚至尹小跳开电灯、钻被窝与骑凤凰车也写得那样有兴味,不是颓废的享乐与麻醉,而是纯真的无微不至的活泼与欣然。读完了,人物们再不幸也罢,人生与历史中颇有些不公正也罢,事情不如人意也罢,命运老是和自己的主人公开玩笑也罢,曾经非常贫穷非常落后非常封闭也罢,你仍然觉得她和她的人物们活得颇有滋味,看个《苏联妇女》杂志,看个阿尔巴尼亚故事片,都那么其乐无穷。她的作品里基本上没有大恶,没有大绝望也没有大愤激。有痛苦但不极端,有嘲笑但不恶毒,有悲伤但不决绝,有丑恶但不捶胸顿足,有腥臭但不窒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淫,淫而止于所当止。不颓废,不怎么仇恨,也没有那种疯疯癫癫的咒骂。也许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家的人物的一种生正逢时生正逢地的幸福感,包括对于国家社会福安市的一切进步的自豪。回顾铁凝的其他作品,她的人物有时善良得匪夷所思。五年前我举过她的短篇小说《意外》为例,一个乡下女孩子在城里照相被弄混了照片,结果领到的是旁一个女子的照片,她居然没有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商业事故愤怒,反倒是欣赏那个陌生人的照片,并告诉旁人那是她嫂子。在另一篇小说《喜糖》里,被新婚夫妇冷落了的主人公,宁可自己买喜糖送给自家,以维护新婚者的形象。还有一个短篇《我的失踪》,更是把一个追窃贼的经验理想化浪漫化快乐化。你再无法想像世界上有第二个人写这样的题材用这种调子这种方式,这是我国小说的一枚奇果,叫做一个变数,可惜没有任何人注意过它。
到了《大浴女》这里,这种特点更明显了,虽然小说写了那么多痛苦,虽然尹小跳似乎一直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让我们举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例子:方兢“抛弃”小跳以后,托唐菲给小跳带去一枚钻石戒指。小跳把戒指随手向后一丢。这样的情节无足为奇,毋宁说是相当俗。《雷雨》里的侍萍对待周朴园的支票也是一撕了事。但是这里表现了铁凝之所以是铁凝,她写的是,这枚戒指一抛,正好挂在了一棵树的枝头上,然后尹小跳就思想,觉得树像女人,它们最适合戴上这样的戒指。写得好浪漫、好俏皮、好铁凝!只有写过《哦,香雪》写过《村路带我回家》写过《永远有多远》的铁凝才会这样写,这叫做独一无二这叫做美善惊人。小跳被方某欺骗和抛弃,小跳有屈辱感,接受了戒指就更屈辱了,所以要抛掉,不抛掉不足以消解屈辱。但又让树枝接受了方兢的馈赠,这就同时又消解了愤怒,并没有完全否定方兢的情,挂在树枝上的戒指既是对方兢的报复也是对方某的慰安,亦即对小跳与方兢的这一段故事的慰安和超越。小跳终于跳出来了,仍然有情有义,仍然充满了美感其实是某种程度的原谅,也就是自身的最大安慰,睚眦必报的人自己生活得一定很痛苦。当然,小跳也并不是宽容得昏了头以至丧失了否定的能力,像某些刚刚学会做人生的四则题的大头娃娃设想的王蒙那样,宽容成了无能与怯懦的代名词。尹小跳后来对方兢的“精神与心理的落魄”的发现与洞察,实在是令方兢愧死——如果方兢还有所谓愧感的话。
我曾经说过,写出《哦,香雪》那样的作品的人是幸福的。我也曾表达过对这种乐观(如果可以说是乐观的话)和天真的希望。在一九八五年拙作《香雪的善良的眼睛》中,我说:“她(指铁凝)应该在不失赤子之心的同时,艰苦地、痛苦地去探寻社会、人生艺术的底蕴。……作家的善良应该是通晓并战胜了一切的不善、吸收并扬弃了一切肤浅的或初等的小善、又通晓并宽容了一切可以宽容的弱点和透视洞穿了邪恶的汪洋大海式的善。真正的高标准的美是正视生活和人的一切复杂性、艰巨性的美。真正的喜悦应该是付出了一切代价、经历了真正的灵魂的震撼的喜悦。真正的艺术的天国只有通过泥泞坎坷的道路,有时候甚至是通过地狱才能达到。”回顾五年前的这一言说,除了我为自己的“王蒙老师”式的大言不惭的口气而汗颜以外,我觉得我可以就用这些话来评价《大浴女》,只是要把动词从未来时改成现在完成时,从shuld be改成has been。在读完《大浴女》之后,我不平静地却又是欣慰地想,铁凝已经做到了。
尹小跳——一个给人以印象的名字——到了书的结尾部分,有一种平静,有一种超越,有一种悲悯更有一种清醒。长篇小说的结尾是很难写的,但是《大浴女》的结尾却像一个电影镜头一样地深深地刻印在读者的心头。我们可以说,尹小跳后来像一个圣人,像是成了观音。这当然是一种理想化的描写,也仅仅是精神上的自我完成。但这仍然是非常铁凝式的处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些别的作家,他或她的作品中弥漫着多少难解的(哪怕是抽象的虚拟的解一解)牢骚和怨毒!
而尹小跳有两个大的理论基础,一个是原罪与救赎的观念,为了尹小荃的死,她的良心从来没有平安过。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处理,虽然对之过分的理论化也不免令人生疑:果真人性中就没有原生的善良么?一个不认为自己罪孽深重的人就不能出现强烈的向善为善的内心需要么?让我与尹小跳抬个杠:是有了善的动机才有忏悔,还是有了忏悔才有善的动机呢?这起码是一个鸡与蛋孰先孰后的无解的悖论难题——我们看到过的,我们周围的做了坏事害了别人而“绝不后悔”的汉子已经太多太多了。
尹小跳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尹小跳这个人实在是太聪明了,她洞察别人的与自己的一切隐秘的不纯的动机。作者并不原谅尹小跳,作者甚至写了尹小跳为了办某种事不惜托付唐菲去用不道德的手段以求达到目的。她没有像某些作家那样拼命在作品中鼓吹一个美化一个悲剧化一个,然后攻击另一个糟践另一个漫画化另一个。小跳应该算是相当老到了。书中对于方兢的描写实在是很有深度。由于政治潮流也由于我们的小儿科式的大众化人物观念,一般文学作品对于受过迫害的那些人是给以相当正面的悲剧化处理的,而那些被错划过右派被关入过大墙的人也无不自然而然地扮演起了背负十字架的圣徒角色。但是,苦难在使一些人升华的同时,却也使一些人堕落,方兢的苦难抹掉了他的差不多所有美好的情愫,而造就了他的厚颜、贪婪、冷血、自私。用书中他自己的话,就是说苦难加基因使他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无赖。小跳(经过一个过程)特别是唐菲(一眼)看穿了他的真实与可怖的内心。另一个人物是尹小帆,也写得令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尹小跳是怀着姊妹之情来看出小帆的浅薄、虚荣、自我中心和充满嫉妒的。
但是,小跳是不是偶尔也太聪明了呢?人至察则无徒,小跳连唐菲为她两肋插刀进京找方兢的动机都要分析一番,未免不憨厚了。小跳对尹亦寻的“嫉妒”的揭露也给人以过分的感觉,女儿能够这样与父亲说话么?我怀疑。一个生活中的人也好,一个作品中的人物也好,是明察秋毫、纤毫毕见好呢,还是有所见有所不见,有所清晰有所难得的糊涂好呢?五年前我提出过对于女作家的“洞穿”的期望,如今,我又被这种洞穿吓住了。好为人师的王蒙就是这样出尔反尔?至少,全知全能的上帝一般万能的作者,在自己的书里精明就尽情尽兴地精明下去吧。(在书里精明万种的作家,实际生活中未必精明,书里的明察秋毫与实际生活中的滴水不漏其实是两路功。)但请不要让自己的人物也一样地全能,一样地明察秋毫。千万千万,给自己心爱的人物留一点混沌、留一点迟钝、留一点懵懵懂懂的荒芜吧,不要让心智的B超和CT把一切一切都放到透视镜下吧。拜托了。
还有几处阅读时激起我与尹小跳抬杠的欲望,小跳对母亲公正么?为什么从小章妩在小跳面前就像是一个顽童在严师面前一样?对病与病假条的关系,聪明的小跳在那个时代,论证起来就教条主义到那种程度?在铁凝的(还有残雪的)不止一篇小说里母亲扮演着颇不正面的角色,小跳为什么不反省自己对于章妩的态度?章妩与唐医生的关系如果是不对的,那么小跳与方兢与陈在的关系呢?为什么一个有夫之妇与“第三者”如何如何就那样令小跳反感,而小跳自己却可以与有妇之夫如何如何呢?这里边有没有性别歧视和双重标准?
不知道作者的原意如何,尹亦寻的描写令人不快。他太阴沉了,他怎么能够在小荃的死上做那样的文章!太不可爱了。顺便说一下,我至今不知道什么叫奶潽了不是奶开了。他对于章妩洗黄瓜的老爷式的指责也是不可接受的。
其二则是,小跳对于妹妹小帆是不是也太洞察了?妹妹毕竟没有有意地做什么伤害小跳的事,她的那些小伎俩,她的那些与姐姐攀比的小心眼,非大恶也,更多的是人之常情,属于人性弱点女性弱点的题中可有之义。最后小帆用那种腔调出现在麦克那里,太恐怖了。小跳不是已经认真负责地拒绝了麦克了吗?何必对小帆在那里反应得如此强烈?
还有在小跳与方兢的关系上,作者写道:小跳曾经“希望方兢得到她”,这个说法与方兢对唐菲说的“我同意你吻我一下”有没有某些相似之处?男女的结合,如果说得到,是互相得到,如果说委身,是彼此委身,如果说献出,是相对献出,如果说占有,是你我占有。只有绝对的男权中心,才可以讲男人是获得是“占了便宜”,女人是受了欺负,是被占有了。当然,由于男权中心社会并没有绝迹,在男欢女爱中,女性似乎付出的更多,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似乎更有代表性,而以准流氓态度玩弄女性的男人确实也比玩男人的女人多。这样,在男女之事中,女人就变成了被得到被占有的一方。这是后果,是不公正的表现,但不是实质,越来越不是实质。何况《大浴女》中是小跳先给了方兢半个吻,也就是小跳先得到了方兢的半个吻。
请原谅我对于小跳的强词夺理,因为这个人物的描写打动了我。
上述说的情爱中的男女对等关系是理论上态度上预设上,生活里则加上了别的因素。《大浴女》对方兢的描写堪称栩栩如生。没有社会与情爱经验的尹小跳投入方兢的怀抱,客观上是羊向狼的献礼。那么,能不能问一句,羊为什么要向狼献身?再问一句:尹小跳为什么总是不幸?
小说的回答是由于原罪,由于童年时期小跳对于章妩“乱搞”的结果妹妹尹小荃的死负有良心上的责任。这很沉重、很深刻,然而远水未必完全解得了近渴。小说没有客气,它写到了小跳的“虚荣心和质朴到发傻的原始的爱的本能”。到这儿,小说的洞察与挖掘戛然而止。
都说小说对于女性的描写十分到位,是的,这诚然值得赞美。写得太细太专太女性了,读后又不免产生惶惑:什么是女性,什么是女人?首先她们应该是与男人一样的平等的与独立的人啊,她们是性别的人即性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自然的人文明的人政治的人与阶级的人。在铁凝的某些小说里,为什么女人的价值要表现在被男人接受、欣赏和依恋里?通体放亮的《大浴女》,就不可以穿上钢盔和防弹衣么——如果生活里确实充满了战斗的话。作者的另一名篇《秀色》这一点就更加突出,尽管此作用了许多时代的生产的政治的与道德(大公无私、奉献精神)的背景乃或包装,其核心情节却是美少女张品脱光了让李技术员抱着看。就是说女性的价值乃至奉献是在男人的观赏和爱抚中实现的。这岂不是太男权中心了吗?尹小跳对于男子的许多思想活动,都表现了或流露了一种依附感,表现了一种对于男性的仰视和对于同性的挑剔与苛刻——这样说是不是太过分了呢?尹小跳那么重视自己是来自北京的,说话不是福安味儿的,她去过美国,逛过圣安东尼奥……这里头流露了一点什么信息没有?这里与开初的对于方兢的仰视有什么关联没有?(抱歉,这有点在小组会上追查思想根源的酷评味道了。)小跳一直被陈在叫做小孩儿,叫做懒孩子,唐菲则被她热恋的舞蹈演员叫做“小嫩猫小肉鸽小不要脸,这是偶然的么?即使写了那么多女性却缺少当今社会的抗争性极强的女权意识,因此不由得不尽情透露出女性的细腻、温柔、漂泊与依附心理。这些是男权社会中男子所喜欢于女性的并始终是如此这般地塑造女性的。但却不是一个理想的现代女性所需要的全部,女性也许更需要独立、自信、奋斗和内里的刚强,与男性至少是平起平坐的感觉。是的,尹小跳最后终于显示出了她的刚强的一面,她对方兢的最后一句话是“你让我过去”。天啊,太精彩了,方兢到这时候只是一个绊脚石啦。然而,难道她的心胸与视野就不能够更伟岸些更阔大些或者更强硬些吗?羊何必那么崇拜一只虚幻的狼的伟大?太热衷于弗洛伊德了,会不会遮蔽一个人物的目力和思维呢?
抬杠云云已经过于膨胀,这也是文字的魔法所致,抬杠本身会繁衍抬杠,文字会衍生文字,以致超出了预期与实质。但这也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大浴女》是动人的,有的地方像一根刺一样,刺痛了读者,搞得读后不能已于言,读后想说一点,再说一点,再多说一点。
《大浴女》其实是够沉重的了。却原来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承负着那么多自己的和别人的包括上一代人的和社会的罪恶。这种种罪恶是混沌的,有的是自身的罪,有的是被认为的罪,其实不一定是罪,然而,把不是罪的认定为罪并要当事人承担罪责,这本身又成了大罪,罪恶感就是这样地无处不在!想到这一点读起来觉得惨然肃然。唐菲的命运堪称可怖,她与小荃一样似乎压根就被取消了生的权利。她的母亲在“文革”中的经历固是特殊的政治运动使然,却也是长期积淀的道德文明与习俗的力量的结果。人类可能压根就有自虐和他虐的倾向;当然,这也是悖论,我们想不出一个全能的替代方案,小说未必有意颠覆这种婚姻与两性关系上的全部人类守则,当所有这些规则都被推翻之后,也许人类面临的是新的罪恶。唐医生的结局——赤身裸体地从高烟囱上跳下来,不是小跳而是大跳,也不能说不是一种控诉。这样的自杀方式不很新奇,生活中作品中都曾见过,但本书的安排却产生了一种荡气回肠、肝胆俱裂的强效应。章妩的无奈与自责只能使读者同情她,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人、一个公民,几重身份的义务与规范已足以撕裂她的平平常常的灵魂。智力一般乃至不够用,总不能算她的人格缺陷,可惜作家没有真正地钻到她的灵魂里写。小帆客观上是无法比得过她姐姐的,这其实是人生的一个无解的难题,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心气、同样的素质,但是两个人仍然永远不会平衡,心理不会平衡,命运不会平衡,才具不会平衡,精神力量也不会平衡。羡慕和嫉妒,赶超和怨嗟,永远不会停息。而书里的主角尹小跳呢?为什么她距离幸福仍然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什么她像一个赶公交车的人,走到哪一站都错过了自己的班次?天乎天乎?掩卷惟有长叹而已。
写过长篇小说的人也许会同意,这样的体裁里结构是最困难的。而本书的结构几乎无懈可击。书里的长诗长歌一气呵成的文气也令人羡慕。在总体的写实风格中,描写时而露出神秘和象征、浪漫和幻化。作者此作里发挥了她的一贯的俏皮(不是男性的那种幽默)的语言风格,妙语如珠,俯拾皆是。“在那个有风的晚上,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儿抱着邮筒叹息”、“一种莫名的委屈弥漫着她的心房,一声小孩儿你怎么啦,是她久已的期盼”、“当一个时代迫切想要顶替另一个时代的时候,一切都会夸张的,一切,从一个小说到一个处女”、“人们为回到无罪的本初回到欢乐而耗尽了力气”、“观照即是遮挡”……值得摘抄的句子还多着呢。再看看小说的小标题:“美人鱼的鱼网从哪里来”、“猫照镜”、“头顶波斯菊”,都令人会心地微笑。
在第二十四节写到巴尔蒂斯的绘画的时候,尹小跳想,巴尔蒂斯“把她们的肌肤表现得莹然生辉又柔和得出奇。那是一些单纯、干净,正处于苏醒状态的身体,有一点点欲望,一点点幻想,一点点沉静,一点点把握不了自己。”还说:“画面带给人亲切的遥远和熟稔的陌生就是他对艺术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话来描述这本小说。铁凝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书,这同时是一本相当讲究的书,结构严谨,文字充满活力,集穿透与坦诚、俏丽与悲悯、形而下的具体性与形而上的探寻性苍茫性于一体。
读《大浴女》
说说“毛批本”《三国》
学海扬帆七十春
漫谈《胡同及其他》
失败者的话语狂欢
《唐人绝句选》地名注商榷
槟榔与咖啡
常书鸿先生
葛德文和他的《政治正义论》
为中国辩护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