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图腾与人类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郜元宝
期数
1993年02期
《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最近已作为“青年学者丛书”的一种出版。
把图腾引入美学研究视野,明确界定“图腾美学”的对象、范围,目前国内好像尚属于鲜有。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作者把图腾研究拓展为一种美学,并不是驻足于某个既成的美学体系,把图腾研究的大量材料填塞其中,逼其就范。那种所谓“以论带史”的方式,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两不相干,实践材料只能充当既有理论的佐证,本身不足以成为酝酿新理论新思想的基础。理论总是万物皆备于我,不管碰到什么新情况新问题,总能我行我素,应变无穷。这本著作的优点,就是摒弃了自欺欺人的理论优越感,立足于作者自己对图腾问题长期潜心的研究,顺理成章地引发他对艺术和美的一系列问题的大胆思索。比如,关于艺术起源问题,他就对流行的“劳动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劳动说只解释了人类活动物质的一面,还不足以直接解释人类活动精神的一面。他根据旧石器时代图腾观念、图腾活动和图腾物的大量实证材料得出结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图腾活动,“图腾观念很可能就是最早的艺术之‘蛹’”。他还指出,说艺术起源于图腾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与唯物史观并不相悖,因为显然,人类的图腾观念和图腾活动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根植于初民基本的生存实践,自有其物质基础在。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待“艺术”、“审美”这些字眼,太随便太轻率了。只要扯得上边,什么东西都冠以“艺术”、“审美”,以致这一类的词都成了没有内容的空壳供人随意驱使。这决不是说“艺术”、“审美”等名词本身一直就没有充实的内容,更不是象分析哲学那样,认为“美学”可废。其实,这与“艺术”、“审美”等词本身何干?谁能说康德、黑格尔说艺术和审美时言之无物,辞不达意?一句话,人的思想不能躺在现成的语言中吃老本,而应该时时刻刻接触实践,“思想的帆,永难调整/迎着那事实的风”(海德格尔《诗人思想者》)。这才是学者唯一应该究心的事。他必须念兹在兹,才不会被他手中的语言抛弃和嘲弄。在这本书中,作者就拒绝贸然拿现成的美学术语去函盖图腾现象,而是试图通过对图腾的实际研究,把美学问题顺理成章地摆出来,具体点说,就是把美学术语引到实有的语境当中,赋予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他明确反对直接从图腾活动中搜寻什么“审美动机”,认为这种做法,也属于列宁嘲笑过的“笨拙的童话”。不是艺术——现代人习惯了的艺术现象或一般流行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图腾,相反,是实际的图腾活动透露了活泼泼的艺术信息。其中的差别,似微实著。
美学要思考艺术,思考美,就不能把人类“向来我属”、不可对象化的生存本身排除在外,凭空捏造出悬浮于人类的存在之上的艺术与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那种不关心人类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价值和前途的美学,那种把艺术现象仅仅当作一种“对象”玩赏研究的美学,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我想正是基于这层考虑,作者把图腾问题,最后归结到现代人类面临的最根本最迫切的生存问题上,才显得那样自然而然。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探讨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原始图腾关系之破坏和重建,决不是做一个现代人而替几十万年前的古人说话,其目的,无非是要追问现代人如何获得对自己生存价值的深切体认,如何才能在技术的飞速发展中不被技术所统治,如何保护生存之蓬勃的艺术、诗和美,不让它们一朝枯竭,如何才能达到温馨宜人的“在家”状态(at home)……这一切在有些人看来也许离开美学太远了,但是按照作者的思路,这样的探讨,恰恰是美学本己的使命。美学澄明其自身的道路,这有待于它对美的本源的虔诚,而包括图腾在内的人类存在的基本现象,正是美的本源所在。美学应随着人类对自己存在的自觉而不断发展。
(《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郑元者著,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三月版,4.90元)
图腾与人类
国际图书信息:社会与思想丛书
千秋一帝传今古*
“加拿大制造”
只是想住农家小院
漫话诺贝尔经济学奖
股份制度考
食人·王道
一曲自由主义的挽歌
耽于玩物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