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编辑与作家之间
栏目
纽约航讯
作者
董鼎山
期数
1980年05期
在美国发表文章,无论是散文、小说或论文,几乎没有一篇是一字不改完全依照作者原文而刊登的。十余年前,我在旧《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发表散文时,负责的编辑(一个杂志有十来个编辑)常常会在他工作时间打电话给我,征求我的修改意见,因为他正在推敲我的稿子,认为某处不够含蓄,或某点不够清晰,所以要与我商讨。他要加这一个字,改那一个句子,务要求得我们二人都认为十全十美的地步,始能付排。去年春天我为《纽约时报》社论对页版(Op-Ed page)写一篇回国见闻印象记,编者也曾二度来信,请我照她的意见删改。而在刊登前的数天,她的助编又来电话,请我更改几个字,使文章的含意能更准确。
这种编辑的认真态度,不但对于我是这样,而且对头一流名作家也是这样。
美国编辑,特别是书局的编辑,在出版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他们自己不一定是作家,对外很少为人所知,但对作家们的影响很大,有时简直可目为“合写者”。通常一个作家成了名后,都有一个在精神上受其鼓舞,在写作上受其引导的编辑。这类作家与编辑间关系如果密切了,往往造成作家随编辑而行的现象:即编辑如果换了书局,作家也随之而去。而书局如果要将一个红作家从另一家书局挖过来,最好的办法便是出高薪先将他的编辑聘请过来。
美国名编辑有的是,但名声都是在本行业之内的,一般读者不会听到。惟一特别脍炙人口的名编辑当然是马克斯威尔·柏金斯(Max-well Perkins,1884—1947)。由他扶持成名的头流作家包括海明威,司各脱·菲兹拉德(Scott Fitzge-rald),汤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及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琼斯的一举成名的处女作《从这里到永恒》(From Here To Eternity)是在柏金斯鼓励下写的,也是柏金斯逝世前的最后一个编务。在文学界最出名的故事是他如何帮助沃尔夫成名。沃尔夫富有创作天才,但所写的初稿乱七八糟,没有组织,而份量众多。柏金斯往往化了不少心血,帮他改写校订。沃尔夫的第二部名作《关于时间与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是柏金斯一生最大的挑战,共化了二年多时间始将此书编出一个头绪来。
编辑对作家在创作上的鼓舞十分必要。一个出色的编辑,将作家的初稿熟读之后提出意见,务求在内容、风格、情节三方面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我想在这里介绍美国几个著名出版公司的编辑经验。国内著作界人士,无论是编辑或作家,读来也许会起共鸣。
通常每个编辑每年约负责十部新书的稿件。他与每一作者密切联络,随时注意写作的进展,并时进良言,帮助触发作家的灵感。威廉·毛罗(William Morrow)出版社的编辑主任詹姆·兰狄斯(Jim Landis),因身为主任,在过去一年中所负责编辑的新书达三十六部。兰狄斯不到四十岁,精力充沛,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白天在办公室,他的任务是看清样,选择书籍装帧设计,联系作家,与文学代理人争论,及各种是他行政上的事务。到了晚上他才有实际上编审稿件的时间,而这个重要工作是带回家做的。
他的办公室有时在一天内会收到二十部书稿,有的已订了合同,同意出版,有的尚须研究酌定。已经决定出版的当然必须加以迅速编审,所以有时他会带了好几部书稿回家,同时审订。他的审订方法是很有组织性的。第一,他用一枝蓝笔修改文法与拼写;同时他也用这枝蓝笔做笔记。每一部必须编审的书稿,都有一个专用的笔记本。其次,他用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重要意见,以便在与作者相见时,向作者提出讨论。(这个笔记本是他和作家商讨时的指导)最后,他用一枝削尖的铅笔在稿纸边缘记下要提的问题。
兰狄斯说,他在编审书稿时很是认真,如有疑问,必记下来。有一次在审订一部长达一千二百页打字页的书稿时,在每页上平均记下六个疑问,全部共达七千余个,打破世界出版界的纪录。当然,他在与作家相商时,频频不断的提出这些问题,很使作家头痛。麻烦的是,作家们的脾气中外一律: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在这种场合下,作家如坚持不改,兰狄斯认为编辑也实在无法可施,不应勉强,而移往下一个疑问。但是在书问世之后,这一点如果引起书评家的质问,编辑便觉得有人为他出了气。
兰狄斯说,他在编审一部小说书稿时所注意的是:一、性格的刻划是不是有前后不一致、不协调之处。二、戏剧性的高潮来得太快,还是来得太慢了。三、文字的风格。有时作者写了败笔,自己不能察觉到,非得由编辑指出不可。作家最需要知道的是:这本书读来是否顺口?是否动人?有没有松懈之处?编辑是他的头一个认真的读者,因此作家往往很依赖他的编辑。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的编辑安妮·弗利古(Anne Free-good)认为一个编辑与作家间良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信任,所以她对选择一个作家,特别小心。第一,她必须心爱这部书稿。如果她一开头对书稿即有异议,她不如不接受那个作者。她既不要与作家有持久的争辩,也不要推翻作家的初意。编辑的任务是帮助作者,而不是替作家重写。
她在初步确定喜爱书稿并觉得可与作者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后,第二步便是将已修改的书稿重读一遍,有时她也读第三遍。她不赞同作家将书稿一章一章的交卷,认为这样过于片断,使她编审困难。她在读稿时常将她对情节或性格刻划有疑问的地方摘出来以与作者商谈,经作者同意后再改写。,
霍尔特-莱茵哈特-温士顿(Holt,Rinehart and Winston)出版公司的高级编辑玛丽安·伍德(Marian Wood)在编审一个作家的书稿时,坚持“少即是佳”的原则,尽可能的不干预作家的创作过程。她认为编辑的任务不是替作家重写,而是供应各种疑问的答案。作家一有疑问,伍德则必有长篇答复。她会详细分析这个、那个角色的刻划为何不够深刻;或这一段、那一段的情节为何不合理;或是这里不够紧张,那里有些重复;等等。她着重的是指出作者的错误。一个好的编辑正如一个书评家,从读者的观点读稿,而又以编者的专长提出错处和修改的意见。
由于个别的作家自有特殊的创作方法,编辑便应在心理上与技巧上对各个作家作不同的应付与处理。有的作家在交稿时,已将原稿写得整整齐齐。有的则马马虎虎,零零碎碎的交稿。伍德对后者那类作家最无好感。但如这作家有才能,那她的看法就不同了。
故罗斯福总统夫人的新传记《爱琳诺》(Eleanor)的作者罗达·勒门(Rhoda Lerman)即是这样一个作家。她写稿时零零乱乱,一有灵感,即在打字机上打出几页。交稿的时候,前后没有次序,有的稿纸上甚至没有页数。她与伍德已合作了三部书。开首写罗斯福夫人的传记时,她的没有组织性的写法,受到伍德的批评。但勒门是一个小说作家,不知如何有次序的写实事。伍德灵机一动,劝她以第一人称的自述小说方式写这部传记。果然不出所料,她的风格使这部传记写得十分生动。当然,她交稿时还是零零乱乱的,由编辑伍德加以梳理,成为一部象样的书。
法拉-斯特劳斯-吉罗(Farrar,Straus and Giroux)出版公司的编辑帕特·斯德拉钦(Pat Strachan)的编辑方法又有不同。她觉得做编辑的第一步任务是将自己当作一个客观的读者。她收到一部书稿后,把铅笔放在一旁不用,先一口气的迅速将它读完,暂时不发表意见。然后她在第二次慢慢的细读时,才用铅笔将有疑问的地方点出来,与作者讨论。如有特别疑问,她在稿纸边上划一个问号。如果单是笔误,她就自作主张的改了。
斯德拉钦说,没有经验的作家的最大错误是噜嗦。往往一个很可以用简明短句写清楚的意思,被修头饰面的写得又难读又难懂。这类作者太低估读者的智力,以为凡事必须详细解释。其实形容词与副词不应多用。对白的本身如果写得适当,便可表达叙述者的情绪,而作者不必添用“他愤怒地说”,“他愉快地说”这类副词。
编辑对作家究有多大的影响呢?斯德拉钦以为,基本上来说,一部好作品是不会因为编辑加工而变为伟大的作品的。编审工作好象是一件艺术品的琢磨工作。一部好作品只会因编辑而变得更好一些;一部伟大的作品只会因编辑而变为更伟大一些。但一部平庸的作品不会因编辑而变为好作品。
在本文所述的几个书局编辑中,最有经验的当推吉乃特·霍浦金斯(Janet Hopkins)。她在书局中做编辑已有了二十七年的历史,但近年来决定辞去固定的职业,而自己做流动性的编辑,任何出版公司都可委托她编书。她对商业性的低级趣味的书稿没有兴趣,现在有了选稿的自由,专挑自己喜爱的书稿,然后再与书局谈判出版事宜。她的任务是包办一切:一、推荐作品;二、与作者共同校订稿件;三、校订大样;四、写封页上的介绍;五、商定广告宣传,等等。她的报酬通常是该书出版后的总版税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例如,如果作者获版税十万元,她便获二千至五千元)。但是霍浦金斯不是作家的代理人,她的取费对象是出版商,不是作家。出版商欢迎这类流动性的编辑,因他们不必支付一个编辑的固定薪水,所付者仅是一部书的编辑费。当然,如果该书被列入畅销书目,编辑的收入也随之大增。
霍浦金斯通常每年可编十部书,已与好几家出版公司订了合同。她的收入多少,当然视书的畅销与否而定。但她喜爱的是这种不受拘束、自作主人的自由职业,她与作家密切联络,常常在书尚未写成之前即开始合作。有时她好象一个护理孕妇的医生,从孕妇怀孕(作家首先孕育念头)开始,即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和照料。书的好坏与畅销与否,与编辑本人的收入有关。在这里,编辑无形中成为作家的真正的“合写者”。
编辑与作家之间
阿尔勃·曼求尔《黑水》
英国的图书馆
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
做乘法的凯尔泰斯
母女同在爱荷华
文库的高低贵贱
胡适散文半选
酸涩的回忆
读《滹南遗老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