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
栏目读书献疑
作者兰林友
期数2001年07期
  目前国内出版了大量的译著,这有利于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出版国外图书尚缺乏必要的规范,一些译著难免留下“硬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一项重要工作是具体指出译著中的那些“硬伤”。这里仅就《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一书所存在的“硬伤”列举一二,以期有更多的读者参与到这种看似不屑为之的工作中来,临时充当一下业余“学术警察”。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中文版是根据英国人类学者Michael Carrithers,1992.Why humans have culture:Explaining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divers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翻译的。该书在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相当流行,时有学者引用此书。但仅看中文版的书名,便令人纳闷,译者为何要将humans译为“我们”?因为对人类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西方,传统上人类学是一门以异文化的比较研究为基础的学问,即通常建构一种“我们”的文化(本文化)和“他们”的文化(异文化)之对照图景,以求反观自身文化。这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与“他们”相对的概念,“我们”有文化,“他们”也有文化,但“他们”的文化相对于“我们”的文化而言,则是一种异文化。从Carrithers探讨的问题来看,主要讨论的是文化的普世性与社会的差异性。即为什么人类有文化?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并且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我们”是指我们人类。因此,书名不妨译为《人类为什么有文化》或《我们人类为什么有文化》。又浏览全书,发现错译之处颇多,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类:

以ethno-为词根构成的术语翻译问题

  ethnography 译者分别译为“人种的起源”、“民族学研究”、“民族学”、“人种学”、“人类学”、“民族理论”。对于同一个专业术语,译者竟有六种不同的译法!其实,ethnography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ethnos,希腊文,种族(race)、民族(peoples)之意;graphein,撰写(to write),故ethnography字面上的含义就是写民族的。中文一般译为民族志,志即记也。所谓民族志就是建立在第一手观察所获资料基础之上的对某一特定文化的系统描述。也就是对一个民族所做的田野工作进行描述的成果,或者说田野研究留下的文本。
  尽管目前中文将ethnography译为民族志,在含义上有点褊狭,不足以表达英文有关民族文化撰写的全部含义,但是基本上还是一种通行的译法。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译者的随便翻译,结果在中文版中竟出现了大量的“民族学”这个术语。而在英文版中却从未出现过一个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ethnology(民族学)一词。作为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的同义词,ethnology亦源于希腊文,ethnos,race,peoples;logia,study,故中文译为民族学。因而,在中文版中出现的所有“民族学”都是对ethnography的误解,而不是ethnology。而至于译者将ethnography译为“人种学”,一方面,ethnography中的ethnos,原先确也包含种族之意,另一方面,许多工具书将ethnography、ethnology常常译为人种论、人种学,结果造成误译。
  ethnographer 相应地,译者将ethnographer全译为“民族学家”。Ethnography的词源已如前所述,故ethnographer就是从事民族文化描述的人类学家,即民族志学家。换句话说,民族志学家就是从事田野工作,进行文化描写的人类学家。
  ethnographic 作为ethnography的形容词,本来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民族志的。但译者却分别译为:“民族论的”、“民族学描写”、“民族学的”。
  与ethnic构成的术语 ethnic diversity译者译为“种族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在译者看来,显然“民族”和“种族”并无二致。ethnic group译者也有三种译法:“种族群”、“少数民族人群”和“种族团体”。国内学界对ethnic group的译法存在颇多争议,尚无定论。但港台一般译为“族群”,国内新潮的学人大都倾向于这一译法。尽管存在译为“民族”还是“族群”的争议,但是将ethnic译为“种族”和“少数民族”均误。ethnicity被译者分别译成“种族性”和“民族性”。ethnic应译为民族的,三个术语应分别译为民族多样性、族群、族(群)性。

ethology的翻译问题

  ethology 有三种“精彩”的译法:“生态学”、“生态学家”和“民族学”。
  ethologist 译得丰富多彩:“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生态学家”、“道德学家”。其实,ethology是与ethnology完全不同的一门学问,它是观察和研究动物个体行为的学问,即动物个体生态学。ethologist则是从事ethology研究的人,即动物个体生态学家。也就是说,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动物(尤其是灵长目)行为的科学家。

primate及其相关术语的翻译问题

  primate 在primate单独出现时,译者主要译为“原始人”和“人猿”。
  social primate 因为在英文版中作者反复提到social primate,所以译者在并不了解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的情况下,难免会顾此失彼。译者的处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一)基本上都将socialprimate译为“社会原始人”;(二)偶尔会走样,译成“社会的人、原始人”;(三)有时也会遇到点小小的麻烦,social primate and hominid出现在同一句子中。就改译成“社会猿人类和原始人”!(四)甚至在同一个段落,仅隔一个句子,就分别被译为“社会原始人”和“社会类人猿”;(五)要是页数隔得远了,social primate便改成了“社会人猿”。
  以primate为修饰语的一些术语。 将primate ethology译为“原始生态学”和“人猿生态学家”;将primate ethologist译为“原始人类学家”;把primate species译做“人猿类”;primate societies则译成“人猿社会”。
  仅仅一个primate,竟能“译”出这么多种意思来。其实,学过生物人类学,特别是灵长目学和人类演化的人都知道,尽管人类的确属于灵长目(The Primate Order),但就动物分类学(animal taxonomy)而言,在灵长目中还包括狐猴、眼镜猴、白眉猴、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合趾猿、懒猴、丛猴(bush-baby)、狒狒以及树鼩(tree-shrew)等等。
  灵长目又划分为两个亚目,即原猴亚目(The Suborder Prosimii),又称为低等灵长目(包括懒猴、狐猴、眼镜猴)与类人猿亚目(The Suborder Anthropoidea),又称为高等灵长目(包括新、旧大陆的猴子、猿以及人类)。在狭义上讲,primate即指高等灵长目,或类人猿亚目。为清楚起见,现将灵长目具体分类如下:类人猿亚目又分为阔鼻猿次目(The Infraorder platyrrhini)和狭鼻猿次目(The Infraorder Catarrhini),后者再分为长尾猿超科(The Superfamily Cercopithecoidea),类人超科(The Superfamily Hominoidea)以及旧大陆猴子(old world monkeys)。在类人超科中又分成森林猿科(The Family Hylohatidae)(lesser apes),猿科(The Family Pongidae)(great apes)和人科(The Family Hominidae)(hominids)。
  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属于类人猿亚目中的类人超科(The Superfamily Hominoidea),所有人类,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化石,都属于类人超科中的人科(The family Hominidae)。根据哈里斯(Marvin Harris)的分类体系,人类在动物分类学中的位置是:动物界(the kingdom Anamalia);脊索动物门(the phylum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the subphylum Vertebrata);四足脊椎动物超纲(the superclass Tetrapoda);哺乳纲(the class Mammalia);灵长目(the order Primates);类人猿亚目(the suborder Anthropoidea);狭鼻类人猿次目(the infraorder Catarrhini);类人超科(the superfamily Hominoidea);人科(the family Hominidea);人属(the genus Homo);智人种(the species Homosapiens)。
  由此,我们知道,primate ethology应该译为灵长目个体生态学,primate ethologist则是灵长目个体生态学家。primate societies就是灵长目社会。primate species,正如human species一样,species作为动物分类学的最小分类单元(taxon),在系统发育序列(phylogenetic ranks)上,可以界定为具有相似体质特征的机体群,这些机体群能够潜在地成功相互繁育,即构成繁育种群。因而primate species不妨译为灵长类。
  至于social primate的译法,意思也是非常清楚的,即社会灵长目。所有灵长目,当然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社会动物(social animals)。人类以外的其它灵长目动物,除了与人类共享一些体质特质(physical traits)之外,还共享许多社会行为模式。在大多数灵长目中,尤其是那些白天活动的灵长目中,群体生活对其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有结构的社会群体,社会灵长目所展示出来的社会性(sociability),或者说社会特征如下:一、最主要的社会特质(social traits)是群居,存在拥有各种等级秩序的大小单元;二、与人类共有之行为特征,如修饰(grooming)、友好、顺从、取悦以及亲密等;三、以群体社会性形式表达出来的重要行为特质,如拥抱、抚摸、愉悦之欢迎等;四、通过视觉和声音传递的群体保护与群体协作,如:警告、危险、集合呼叫等;五、性行为特征,性周期接近人类,存在主导性行为,第一位的雄性(Alpha male)多占雌性。大多数灵长目中,雌性及其后代构成社会体系的核心。幼小的灵长目抚养期较长(long maturation period);六、习得的文化行为主要有,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动、操纵、试误、社会相助、视察与模仿以及实践等,甚至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一句话,说灵长目是社会灵长目,就是讲灵长目具有许多社会性或群居性。
  仅仅从上文列举的一些问题,就可以看出,误译对读者会造成很大的误导。诚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当然不可能对各个专业领域都了解,但是,假如能够查阅一下专业工具书或请教一下专业领域的专家,绝对不会有那么多错译之处。
  当然,从译者对人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一点不了解也可以看出,学科之间的隔膜实在是太深了。不管怎么说,人类学在国外也算是一门“显学”,但在国内推出的牛津精选系列的中译本中,竟对人类学专业术语不甚了了,结果错乱百出,不忍卒读。
  总之,这样的中译本的确是——借用Michael Carrithers在最后一章(第九章)“一个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的标题——一个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麦克尔·卡里瑟斯著,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