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增田涉的印象
作者林林
期数1981年10期
  在为鲁迅诞生百年纪念进行工作时,不知怎地,我时常联想起与鲁迅深交的增田涉。他给我的印象,还是清晰的。一九七二年春,我从干校回京,还未得安排岗位,鲁迅博物馆和《人民日报》的朋友,要我将鲁迅致增田涉的书信翻译出来,我答应下来。译前得到增田的《鲁迅的印象》和照片资料,工作起来,方便得多,译成后印了一个样本。冶秋同志趁访日之便,帮我带往日本交给增田先生校正,当校正本到我的手上时,翻阅起来,不禁兴起对增田的感激的心情,他的工作是那么仔细认真,把我译错的、印错的、漏印的以及标点符号,都一一校正,有的还加以说明。好象鲁迅对待他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他用来对待我似的。又谦逊地写着“我的中国话很不好,请看看,只作参考。”后来,他得到香港朝阳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书简》,正是那个没有表明译者名字的样本,他寄来给我一阅,并批评那书是为着骗钱的海盗版。
  增田来北京访问,我是参加接待的,曾陪他参观鲁迅博物馆、鲁迅故居,会见周建人、曹靖华同志,这可不用细说。也许是一九七三年秋罢,我陪他参加国宴,在同一席上,他竟谈起他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他生于一九○三年),打算在他去世之前,将鲁迅给他的书简原件,赠送回中国有关单位保存。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内心浮起悲喜感,觉得先生已经考虑身后事了,还不忘记要将鲁迅原信件这重要文物赠送中国。谁料到于一九七八年三月十日上午,为着参加竹内好先生的葬仪,悼辞还未说完,就因心脏病发作倒下去了。竹内好、松枝茂夫和增田三人,精诚合作,在岩波书店出版了名译作《鲁迅选集》,友谊深厚,他对竹内的死,一定会很悲痛。在我知道这凶讯的第二天,他的学生鸟井克之副教授到中国访问,也奉师命前来看我,我会见鸟井时,只得忍着让他先说完他要说的话,然后把凶讯告诉了他,我们一时都是非常难过的。鸟井没有精神准备,比我更难过,眼睛是润湿了的。我们的共同感觉是:如果当时他身边有人事先知道增田有心脏病,也许可以及时从病者身上取出药物来加以抢救,就不至造成这个无可补偿的损失了。请莫误会,这话不是怪当场的友人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因痛惜增田先生死得这么突然才产生这个念头。
  增田和鲁迅的友谊之深,增田翻译鲁迅作品影响之大,不少文章说明过,一般读者大体是知道的,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感到兴趣的是增田从注重学术性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开始,随后却探究鲁迅的精神世界,崇敬鲁迅的革命精神,把它长期的观察、研究的结果以随笔体亲切地写出来,那是难能可贵的。
  在三十年代初期,鲁迅曾感叹中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由于处境和生活情况不同,因而相互沟通思想也不容易,但是年轻的增田涉,开始听了名家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课程,认为在中国小说史方面是最高的成就,正在那时,出现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使他感到材料的丰富和体系的完整而十分惊异,认为是中国小说史的划时代名著。鲁迅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里,因而希望到中国向鲁迅请教。在接触鲁迅的时期中,认识鲁迅在平凡中的伟大,而推崇鲁迅,称鲁迅为恩师。他能够从中国历史、民族现实来研究鲁迅的思想和艺术。他写的文章,对鲁迅的分析,有的观点,如说鲁迅的思想基础是虚无主义,我们不能苟同;至于说人类的、民族的人道主义,则还可以再探讨再认识。不过,增田还能抓住主要的环节,比别人更多颂扬鲁迅的硬骨头的革命精神。他引用分析鲁迅关心中国民族的许多说话,又进一步表现鲁迅为中国民族的振兴、发展而不折不挠的战斗。增田理解毛泽东同志多次对鲁迅的赞词,在鲁迅留学仙台七十周年纪念会的讲话中,也引用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在延安纪念鲁迅的讲话,说鲁迅一有政治远见,二有斗争精神,三有牺牲精神等等。这讲话是他自己研究和认识的结果,闪耀他自己智慧的光芒。
  增田于一九三一年最早写《鲁迅传》(发表在《改造》杂志一九三二年四月特别号),那是鲁迅亲自口授、亲自校阅的,是可靠可贵的文章。他在这本书中引述了鲁迅的话说:“在清朝的革命运动兴盛时期,我跟革命的土匪颇有往来……”,“革命的”三字说是鲁迅在校阅时加上去的。“土匪”指王金发,是光复会的会员。这里写出了鲁迅早期与革命组织有关的革命实践。
  一九七六年秋,我收到增田寄来的《文学》(一九七六年八月号),同时要我转给曹靖华、锺敬文两老各一册。我翻阅了这杂志,有篇重要的文章,是增田的《鲁迅与光复会》,增田探究鲁迅早期参加“光复会”的史实,材料丰富,论证很有说服力。书中引用许寿裳所编的《鲁迅先生年谱》,说明一九○八年师事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又引用胡风文章《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长过来的》的附注中鲁迅给胡风的答话:“我加入的是光复会,但这事谁也不知道”,来驳斥周作人的否定论。鲁迅加入光复会时严守秘密,对自己的兄弟也不轻易吐露。
  书中还叙述鲁迅曾经对他说过这样的事,在清末搞革命运动的时候,上级命令鲁迅去刺杀某要人,鲁迅想到自己会被捕或被杀,母亲怎样生活呢?鲁迅向上级提出了,结果上级因为他那样地记挂身后事,就不让他去干了。这证明他已经加入革命组织。
  因为鲁迅信赖他,无所不谈,增田就能写出了若干事情,在别的地方不能或不易看到。如说鲁迅在东京时,孙中山从海外归途中,在东京逗留,留学生狂热地开欢迎会,鲁迅也去参加。如说鲁迅办《新生》,鼓吹“灭满兴汉”,也曾出入宫崎滔天的家门。又如说鲁迅在上海曾与进步记者、后为军国主义当局杀害的尾崎秀实有过交往,等等,提供了研究鲁迅难得的线索。
  增田后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对,“文学革命”及其推动者、“文学革命”前夕的作家有所研究,并出了书,又研究中日文化关系史问题,写了一些文章。我还读到他写的《郭沫若素描》,文中初步介绍了郭沫若同志,提到一九三六年在某宴会上,郭氏醉意酣然、文字飞跃,草写了一首诗赠增田,诗曰:银河倒泻自天来,入木秋声叶半摧。独对寒山转苍翠,渊深默默走惊雷。
  增田逝世于今已经三年多了,我们仍抱追念之情,惋惜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中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失去了一位诚恳待人的中国的好朋友。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