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关于“美学译文丛书”
作者
李泽厚
期数
1995年08期
很高兴看到《读书》登出“美学译文丛书”广告。既挂名主编,想说明几句:1)我是这套丛书的发起人和责任承担者。这套书中两种的译文质量曾受到批评,甚至金戈铁马式的讨伐责骂。其中,有批评正确的地方,对此,我应承担一定责任。作为主编,我并没有审阅每部稿件,最多只是翻阅一下,好些未曾过目。除了懒惰之外,精力、时间和外语水平有限,都是原因,总之是失职,我谨在此向读者致歉。也因自知能力有限,我以后坚决谢绝了各种担任“主编”的邀约。但也要说明一点:这套书中的某几种并未征得我的同意(甚至我的助手滕守尧也不清楚),便被放进这套丛书中出版了,出版后并未给我,有的至今我也未见到。当然,这只是极少数。2)我倡议并着手这套书是在一九八0年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前后,距今十四年有余。今天难以相信,编这种与政治毫无干系的丛书,在当时仍算冒某种严重风险,好些朋友劝我不要干。虽已黎明,霜风犹厉。回首当年,真不胜今昔。社会和读书界毕竟是难以逆转地向前大跨进了。
在当时艰难情况下,膝守尧不但与我分担风险,而且大量组稿、约稿、催稿、审稿、定稿以及与各出版社打交道办交涉,种种学术性的和事务性的繁复琐细的工作,全由他一人包揽。其实,他也并不善于打交道、搞人际关系,这点和我有点相似,而且他的时间、精力也毕竟有限,真是难为他了。我感到高兴的是,在这十来年好些有关美学、文艺理论、批评以及其他论著中,常常见到引用这些丛书中的材料。这说明,尽管有缺点、毛病,这套丛书毕竟还是有用的,有益于广大读者和作者们的;我坚持“有胜于无”的原则,虽多次被人严厉指责,可以无悔了。但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这主要是滕守尧的功劳,没有他,便不会有这套书。许多人不知道这一点,他也一直不吭声。我要他共署主编,他因顾虑客观环境,坚决不肯,这对我倒形成了“掠人之美”的心理负担,今天一吐为快。3)这套丛书原计划一百种,其中好些重要著作,如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以及海德格尔、维根斯坦、贡布利希、本杰明等等有关论著,或因未找到译者,或因译者未译或未完成译事,以致均付阙如。已出版的原作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质量颇差因某些原因勉强收入。所有这些,都是要请读者原谅的。这套丛书起步最早,但步伐最慢,我多次称之为艰难牛步,但也没法,我们太不善于办外交了。可庆的是,其后不久,由年轻学人主持的各种丛书大量出台,许多大家、名作迅速译成出版,三联在这方面做了重要工作。日月出矣,爝火自甘熄灭。“美学译文丛书”的工作数年前便已自行停止。这次登一个总广告以告别读者,并作说明如上。
一九九四年九月于Colosprings
关于“美学译文丛书”
发挥理性的权威
读《滹南遗老集》
四象运通
遗憾的《索引》
编辑与作家之间
阿尔勃·曼求尔《黑水》
英国的图书馆
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
做乘法的凯尔泰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