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加里·斯奈德翘首东望
作者
赵毅衡
期数
1982年08期
我们是在圣地亚哥一次文学讨论会上遇见的。他身材短小,衣着简朴,络腮胡子中风吹霜打的脸满是皱纹。那平易安详的神态,使“幸会,斯奈德先生”这句客套梗在我喉咙上了。我终于学着他的口吻打招呼:
“嗨,赵,”
“嗨,加里。”
今年二月严寒袭击美国,连以终年阳光灿烂闻名的南加州也久雨不停。三天的会议,教授、批评家和诗人八方会聚,主题是二十五年前的垮掉派诗歌运动。教授们作评价,诗人谈往事,会上有太多的怀旧气氛。毕竟,垮掉派,甚至垮掉派的余波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当昔日赫赫大名的诗人都渐渐消失时,斯奈德的诗歌创作却越来越丰富。很早以来,他就被认为是垮掉派星散后创作成绩最大的垮掉诗人。在赴会的诗人中,他几乎是唯一让人感到对“今天”拥有发言权的声音。
其实在垮掉派出世的一九五五年秋,旧金山六号画廊朗诵会上,斯奈德的诗也与其他人很不相同。典型的垮掉派诗,是艾伦·金斯堡直来直去的呼喊嚎叫,是格雷高里·柯尔索年少气盛的高昂抗议,是劳伦斯·费林盖梯的尖利指控;而斯奈德的诗,却是宁静、沉着,以大自然为题材。当一九五六年垮掉派开始走红,成为报刊大字标题时,斯奈德却远渡重洋到了日本,一住十多年,学佛参禅。因此,斯奈德在垮掉派运动中并不活跃。但是,当灰尘落定,喧闹平息,人们看到斯奈德的诗正是垮掉运动中比较持久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使斯奈德在垮掉派中一枝独秀?
是东方诗,尤其是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早就深入到美国现代诗歌的主流之中,有的美国批评家甚至认为美国诗与英国诗的区别就在于它大量接受东方诗歌的影响。这种论断有点失诸夸张,只能说,在现代某些重要诗人身上,东方诗是他们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斯奈德对中国诗的热爱,并非赶这种时髦,虽然他的先师埃兹拉·庞德、肯尼思·雷克思洛斯等人都有强烈的东方传统,但他沿着自己独特的路子向中国诗的宝山中开掘。
斯奈德出生于美国西部一个农场主家庭,他的少年时代大部分是在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荒莽山地度过的。很早他就不得不劳动谋生,中学和大学时代,他时常辍学,去做伐木工人、山林防火员、水手等各种工作。他熟悉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年纪很小时就是登山运动爱好者,时常露宿于野外。美国中西部的自然景色,曾经给罗宾森·杰弗斯这样的诗人以灵感,但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的另一面,是尼采式的对人类社会的仇视,在他们看来,大自然之永恒的雄伟壮丽,正是对人的卑贱猥琐之否定。当斯奈德开始对写诗感兴趣时,他很幸运地读到了中国诗,据他自己说中国诗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我第一次读到英译的中国诗是在十九岁,当时我理想中的大自然是火山口上四十九度的冰坡,或是绝无人迹的处女林。中国诗使我看到了田畴,农场,砖墙后面的杜鹃花丛——它们使我从对荒山野岭的过度迷恋中解脱出来。中国诗人有一种超绝的诗艺,能使最荒莽的山岭现出人性,证明大自然是人最好的住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客观地说,斯奈德没有成为杰弗斯第二不能说 完全是中国诗的功劳。斯奈德不是杰弗斯式的有钱的隐士,他作为劳动者生活的经验,使他对自然有一种更辩证的理解。如果人与自然的融洽是中国古代大师的启示,那它也是生活的逻辑。在他的第一本诗集《砌石》发表后不久,斯奈德对自己的诗歌生涯作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总结:
“我最近才意识到我的诗的节奏与我做的工作和我的生活节奏相应……西埃拉·内华达山脉的地理环境,把花岗岩石块铺成坚实路面的修路工作,使我写出《砌石》。‘你在于什么?’我问老洛依·马奇班克斯。‘在砌石’,他说。他选石头的本领简直炉火纯青,把琢磨过的石子嵌得天衣无缝。走着、爬着、安放着石子。我也试图用坚实、简单的短词写诗,把复杂性深藏于表面质地之下。我的诗行部分受到我在读的中国五言七言诗的影响,这些中国诗猛烈地撞击我的心灵。”
这样,中国古典诗歌、内华达山脉的壮丽景色、改造自然的平凡劳动,这三者结合起来与斯奈德所醉心的美国印第安人艺术一齐,溶入一种独特的诗风。如果说其它垮掉派诗人破坏性成份居多,那么斯奈德的作品建设性的尝试居多,他提出一套返回原始的纯朴生活来治疗社会弊病的药方。
我们自然会问:这“部分”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呢?那天我追问斯奈德,他不加思索就回答说:
“在五六十年代是百分之八十。”我听了瞠目结舌。但我们仔细看一下他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可以看出这并非夸张。
斯奈德在垮掉派诗人中是小兄弟,五十年代名气不大。虽然凯如阿克在以斯奈德为主人公写的小说《皈依佛法的浪子》中称他为“美国新文化的英雄”,当时听来真是一个典型的垮掉派奇想。
五十年代末斯奈德第一本诗集《砌石》出版,没受到多少注意。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此书再版,斯奈德请出了他的师傅唐代诗僧寒山,把五十年代初他上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中国文学时翻译的二十五首寒山诗与《砌石》合编成《砌石与寒山》,就在这段时期,他渐渐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当代最主要诗人之一。
为什么他偏偏挑了寒山诗呢?当我们中国人听说寒山成了垮掉一代的诗圣而在美国大行其道时,不禁对美国人东方热中看来浅薄的一面哑然失笑。但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可以看出斯奈德的选择自有其道理。寒山诗虽然与意趣格调相仿的王维等人,在艺术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它如禅宗偈语般简明,不用复杂的典故或象征,在艺术手法上类近垮掉派所服膺的“开放诗”主旨;而寒山追求佛教的理想精神,隐于山林,唾弃“文明社会”,比起唐代其它诗人,更可以作为垮掉派的代言人。
斯奈德认为“在美国的果园,流浪汉露营地和伐木工人的野营中,你经常可以遇见寒山和他的伙伴拾得”,而斯奈德自己的生活也活象寒山。美国当代最出名的“禅宗理论家”阿伦·华茨(日名铃木大拙)这样描写斯奈德早年的生活:“他临时的住处是山谷斜坡上陡峭的山路尽头一个小棚子,没有任何生活设施。当他需要钱时,他就去做水手,或是做伐木工人,不然他就耽在家里,或去爬山,同时一直在写作、学习、修炼打禅。”
怪不得斯奈德译寒山时,索性把寒山美国化,自我化。例如他把“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译成“告诉那些家有银器和几辆汽车的人家,名声大钞票多有何用处?”而他自己在译序中也承认他笔下的“寒山”是西埃拉山,“一样的荒莽,一样的瑰美”。
斯奈德之所以拜寒山为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形式上的原因。这次开会期间他在一次电视录像中说:
“由于某种原因,把中国古典诗歌迻译到英语中来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因为中英语语汇都很精炼,句法十分相近,在某些诗人你甚至能把整个诗句结构从汉语搬入英语。”
假如这种做法是可能的,我们可以看出,直搬寒山诗的可能性显然大于搬中国古代其它诗人的作品。美国现代诗歌自庞德起就努力想把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搬进英语诗中来,斯奈德开拓了这种传统。
让我们看一下《砌石》的第一首诗《八月中在沙斗山瞭望哨》:
山谷中云遮雾障
五日大雨三天酷热
树脂在松果上闪光
在巨岩和草地对面
有成群新生的蝇。
我已记不得读过的书
曾有几个朋友,但他们留在城
里。
用铁皮杯子喝寒冽的雪水
越过高爽宁静的天空
遥望百里之外。
我们在这里明显地听到寒山诗的回响,而最后三行,甚至连主语都消失了,真的是中国句法“横移植”进入英语。这首诗完全可以作为斯奈德诗集的总序言。
但是斯奈德并没有满足于他这位开蒙教师,不久他就进而读唐代其它大师,近年来他更进而攻读宋代诗人,尤其是苏轼、陆游、梅尧臣,最近他甚至在译宋玉的赋。
七十年代初理查德·霍华德编《偏爱集》,要五十位现代诗人点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诗,以及与这首诗有关的最杰出的古人的诗。斯奈德自选的是这首“松树的树冠”:
蓝色的夜
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能知道什么。
斯奈德认为他写这首诗时所模拟的是苏轼的这首七绝“春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乍一看,这两首诗很不相同,一首写的是中国古代官宦生活中的场面,另一首是美国西部印第安猎人的生活,但二首诗的旨趣和艺术结构的确是相同的:两首诗都在最熟悉的常见事物上开展,似乎毫无深意,但正因为常见,所以意义更丰富,因此,当短诗急速作结,已知就向未知延伸,具体形象就向哲理延伸。斯奈德向我解释说:这种诗意的彻悟不是形而上的,而是“经验性”的,是日常事物后的“禅理”。
在当时垮掉派诗人的喧闹中,他的声音是孤独的。但一九六七年他从日本归国定居时,就有了相当大一个读者阶层接受了他追随中国大师返归自然的呼声,形成六十年代末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思想支柱之一,到此时,斯奈德才如凯如阿克预言的那样成为“美国新文化的英雄。”老诗人肯尼思·雷克斯洛思在一九六六年作了一番“民意调查”之后指出大部分人认为斯奈德是三十五岁以下的美国诗人中“最突出的年青人之一”。我在美国社会上目前四十多岁这代人之中经常遇到一些自命为有忧世思想或济世精神的人,他们无不耽读有关中国古代文化或宗教的书籍,经常光顾书店中的“东方哲学”柜,谈话中喜欢说几句道家格言,或佛偈禅语,表示自己非庸夫俗子。而斯奈德则是这批人心目中的英雄之一。
斯奈德在六十年代后期连续出版《僻乡》(一九六八)、《欢浪》(一九七○)、《龟岛》(一九七四)。最后这本诗集获普利策诗歌奖,是垮掉派诗人中唯一得到这种基本上被学院派所控制的美国最主要诗歌奖的人。在斯奈德看来,现代西方文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它面临的不仅是核毁灭,更是由于无限制地为利润而生产导致的生态毁灭,只有寻找与大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才能挽救人类。
七十年代初,在一次谈话中,有人问斯奈德,华尔特·惠特曼所说的美国民主前景是否已成为一个破灭的美国之梦,斯奈德说:“这可以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说明——‘国破山河在’。当安禄山陷长安,一个王朝似乎已覆灭,但山河依然。”
而在《前线》一诗中斯奈德描写了山林被地产商瓜分破坏,描写了“美国积满脂肪的病态血管中,随着每一次脉跳,边缘都推近一寸”,而唯一的解决办法是:
我身后的森林绵延到北极,
我身后的沙漠仍属于皮由特
人,
在这里我们必须划下
我们的前沿阵地。
因此,在斯奈德看来,社会问题归结到山河即人的生活环境上,而保护环境成了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一九七○年印发的一张传单上斯奈德写道:“文明使我们人类这种族如此成功,实际上已搞过了头,现在正以其惰性威胁我们。现在已有明显证据说明这种文明生活对人类生存不利。要改变它,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思想的根本基础。”
就这样,玄妙的禅理不再是个别人的怪僻,而成了改造社会的出发点之一。斯奈德给西方社会开的药方效用如何我们中国人自有看法,但至少他深切地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丛生的弊端。
而诗歌、文艺,则在拯救人类的使命中担负一个重要的角色:
松树在沉睡,杉树在破裂
花挤裂了路面。
八大山人
(一个目睹明朝覆灭的画家)
住在树上:
“虽然江山已亡
笔
能绘出山河。”
在这里,斯奈德越出了标榜与世无争的隐僧寒山的圈子,而走向他的新的中国先师——“能把出世的佛教、道教与入世的儒家精神结合的宋代诗人”,从而形成一种深深介入社会斗争的生活态度,一种努力用诗歌来把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结合的文学观。
斯奈德在回答《美国现代作家辞典》的编者问时回答说他所敬仰的英雄人物第一名是毛泽东,他所钦佩的诗人第一名是杜甫,散文作家中则有司马迁,而他所喜爱的作品人物中有《红楼梦》中诸女性。在诗集《龟岛》后面附的散文中他写道:“我对中国已毫无怀疑。”在另一篇通信中他又指出:“人民中国给我们树立了许多光辉的榜样。”他的终身大愿就是访问中国,亲眼看看他在诗中描写过多次的中国山水景色,看看他所敬仰的中国大师所生活的地方。
斯奈德定居在加里福尼亚州西部的山区,他家中没有现代化的装置,却自己养蜂、养鸡、种菜。当然,在美国,这样维持生计是不可能的,写诗更无补于生活,所以他每年冬季接连奔波于各大学,靠朗诵诗歌以赚取一年的生活费用。那天夜已深,他还在谈着中国,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中国的诗歌与社会,以及中国的未来。第二天一清早他又得搭机飞往另一个城市去朗诵诗歌。当我们握手道别时,我真想说:“中国见。”我知道只要提到“中国”这二个字,就足以使他疲倦的眼神又闪闪发光。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日
加里·斯奈德翘首东望
注入新的信息
图腾与人类
国际图书信息:社会与思想丛书
千秋一帝传今古*
“加拿大制造”
只是想住农家小院
漫话诺贝尔经济学奖
股份制度考
食人·王道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