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天真透明的核心
作者
谢冕
期数
1991年07期
这些年为青年们写评带来了很多烦恼。无端的奚落我原不在乎,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我已进入成熟的人生,外界的因素不会令我改变什么。但写评论确实很苦,我要放下手头的工作——这些工作总是没完没了——我要读这些作品,而且力求讲的不是空话,总希望有用于人。这里除了责任,似乎与名利无关。
这次倒是很高兴能为简宁的诗说上几句话,尽管他送来的厚厚一大本稿子,我只能抽着看其中的一部分。简宁是一个农村孩子,他出生在大别山区。那里是贫瘠而落后的,简宁说:“我的家族中我是第一个能认识一百个汉字的人。”山区农村的生活,那里的土地和人民,那无所不在的情感的浸润,化为水份和血液,充溢着简宁诗歌的叶脉。
但简宁的诗显然不是以单纯描写场景、习尚和事象为目的,他别有所求。他从自己的生存环境出发,思考着诗歌和真实人生的交流和衔接。尽管他很年轻,但他的心绪却很“苍老”。他的沉郁烦苦与他的年龄阅历不成正比,他是早熟的。
我们从简宁的诗中发现了深刻,一种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称的深刻。他在十八岁的早春时节看到冬天如一头野兽站在那里,“龇着雪白的牙齿。”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核心的观察给他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契机:“在它钉子一样的目光里/我微微颤抖”,但他选择的姿态是:和冬天“对峙。”值得注意的是他写了对峙之前的“微微颤抖”,他并不掩饰自己的非强悍。但真的懦怯不会这样直接地表白出来,在这里我们都看到一种战胜了懦怯的强悍。
这“颤抖”所提供的契机,使我们有可能窥及这位青年人的做诗和做人的操守。他重视一种真实的人生和艺术的态度。他感到周遭的虚假、诡秘和不洁,他如同往哲那样,宁可放弃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所习的专业而选择诗歌。他认定诗歌能够反抗那些异常和失态。他的一些想法,和时下一些他的同时代人的浮躁以及游戏的态度大相径庭。在诗歌面前,他是严肃的。简宁说:“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也许并不缺乏美的文学,但是太缺乏真的文学。所谓知识分子的精神,首先应该意味着良知,对这时代大多数人生存状况的一种明察的良知。”
简宁诗中最让人震撼的是他对包括自我在内这些“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的体察和认知。他并不轻视科技,但他更崇尚诗歌。不完全等同于上几代人所追求的那种意义上的用文学疗救社会。他更愿意通过诗反抗那无所不在的吞噬。前面我们看到他愿与冬天对峙。现在我们又看到他要“与蜘蛛的坚韧作战”。“蜘蛛”以及它的网在我们眼前和身上,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它的存在。唯有敏感的诗人无时不感到他人无法透彻的“我的眼膜上厚厚的蛛网”,而且感到了那种“蔓延”“比汹涌的潮汐更磅礴”。对这种“坚韧”的存在——
我无力追赶
无力表达激动
每一次尝试的冲撞
都被重重地弹回
原来的地方
(《与蜘蛛的坚韧作战》)
“与蜘蛛作战,自己就是战场”。简宁置身其中,他的世界荒诞感也包括自己在内。他是沉重的。王国为他置身其中,所以他对类似蛛网那样的存在的感受极为深切。他无时不感觉到压力,有时不能不使你确认试图反抗这存在是徒劳的:“门槛在我跨腿时升高,细长的手指骨节叩击着墙壁”,而这墙壁却是“无限漫长”的“柔软冰凉。”更可怖的是那种可以不断移动的“城堡”——
你不得
干净地离开这里
你离不开这里,离开这里
还是又一个这里
(《乖孩子或者一声叫喊》)
这首诗的篇首题记是卡夫卡的一则箴言:“一个笼子寻找一只鸟”,它在暗示那笼罩的不可逃脱。“乖孩子”出生地就是那只鸟笼。当他啼哭爆发时,四周的苍老回声带来的却是“我的头发花白。”这就是命中注定。诗人似乎在绝望地作出宣告,整首诗在荒诞中透出一股悲凉的寒气。于是我们面对的几乎是一种宿命的选择——
咬住一根绳索悬于崖间
开口歌唱也就是
选择飞翔
几年后,这个“乖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一首与他刚出生的婴儿对话的诗里,他承认他作为父亲,“只是个糊涂的侍者”,“造房子是不可能的,这个时代失去了土地”,这是一个父亲的愧疚,但是不止如此——
打倒父亲。我所高喊的口号
你将继续。这不是隐喻
更类似命运。在一位父亲面前
儿子们一代代老去
(《你好,无限的孩子》)
我们无法责备青年诗人的残酷,也许此刻他生命中所承受的就是此种类似绝望的东西。大约十年前一位诗人就祈求“不要责备我的眉头”,因为他的眉头总是皱着。重要的不是眉头而是现实本身要向人们展开希望的微光。在上面那首关于孩子的诗中,诗人说“因此你将摧毁这首诗,撕碎/这衰老的四行体,强壮有力的孩子/这巴洛克式的修饰以及/这伪装的成熟实际是世故。”简宁希望他自己“能够找到一种农民种田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那样一种纯朴的写作态度。”他崇尚天真,他认为“天真意味着透明,意味着对无聊境遇的洞察和反抗。”既然他以天真的态度对待诗歌,天真所造出的透明便意味着不对真实的存在口吐谎言。这种“歌声是艰难的,因为歌唱不再是诱惑,而必须是生存”(海德格尔语),作为读者我们只能放弃谴责。
对于简宁的诗歌风格,梦幻式的诡奇等等只是一种表象。他从大别山的茅舍走出,一直达到这里。在他的诗篇的背后有非常实在的东西,也许是历史的痛苦思索,也许是现实的无休止的纠缠。总之,简宁的双脚站在深厚的土层之上。他也有他的坚忍:“我已经学会忍受苍蝇/在我的嘴唇上爬,当我张口/咬它,只有虚空咬伤了我的嘴唇”(《无穷小》)。实际经历不是向我们提供此类诸多的尴尬吗?简宁有他的幻觉,简宁更有他的实感和体验,不过是这种实感和体验受到了较好的变形处理。
读简宁的诗,我们分享了那一份揪心的焦灼。但我们应当学会坚忍,如同我们忍受那一只爬在我们嘴唇上张牙舞爪的苍蝇。诗人已经教会我们用耐心去体味苍蝇肆无忌惮的爬行那“比初恋时的亲吻还要重”的“重量”。
生在这个世纪末的中国的人们,无疑都拥有了极为丰富复杂的心路历程。简宁以年轻的生命而能向人们展示这种不易达到的深刻,这着实令人感动。无数的“乖孩子”被无数“正确的答案”拷打,那些体现答案正确的“红勾”,如狼口里吐出的红色舌头,在一切“乖孩子”的也在我们的脑海里“舔来舔去”。生活教一切孩子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得耐心地面对那一切的滑稽与荒诞:
只说废话的大人们
打断我对我吼着
不要废话
(《儿童团员》)
这里真的用得上那位老诗人半个世纪前写成的诗句:“这可不是混着好玩,这是生活。”既然这是生活,我们就得以一种雍容的态度面对我们无以排解的尴尬。
这种尴尬甚至也体现在写作活动本身。简宁在他的一些讨论诗歌的无诗歌作品中,坚定不移地把守着这样一种观念:诚实、严肃的写作活动是对抗外界的混乱与黑暗的一种手段,虽则艰难却意义重大。例如《想象中的读者》对“抽屉文学”的写照:“这个夜晚里他逃亡的歌声抵达了祖居”,诗人不无辛酸地吐露“他拉开抽屉的姿势多么像/紧握母亲的乳房”,但这种略带自嘲的哀愁也同时表达了“像一个胜利者那样吟唱”的坚定信念。在另一首短诗《劳作》中,这种信念体现得更为直接,全诗仅有六行:
我手掌下的纸张渐渐变黄
而鹤嘴锄碰撞岩石
火星摇晃,逃亡的狐
照亮夜里的太阳
而字也会跳到地上
漫游远方
也许这本诗集或将证明简宁这种惊人的自信并非妄吐狂言,十年前他就宣誓“想写一首歌曲”,因为“有一股风在挤压”他,那是本书的第一首诗,在最后一首《歌者》里,他告知我们“那些鼓点将震裂坟墓/摇撼白骨潮湿的叹息/当秋风锉亮我们的舌头犹如火炬。”风是他歌唱的背景和基础,在另一种意义上,风也是歌。简宁还是不能忘记养育他的那一片土壤和森林,他的写作无非是“使这卑微的时刻与那广袤的宁静/有了图案,声音,以及呼应。”(《伏案的诗人》)
诗人给予我们的已经很多,尽管这本诗集里早期“学徒式”的习作,特别是大学时代的作品,难免留下了某些稚拙的痕迹。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以及生活的不断磨炼,简宁近年来的创作,较之以前的尖锐、直接,变得较为沉郁和深厚,主题领域的开拓也相对更为广阔、丰富,比如他的新作《垓下》,那里有很多历史性的场面和思考,显得更为厚重。但是他一直据守着一个透明的核心,那就是天真。天真是他诗歌的灵魂。天真的歌声不再是诱惑,而是生存。
一九九一年春二月于北京大学
天真透明的核心
人类世界和人间奇迹
珠珊:《爱与仇》
赫尔曼·沃克和他的小说
第三种文学?
前辈
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
魔术师的“咒语”
谁杀死了荷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