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非典”肆虐下的思絮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雷启立
期数
2003年08期
一个多月以来的香港,是“非典”的香港。各种媒体上出现最多的词不是“非典型肺炎”,就是Atypi-cal pneumonia,SARS,而且多是头条。新闻里差不多一小时一报,已经一连好多天了,每天受感染的人数都在四十好几的高位上,下不来,而康复出院的却只占三分之一,十来个,或者几个。最初是高龄久病者因此去了,前两天,几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还有孕妇也因此走了。医管局的发言人说,他很不开心。从电视上看,昔日熙熙攘攘的弥敦道而今大路朝天,一向人流拥挤的铜锣湾现在三三两两。此起彼伏的机场寥寥落落,人潮如鲫的海关稀稀拉拉。学校停课,飞机、巴士减班。往日日进数万的酒楼日营业额只有几百元甚至关门;一向被称为东方影都的戏院居然不少日子零票房,员工放无薪假期;楼价一跌再跌,失业大增。部分大学昨日复课了,不是因为情况有了改善,而是生活需要继续。老师戴着口罩讲课,学生戴着口罩答问,三句话没完,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大口罩把女孩子的脸也遮掉大半。校园里一眼看去,都是口罩,生活完全没有美感。走在校园里,遇见熟识的同学老师,使个眼神或者摆摆手。如果有声音从口罩里传出来:“你好。”回答应该是审慎的:“还好,你也好吧。”一向人气旺盛的繁华都会就这样江河日下,一个有着严谨规范的英式管理传统的繁华之都也如此脆弱。
昔人有云:桑下不宿三。负笈客居香江的这两年间,目睹着此间发生的或热闹或荒唐的悲喜剧,亲历那浮世繁华一层层褪去的悲凉一幕,我宁愿独自为之唏嘘感伤,也不能在这样的时候做出什么理性的文章。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非典”肆虐之下,夫复何言?说句少年时的话,我只盼自己是个高明的医师,开出一个药方,把那些患病的人,无论贤愚不肖,布什萨达姆的,一并都治了。
人类据说已经很了不得了。他们能把水稻种得和高粱一样高,让狮子和老虎交配,自己跟自己生孩子。他们知道人类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尊严,不过是一些基因的排列组合,并且还把它的顺序给排了出来。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不少人还到天外住了好些日子。不过这一回的“非典”从斜刺里杀出,而且看不见,摸不着,还无声无息地满世界蔓延。人们却只有统计数字和隔离。这慌乱的束手就表明人类的办法其实有限得很。广告里的医生和政府教导说,勤洗手,少握手,莫多手。我们的黄手已经洗得发白,恨不得把皮都洗没了,见面只瞪眼,开门用屁股,可“非典”仍然不止。什么全球化,什么共同体,大难临头各自飞,躲“非典”第一。你别来,我也不去。海外的媒体忙着指斥某某政府瞒报谎报,甚至有人抬“黄祸论”出笼,暗自庆幸那驾高增长的大车这一回得歇歇了。香港本地的舆论明里暗里也在派港府优柔寡断、反应迟钝的不是。被骂的大抵活该,但据我的观察,那指斥和骂人的也没藏什么好心,不是什么好东西。我要追问的是,“非典”何以会产生?“非典”之类的灾祸是不是从前所无,后也不会有的。人类走过了山果充饥、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会生火煮熟食,据说也有过尊严,进化过了,但好像还不满足自然的造化,要食某地产的生蚝增强性能力,吃母亲分娩后的胎盘美容,吃山野里奔突的夜猫和沟渠里出没的老鼠尝鲜。这一回“非典”的出现,据微生物学家说,就与南国人好吃野味有关,为查病毒,接下来要捉几只果子狸验验了。不错,“非典”是一个新的病毒。按目前调查的情况,说病毒的最先诱发是由于广东的一个屠者宰杀野物而染上的。然而,“非典”不是广东、香港的土特产,今天是“肺”,但昨天的“血”(艾滋病),前天的“肝”(各类肝炎)、“肠”(霍乱等瘟疫),又何尝让灵长类的动物们受到警醒了。人类内部的争斗和惩罚已经把“九一一”转换成了变本加厉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洪水泛滥、沙尘漫天、地球变暖,接二连三地降临的自然的惩罚警告着进化过头的人们,但强人们却并不悔悟。强有强的狠处,脆弱的《东京议定书》已经撕毁,冰川正在融化。弱有弱的权利,要吃饭穿衣,只得委屈池塘干枯,草地沙化。当着我们为科学的进步而欢呼,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喝彩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开往卡萨布兰卡大桥的列车正在加速。不是没有人提醒,加尔布雷斯(John K.Calbraith)早就引申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指出,那些富人的过度消费实际上早就应该停止了。穷奢极欲的人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使不肯让度一点给贫穷的同类,也应该为未来着想,“适可而止”。但睿智如斯人者,也搞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变得如此贪婪?无药可救。而今“非典”肆虐,我只希望噩梦醒来之后,人们会稍稍有一点自省,“适可而止”,不该吃的别吃,也算是一得了。
自从那个叫达尔文的讲出了生物进化的道理以后,从生物引申到社会,人们就只记住了你死我活的竞争的残酷,却忽略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里其实还包含着“适者”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合作。电视上,“非典”病毒最猖獗的淘大花园里,被隔离在家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用消毒水拖洗着自家的地板,擦拭着自家的家具,但花园里屋宇之间的空地上垃圾乱放,街对面更普罗的牛头下村外的公共街渠里,污水横流,苍蝇乱飞。人们不知道人类其实是串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个叫亚当·斯密的人讲述了一个经由人的自私天性而达致经济的自由发展、社会自然进步的故事,从西方到东方,几百年了,一直被奉为上旨,变本加厉,山穷水尽而不悔。俯视着世间自鸣得意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冷眼人间雄心勃勃的发展主义洪流,上帝早就笑了。可这一回,“非典”肆虐之下,每一个人都那么无辜,看着他们无助的眼神,不知道上帝还笑不笑得出。
二○○三年四月十八日于香港屯门虎地
“非典”肆虐下的思絮
豆腐、老陕、狗,走尽天下有(下)
侠义英雄的荣与衰
船帮·天后·跨世纪
劳伦斯的颂歌与略萨的控诉
用书信注诗词
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
康德也懂历史吗?
时代的召唤与时代的限制
哪里是家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