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北大还有多少“知识分子”?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邵建
期数
1998年08期
在《读书》五期上读到钱理群先生纪念北大校庆的文字,不禁感慨,这世界毕竟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尽管很少。钱先生的文字不是掌声文字,因为它表露出一种强烈的“反省”精神。其实北大早在七十六年前就开始反省了,可是今天北大人却用掌声代替了反省。而反省作为北大的一个传统,是绝对不应丢弃的。想想北大的以往吧,北大成为北大,究竟依凭的是什么?
钱先生文章中较多涉及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思想,实际上,蔡的办学思路基本上依凭的就是十九世纪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的两种方针,一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意识的批判者,二是培养具有某种知识特长的特殊人才。前者的身份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子”,后者相应则是一些“专家”。以上两种人都为社会所需要,但不同的大学(或大学不同的系科)则应有不同的侧重。如果说四九年以来的清华大学以“工具理性”见长,侧重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专家的话,那么,北大所以成为北大,则在于它能够坚持一种“人文理性”,为社会提供批判型的知识分子。过去的北大是这样,否则何来五四?然而,今天的北大还有多少这样的知识分子?
作为北大的一个局外人,或者说作为关注北大的一个知识分子,我希望听到的不是那种廉价的掌声,而是蔡元培校长于北大二十五周年的题辞: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北大还有多少“知识分子”?
让时代来解释人物
别忘了祖传秘方
回忆以群
文学翻译琐议
福科还是葛兰西
《世界之窗》出版
“灵光隳矣!”
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