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资源·创新·人才
栏目品书录
作者孙小著
期数1984年09期
  去年节译出版的沙伊贝等编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基本上把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材料丰富,值得一读。
  仅仅在二百年前多一点,北美大陆还是一块大体未经开发的地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能够在人类历史的这个短暂的一瞬中,奇迹般地在我们这个星球突然崛起的呢?传统的看法不外是,它有着辽阔的幅员和丰富的资源,也有着先是来自欧洲,后是包括华工在内的来自世界其它地区的勤劳、智慧而又富于朝气的移民,正是他们的卓有成效的首创精神,唤醒了这块沉睡了多少个世纪的土地,使其真正地成为人类文明的新大陆。
  本书作者大体也取这种看法。但我们应当注意,资源本身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财富。实际上,它只是财富的一种潜在形态,或者换句话说,它只是社会财富由以实现和增长的一个物质前提。因此,要把这种潜在的形态转变为现实的财富,还必须依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社会可利用资源的多少取决于它的技术水平。”
  那么,又是什么不断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呢?作者在书中先明确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经济的增长或发展应主要是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靠“改变就业工人的绝对人数来增加它的产量”。作者极为推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家在推动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变革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论述美国钢铁业的飞速发展时,作者就极为推崇企业家的创新才能,认为“他们以自己的天才建立了一种产业秩序”。这一方面固然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确是极大地得力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由于炼钢技术的革新,“使钢由一种稀少而昂贵的金属变为一种丰富的材料,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代替了铁,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从而使“旧日从事独立劳动的裁缝、女裁缝、鞋匠、屠户、磨坊工人和其它许多职业的男男女女的劳动手段突然机械化了”。以致美国的钢铁业巨头卡内基在十九世纪末得意洋洋的说:“地球上的古老民族以蜗牛速度爬行,而共和国则以快车速度轰隆隆地飞驰而过。”(参阅《世界历史译丛》,一九八0年第五期)
  通过本书,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的科技进步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曾大量地引进和利用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成果。这既表现在具体的技术项目方面,也表现在作为移民来到新大陆的大批人材。作者承认,“自从十九世纪早期开始,美国工业化以来,美国就已经享受到后起之秀的优越条件。也就是说,美国工业能够从工业发展较早的英国购买技术。”而在人才领域,塞尔维亚血统的巴宾发明了长途电报和电话的装载线圈,瑞典移民约翰·埃里克逊发明了装甲船和螺旋桨,德国移民查理斯·斯坦麦茨改进了早先发明的交流电机设计等等,都是著例。
  当然,我们也不应忘记,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的痼疾——经济危机,也有过非常突出的表现。尽管作者在这本书中,着意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活力,但工业发达国家确有许多可资我们借鉴的历史经验,这部《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对我们仍然不无有益的启示。
  (《近百年美国经济史》,〔美〕沙伊贝等著,彭松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一版,1.8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