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向生存提问
作者
李公明
期数
1991年10期
人总是在途中、在路上的,总是面对种种抉择的,而任何选择都不会预先给出一张万无一失的保票。在生存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选择或不选择,都同样是一种风险。选择的意义并不在于确定了问题的解决,而在于凭借着新的选择我们可以获得新的向生存提问的方式。关于神学,人们最大误解是持一种“你们不应当问,只应当信”的态度,对此,当代宗教学者蒂里希的回答是,“把这些教员开除掉,永远开除掉。”在他看来,当代神学的意义也只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
保罗·蒂里希在《文化神学》(最近出了中译本)中劈头指出,对宗教的强制性肯定和否定,都是对精神自由的威胁。这与我们以前普遍有过的一个误解大相径庭:任何宗教信仰都是一种在理性之外的盲从,无所谓精神探索的自由。说是“我们”,恐怕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蒂里希也批驳了“他们”——“那些否认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成分的神学家”,他们认为宗教是Spirit(神灵)的馈赠而不是Spirit(精神)探究的产物。这种“我们”和“他们”,在蒂里希看来都是同样轻率、同样缺乏深思、而且同样具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将宗教定义为人与某种神圣存在物的联系。
蒂里希写道,“恰恰是这种关于宗教的观念,使我们不可能理解宗教。假如你一上来就问上帝是否存在,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上帝。并且,假如你肯定上帝存在,你甚至比否定上帝存在更加远离上帝。一个你可以争辩其存在与否的上帝是现存事物宇宙中与其他事物并列的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东西,当然完全有理由提出它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同样有理由作出它不存在这样的回答。”(第4页)我们所陷入的正是这种困境,而这种关于存在与否的提问和争论也正是普遍存在着的。更为有害的是,当一部分人声称存在上帝的同时,他们会更进一步声称他们先于其他人从上帝那里领受了启示,于是其他人理应服从他们。由此就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宗教迫害故事(然而我们一直是把它们看作是宗教本身的邪恶,是宗教在我们这一代人脑海中的全部形象)。蒂里希称这是在宗教的光荣之侧横陈着的宗教的耻辱,他对于不屈地反抗这种耻辱的斗士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敬意,但他强调这是悲剧性分裂的结果,而宗教本身是无辜的。
蒂里希通过正本清源的工作,得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他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当我们从深层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精神时,精神自身就表现为宗教。“也就是说,在人类精神生活所有机能的深层里,宗教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园。”(第7页)“‘深层’一词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宗教指向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一面。宗教,就这个词的最广泛和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一种终极的眷注。”(同上)这种意义上的宗教“展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使之从日常生活的尘嚣和世俗琐事的嘈杂中显露出来。宗教向我们提供了对一种神圣之物的体验,这种神圣之物是触摸不到的,令人敬畏的,是终极的意义和最后勇气的源泉。”(第9页)
读了这一关于宗教的定义,只有那句话可以移用于读后的感受——“全维罗纳响起了晚祷的钟声”。面对这种解释,我们没有理由拒斥它,正如我们没有理由拒斥擦拭灵魂大厦最低层的窗户,使它比原来更明亮、接纳更多的风景与光芒。
蒂里希对深层精神生活的关注,对终极关怀的阐释与强调,是以二十世纪以来盲目的科技主义、浅薄的世俗享乐主义和无数已经发生的对人类自身的打击事件为其背景的。他对人类最大的困境的描述令我们心悸:“我们目前的处境是以痛切感觉到人生的无意义为其特征的”。(《系统神学》)所谓无意义,也有多种表现,如对生存的重压的厌倦,对丧失自我的屈从,对谎言和荒谬的默认,对任何前景的迷惘与沮丧之情,等等这些,构成了生存的烦恼。
因此,生存的问题主要是具有意义与否的问题。而现实中的“意义”往往是善变的、不确定的,伴随而来的便是虚无与荒谬之感。许多人回首前尘,便感到“意义”是惑人的女妖,是不可依凭的浮萍,因此而对任何“意义”均丧失了信心。尤其是当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与事物在现实的实践中大受挫折形成鲜明对照时,人们有时便会屈从于导致挫折的现实而怀疑、否定先前曾信奉的意义。凡此种种,均可导致意义的泯灭与生存的沉沦。新教神学也正是在生存与意义之间提供了一种与现代人的困境紧密相关的新的诠释系统,帮助现代人重新铸造出生存与意义之间的联结链条。
蒂里希首先试图帮助人们弄清楚那些曾经有的、而后来又彻底熄灭了的献身激情(就当事人而言这又可称作他曾有过的“终极关怀”)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形式上看,任何一种献身都具有终极的意义,都可以使人生获得意义,都已经具有了一种类似宗教的情怀。但是,蒂里希的发问是,这个人的终极关怀是完全的么?他所投注的是某种真正值得称之为终极关怀的事物呢,还是偶像崇拜地把某一特殊事物提升到一种虚伪的高度?(参见《理想的冲突》)然后他的回答是,真正终极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我们的客体或对象的,是不能凭常识接近并用普通手段处理的,而必须是我们自己就置身于其中的东西,超越了主客体关系的东西,无限地高出于或曰溶化于一切存在着的主客体的东西——这无非是说,真正的终极是存在本身。这与他宣称“上帝是存在本身而不是一个存在”(《系统神学》)是一致的,完全可以重合的。因此他才可以断定,任何一种真正的终极关怀都不可能不是宗教的和有关作为存在本身的上帝的。照此说来,如果人们为之献身的那种东西分裂为目的与手段、主体和客体、意识形态和价值理想,而且人们曾经是为了严酷的现实的缘故而一步步地俯就、顺从于这种分裂——在这时候,人们便应该回过头来对这种终极关怀的真实性表示疑问了。
然后,蒂里希实际上是以本体论的范畴来解决从生存境况生发出的问题。在《文化神学》中,他说:“Deis est esse(上帝即存在),上帝的必然性等同于存在本身的必然性,上帝是上帝问题的预设。”(第17页)这就是说,挖掘生存的意义、确定我们可以为之而献身的终极关怀,离不开存在本身。我们无须、也无法在存在——无论是多么严酷、多么令人沮丧——之外去寻求一种寄托聊充意义。每当我在风景名胜之地看到香烟缭绕的盛景,在一些教堂门口看到鱼贯而出满脸麻木之情的信徒,我总想大喊:向内、向存在自身提问吧!
蒂里希把他的主要研究表述为“试图确立一种将基督教与世俗文化联系起来的方式”,《文化神学》便是这种努力的重要成果。由此可以想到,对生存的提问、分析断不可离开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部书里他探讨了神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教育、哲学、精神分析学、不同意识形态的两种社会等的关系问题。关于这种关系,他的总体观点是颇为独特的:“作为终极眷注的宗教是蕴含于文化中的实体,文化是基本的宗教眷注得以表现自身的形式的总和。简略地说,宗教是文化的实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第53页)很显然,他的宗教——文化一元论与他的宗教——精神生活一元论是如出一辙的。但在我们所熟悉的现实文化形式中,宗教不仅是很外在于文化的,而且也是很被文化所拒斥的。这绝不仅仅是关乎于意识形态对宗教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关乎于文化本身的水平状态。当一种文化在维护表面上的理性秩序、在眷顾人的现实需要、在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尚且捉襟见肘,当一种文化为着某些实体的利益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深层生活的必要,尤其是当一种文化为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一贯地遵循“简化与夸大”的思维规律和表述方式,那么,文化与终极眷注的极其遥远的分离便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在内心,比如说,我经常在自己的内心,才能缝合文化与宗教的距离。但这几乎是纯粹的主观审美的、文学式的投射。例如,在一个秋雨之夜,你坐在一间有红方格玻璃窗、有温软地毯但今夜却无人光顾的咖啡厅里,一位侍应正在点亮那盏方形的风灯,橙黄的光在她手背上闪跃——这时的你恐怕会如同置身于古堡教堂,你会感到此时此地溢满了终极眷注的氛围。
许多文化现象都是生存危机的表象,但人们却过分宽宏地、唯恐被视作时代的落伍者而接纳了它们。说它们是生存危机的表象,是因为它们不断地把人从本质实存中剥离出来,不断地使人远离内在的超越性和永恒的透彻性。这在当代都市享乐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清楚。事情是明摆着的,都市正逐步失去一切深层的精神生活的印记,未来的废墟凭吊者除了几个易拉罐是别无所获的了。这种文化现象的批判者,显然都是游离在都市享乐文化之外的,他们的苦行僧似的生活已经使他们的批判被视为偏狭的产物。假如他们再祭起宗教精神这面旗帜,那他们只会落得更为狼狈的窘境。因此,这种文化现象甚至是预先地排除了、击倒了它的掘墓人(或疗救者),所以它们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了。
蒂里希的神学无疑具有开放性,他一再强调他对神学的新解释希望会是对至今仍在教会之外的人们更具吸引力。应该说,他所自觉承担的这个任务是无比艰巨的。他的途径,简单地说来,是把那些在现代人看来毫无意义或无法相信的教条式信仰和失去了吸引力的象征物大胆地搁置起来。当然,他并没有在方式上激进到认为连上帝这个词也毫无意义的地步,但他所招致的批评也已经是十分激烈的了。A·麦克因泰尔认为他实际上是无神论者了:“对蒂里希来说,非信徒的皈依其所以十分容易,只是因为他已经把信仰上帝的传统内容完全抽空了。这种皈依现在除了道德上的严肃性外已经没有任何别的内容了。即使我们承认蒂里希在口头上比无神论者差胜一筹,但无神论的实质是否认不了的。”(转引自《理想的冲突》)这种批评不能说完全是无的放矢,因为我在欣悦地接受蒂里希的同时也感觉到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门槛——按照蒂里希的新解释——并非是那么难以跨越的。但是,谁也无法抹煞,在蒂里希的对生存所作的提问中,包含有极丰富、极具深度的神学意味。而甚至只要是有一点这种意味的心灵,它就不再是一片空白的无神论荒地。抛开以自己的神话、教义、仪式和戒律为终极标准的风俗意义上的宗教和有神论,我们对于那种本质上并不异于存在自身的宗教是无须持敌对态度的。
但是,在我们头脑中,神圣与世俗的鸿沟实在太深了。读蒂里希的这段话是会令我们感受到平凡中的圣洁的:“眷注的无条件的特性意味着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每一时刻,涉及每一空间,每一领域。宇宙是上帝的圣殿,每个工作日都是主的日子,每顿晚餐都是主的晚餐,每桩工作都是一项神圣任务的完成,每种欢乐都是主的欢乐,终极的眷注就实际存在于所有初步的眷注中,并使这些初步的眷注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根本上讲,宗教和世俗领域并不是分离的领域,毋宁说它们彼此存在于对方之中”。(第52页)从世俗到神圣,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高不可攀。
一九九一、五、十一于广州美院人境斋
(《文化神学》,〔美〕保罗·蒂里希著,陈新权、王平译,工人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版.2.45元)
向生存提问
让她们自己来
亏空与陷阱
“顽童”的百年沧桑
政治社会以什么方式来治理?
暗影和光辉的混合
为跨文化交际设路障?
夏目漱石的满洲游记
《中国文学译丛》
从袁世凯看报说到韬奋办刊物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