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教授·学生·蚂蚁窝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王昊
期数2005年02期
  一年多前,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在关于中国大学改革前途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曾经讲了一句极为精辟的话,那就是“大学不是养鸡场”。此语一出,顿时引来阵阵喝彩。大学是不是“养鸡场”倒可再深入探讨,不过这些年来上学、读书、做课题,倒是感觉大学越来越像个“蚂蚁窝”。导师与学生就像蚂蚁窝里的蚁后、工蚁、兵蚁,蚁后只管下卵,小蚂蚁只管工作。
  现在的出版界,真是良莠混杂,好书确有不少,可“流水线上”下来的书也不少,尤其是学术著作。学术研究上的合作本是正常现象,但这些年读书,越读越纳闷,愈来愈多的学术著作,学术文章,已经不是一二“素心人”研究所得,更多的是老师领衔,学生上阵,高产多出。亲见一些导师不管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资质,硬性地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子课题的形式分发下去,做派好像学术界里的“军阀”,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硕士生们每人一个题目,将来的毕业论文汇集起来可成为一部“专著”;博士生们每人一个专题,将来的毕业论文汇集起来可以成为一套“丛书”。很多本科生也被拉进了这样那样的课题组。学生们大多是乐此不疲,毕竟“成果”可以换回“实惠”,谁会放着河水不洗船呢?学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已经不是“陈陈相因”和“近亲繁殖”的问题了,而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了。“为学不作媚时语”、“文章不写一字空”之类的言说,反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教授凭了学生的产出,继续保持着学界权威、学术带头人的头衔。在批评界,“教育危机”、“学术危机”,虽然口号喊得响亮,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则反应平平。有人讲:“硕导成博导,成果真不少;翻开著作瞧,垃圾倒不少;学生跟着忙,钱赚了不少;水平怎么样,不问也明了。”挺真实!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