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姑作推论
栏目品书录
作者扬之水
期数1994年01期
  将《中国人口发展史》一气读竟,与其说对那一串串经过坚苦卓绝披沙简金而析出的数字感兴趣,倒不如说,是对那数字后面的东西——这更需要擘肌析理的史识与史见方可将之揭出——感兴趣。其中“书面制度与实际制度的差异”一节,尤觉析论深刻。也许可以说,这部著述的科学精神,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揭示这一差异的努力之中。
  这种差异,其实也就是文字的历史与实际的历史之间的差异。后者已是逝水,难以捕捉;但若将前者作正、反两面读,是否还可以找到一点点真实的痕迹呢?
  在谈到户口数与实际人口数差异的原因时,作者举了一个清代的例——在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新增人口“永不加赋”之前,隐漏户口是主要倾向。因地方官隐漏户口即可减少赋税。对贪官来说,一可中饱,二可笼络地方豪强;清官,则可减轻地方负担,避免上司新的摊派。百姓少报人口或丁口,甚至整户逃避登记,即可少交或不交赋税。当然这些均属违法,一旦朝廷或上司追查,就须治罪。但当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时,朝廷也便无可奈何。以致渐成惯例,适当比例的隐匿竟然合法化,至少是得到默认,而且还会被当作清官为民请命的事迹加以歌颂。如实申报者反成别有用心,于公于私皆吃大亏。
  在促成这一切非法转向合法的过程中,另一个起重要作用的阶层是吏。对此,作者更有一番精到之论——中国历来都是皇权专制国家,皇帝的旨意、朝廷制定的法律和制度都是不可违背的,前代圣贤和本朝祖宗定下的规矩是绝对不容改变的。……但统治者的真正目的自然多与孔孟等圣贤相左,儒家学说也不是安邦定国的百科全书,不可能解决多少具体问题。在这一种情况下,吏这一阶层就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凭着他们的经验与手段,完全可以在不影响皇帝和法令的尊严的表面下,维护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和习惯做法;在不改变制度条文的情况下,实行完全不同却切实可行的对策。吏的这种作为会得到官的支持和事实上的承认,但只能是默许,或者瞒上不瞒下。……
  综合作者所论,不妨更进一解,即所谓瞒上不瞒下,其实是不瞒上也不瞒下,如作者前面所言“上”对“下”本来略知一二,不过面对这种经由吏、民、官的长期腐蚀已成惯例的既成事实,道德训诫已无回天之力,而执行督察的办事机构也已在吏的作用下,丧失督察能力,因此只好在“不影响皇帝和法令的尊严的表面下”,对现实眼开眼闭。此外,吏的这种作为,又不仅仅是得到官的默许,亦如作者所论,既是“维护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和习惯做法”,那么自然也是得到本地区或本部门平民百姓的默许。如此形成的,则是上下相瞒——上下各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交互欺瞒。典章制度的条款,与违反典章制度的行为,在各自的轨道上通行,并且,二者并行不悖。
  如果越出作者在这里所谈到的人口普查制度操作过程情况的范围,或者还可作进一步的推论:凡百制度,只要是为最高权力所制定、所认可,那么就只有一成不变地贯彻执行。虽时移势变,或在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显示出它的某种不合理,也必须贯彻执行,不能更改。而这在实际上又是不可能的。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保存它的名义,抽换它的内容。这最后的结果就是使它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对待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最初一定是合理的,至少大抵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采用改变它的不合理,使它趋于合理,或创造一种新的、适应发展了的社会实际需要的规章制度去取代它,而是运用上下欺瞒的办法,去一点儿一点儿地磨蚀它、销蚀它。结果是新的制度永远不可能建立,旧的制度又逐渐失去它的效力。当这一切走向极端的时候,就只有通过暴力来更换已经被腐蚀掉的王朝。而一旦新的王朝建立,这一种深入人心的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便又开始在新王朝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下慢慢地起作用。于是,进入下一轮循环。(历史上不多的几次改革也每因这种习惯势力而造成多少负面的因素,故难得成功)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一个极片面的推论。除了《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提供的大量具体的历史事实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史实去证明它。但这种历史事实也许是存在着的。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著,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6.6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