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读书》补
栏目
欲读书结
作者
王蒙
期数
1992年04期
“秀才识字认半边”,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讲过的。“识词儿”呢?也常常是从词中的一半认起。比如“商榷”一词,在小学、中学学“国文”课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老师讲过。只是解放以后才在报刊上撞到这个怪文雅的新词眼——不知道这是否说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人们连生存权都没有保障,也就不会有商榷的雅兴了。对于商榷这个陌生的、至少对于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学术健康发展的新气象新风尚的词儿,我体认的只是其中的商字。商量、商议、商讨、都是好话,估计商榷也含义差不多。果然,商榷,辞海上解释为“斟酌、商讨”,“商榷古今,间以嘲谑,听者忘疲”。(《北史·崔孝芬传》)“剖判庶士,商榷万俗”。(左思·《吴都赋》)这么说,商榷是一件好事情。即使只是一知半解地翻翻《辞源》、《辞海》读读典故,也觉神清气爽,气度雍容,给人以开阔、自由、诚恳友善而又潇洒纵横的感觉。那么,榷又是怎么回事呢?《辞源》有关条目注曰:“《广雅》曰:商,度也,榷,粗略也。言商度其粗略。”《辞海》的解释则不同。《辞海》说,商榷的“榷”通斠,而斠(作名词用时)是古代量谷物时划平斗斛的用具,或是(作动词用时)校正的意思。反正不论是商量粗略也好,商量校正也好,二者虽有粗细之别,都离不开商量。而商量既普通又必要且可能,谁能遇事遇书遇问题永不与人商量呢?人的一辈子实是商商量量的一辈子,学习的过程实是商量或曰商榷的过程。毛主席有言: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要商量商量。何况学习?学而时商量之、商榷之,不亦悦乎!可惜的是成功的商量商榷的记录还不够多。本来可以通过商榷谈论的课题,不知怎么的一个一个搞成了一面倒的大批判,这几年这么倒,过几年又倒到另一面去了,老是商榷不了。真正的商榷呀,我们想念你!
商榷的必要性取决于人类认识真理的复杂性、长期性;生也有涯,知也学也无涯,老祖宗早就叹息过了。认识真理不可能一次完成,也不可能一个人一伙人乃至一代人完成;一人一时的认识往往带有局限性片面性阶段性,往往在追求与获得真理的同时夹杂着谬误;为学而不商榷,怎么行呢?通过商榷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交流知识、扩充眼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商榷不仅对于商榷双方或各方有益,更对于广大公众有益,给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选择的可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哪怕是自命智者,也可以与“愚者”商榷而取其一得。何况何者为智,何者为愚,何者为得,何者为失,本身往往也还须要商榷商榷。《读书》杂志一九九一年七月号编者在“编辑室日志”中特别论述商榷之必要性,主编先生并来信称要“响应号召”强调“与王蒙同志商榷之必要”,良有以也。试想一个刊物,如果它的作者们能够商榷来商榷去,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解惑释疑、存真去伪、多样互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敢争善辩、言之成理、诸子百家(少于百家也无妨)、齐鸣共放,那编起来有多红火,读起来有多入胜,写起来有多精神,发行起来有多畅快!猴年伊始,祝《读书》大兴商榷之风!
为了真正商榷起来而不是说了半天商榷却无人敢于或无人屑于响应,我们不妨研究研究商榷的必要条件:
例如,当一个同志想去商榷一下的话,他希望知道应该去找谁去商榷。有时候,发起商榷者既不用真实姓名,也不用稳定的笔名,而标出一个唯恐你不知其为假的谐音化名。一看这样的署名,你便觉得你在光天化日、众目暌暌之下而他身藏迷雾之中,烟幕之下。面对这种化名实为匿名的商榷,人们难免诚惶诚恐,自动“没了脾气”。古代即使上了战场,用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商榷”起来了,也还要通个姓名的。按关云长、岳飞诸将的说法,叫做“刀下不存无名之鬼”。今日的同志式的商榷就更要互相负责,对当代与后代读者负责,对真理负责,对历史负责,光明磊落,便于接受监督评判。亮出姓名,读者才好估量你论点是否前后一贯,读者和商榷对手也才知道你男乎女乎,老乎少乎,教授乎诗人乎,专家乎票友乎……好分析你的思路何在,特长特短何在,遇到被认为荒谬绝伦的地方,好知道为何您会荒谬绝伦至此;遇到特别精彩的地方,也好更更深刻贴切地领会您的妙处好处。知人论世,避免误解苛求,避免牛头不对马嘴,也避免挂一漏万,失之交臂,遗珠成恨。双方都亮出来了可以负责的署名,双方也才处于平等的地位。本来嘛,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真理不怕牺牲,为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先烈们付出了那么多代价,才赢得了朗朗乾坤,清平世界。如今,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是最光荣最受尊敬和鼓励的事情,为什么要以保护作者为名对于商榷文字的真正作者讳莫如深呢?对这个问题,我的见解早在一九八五年便在《读书》(一期)杂志上著文讲过了。
这就扯到下面一个条件了,即商榷各方总应大致平等。小偷和警察互相难以进行商榷,因为小偷躲避警察,警察要抓小偷,双方都形不成商榷的要求与兴趣。教官和学员多数情况下也很难商榷,因为二者是我教你学,我考你试的关系。当然,有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也不拒绝以商榷的形式教学;我们也有“教学相长”的说法。教学相长,这就说明,教学过程中,也不排除学生与教师相互商榷的过程。盖老师充满自信是其一,其二则是用商榷的方式授业解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其三是老师无意通过商榷与学生争一日之短长,学生如果某方面胜过了老师,不是更说明老师的巨大成功吗?这里的商榷显然是自信的表现。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商榷状态也相当微妙,因为有的时候上级确是真诚地希望和下级商量合计,下级应该积极地拾遗补阙,献计献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有时候工作需要的是服从,是雷厉风行地贯彻执行上级指示,以免贻误战机、变讲效率效益的工作机构为清谈误事的俱乐部。这种时候如果一味商榷,就该干脆炒他的鱿鱼,不可姑息迁就。所以《韩非子》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讲:“……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又说“……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好厉害呀,岂可掉以轻心!拿摩温与包身工,王夫人与晴雯,贾政与贾宝玉都不好商榷。不过这些大约与《读书》杂志提倡的商榷无干。学术商榷之所以不是人们熟悉的政治运动大批判,就在于它不带有那种泰山压顶的威势,不带有那种引蛇出洞的兵法,不做出一种大有来头的样子。即使真的很有来头,如果目的在于商榷以求真理而不在于立即进行行政处理,也还是多摆事实多讲道理为好。早就说过嘛,我们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真理吃饭,而不能装腔做势、借以吓人。这是毛主席讲过的。
再说一点似乎是废话的话。商榷最好是真的商榷,最好不要假商榷之名行批倒批臭打翻在地犹踏脚之实。也就是说商榷最好实行“无诈”原则。商榷,特别是标明“同志式”的商榷,不是用兵,不可不厌诈。商榷厌诈。如果假商榷真打翻,一是影响商榷声誉,使人们闻商榷便妄自惊扰,越声明“不要紧张”他就越紧张。他哪里敢领商榷之情,应商榷之请?这当然也就影响了百家争鸣、繁荣学术。吾人提倡商榷久矣,而常常商榷不好,原因可能在此。另一方面这样还影响了真正的对敌斗争,真正的去批倒批臭。批不深,讲不透,使读者迷惑,使对方糊涂,弄不好自己也会模模糊糊起来。再弄得时间长了人们从商榷的含义中再体认不到《辞源》《辞海》上注解的那种优美、善意和潇洒了;人们也体会不到那种对于敌顽分子的声讨批判的威严与力度了;岂不混淆了大是大非的界限?试看伟大的鲁迅,他与反动思潮论战的时候,从来没有含糊过,从来没以商榷之名淡化自己的锋芒过。商榷就是商榷,打倒就是打倒,批臭就是批臭,最好不要掺和。
再者,学术性的商榷还是要有一定的常识基础或共识基础。例如讲到诗,我们似乎可以承认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数学、也不同于诉讼状子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常允许夸张、假代、转意、象征、比喻、联想……例如有人在诗歌里写到“同居”、“私奔”、“只有你最可爱”、“多汁的太阳”等等,写得是否成功有待欣赏评论,完全不欣赏也可以;但总不可闻私奔同居而斥为有伤道德风化;闻最可爱而问:“难道比党比祖国还可爱吗?”也不能追究太阳的湿润度。再如讲到小说,起码我们得知道小说人物并不个个代表作者讲话,我们不宜揪住小说人物特别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被嘲弄人物的话当作者的话批评。我在试验时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把一位老作家的作品中老地主、国民党军官、乌斯曼匪帮的话收到作者的《黑话录》中。遇到这种情况,谁还能与之商榷?
商榷,只能商榷那能够商榷的论题。如果离开了论题,离开了供商榷的文本,转而去谈论被商榷者这个人如何如何,去一味地钻研被商榷者的自身,变商榷为给被商榷者做鉴定,那就不是商榷的任务而是有关人事或安全部门的任务了。搞恋爱、选女婿、选友人都不大需要商榷,因为这些事都不需要太客观,都更着重于整体性的直觉好恶,而不过分依赖材料和逻辑。说“我爱你”或者“白白啦您哪”的时候,是不期待商榷的开展的,当然。这活反过来说,就是说,商榷不是搞恋爱也不是择友,不能太主观。
说到商榷的这样那样的条件,当然不是不愿意商榷而是渴望真正的商榷。这就像越是喜欢喝酒的人就越是懂得好酒的条件,越是希望喝到好酒而不是伪劣产品。我不但有欲读书的“情结”而且有欲商榷的“情结”。真理是不怕也不拒绝商榷的,怕商榷的不是真理。真理尤其是不会假商榷之名行不得商榷之实的。商榷是通向真理之路,商榷应该具有通向真理的优美品格:真诚,实事求是,光明正大,负责,客观、全面;不带或少带私心杂念,不自傲,不自夸,不苟同,不看风使舵。商榷有商榷应有的学风和文风,装假是装不出来的。随着学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商榷之风一定能够大大发扬。我对真正的商榷充满渴望,充满信心。我对健康的学术文明充满渴望,充满信心。无数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商榷比不商榷、假商榷要好得多,要经得住考验得多。相信真诚的商榷吧,在商榷中,我们失去的是偏见与阴暗,我们接近的是光明的真理。当然商榷并非万能,也许商榷了半天还是没有让大家都得到真理;但是,拒绝商榷就会离真理更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商榷的信心就是对于真理的信心。对不对呢?
由于《读书》编者谈到了他们刊物上“商榷”的种种特色,引发出一连串感想,爰为《<读书>补》。所述并非宏论,“补”而已矣!
《读书》补
启蒙的两难:柏克篇
百年寿与千岁忧
《蒙古秘史》的作者和译者
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古德诺与中国
来燕榭书跋
“非典”肆虐下的思絮
“刘正琰”应为“刘正埮”
误中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