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觉有情
栏目品书录
作者谷林
期数1986年07期
  一九八○年,在北京法源寺曾举办过一次“弘一大师诞生百周年书画金石音乐展”。先期征集到展品五百多件,后来从中精选出一部分编为纪念集,书名就叫做《弘一法师》。纪念集除图版外,还选刊了法师的著作约十三万宇,故旧纪念文章约十一万字,汇为巨帙。
  弘一法师是在好几个方面都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出家以后,“诸艺俱舍,唯书法不废”,常精楷写经送人,“以翰墨因缘为弘法接引资粮。”(见本书页一,赵朴初《弁言》)书中图版的绝大部分便是影印的法师墨迹。他的传世墨迹本当不少,但几经劫难,所剩又多归入私藏,平时想要见到并不容易,展览也限于一隅,现在能够选印成书,流播芳馨,又加入了纪念文章,使观览者同时得略觇法师的生平,可谓善举。
  叶圣陶先生说,他喜欢法师的字,说“它蕴藉有味”,并谓“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亲和的,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页二五六)本集法师著作“书简”辑内有《与马冬涵居士》谈论篆刻和书法一信,信中说,写字刻印“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把这些文字与图版中墨迹对照着看,觉得这些话说得好,书法也果真“蕴藉有味”。
  图版中有《与刘质平书札》九通(遗嘱、遗偈两件在外)手迹,却没有排印入“书简”辑内,图版缩印较小,或易为读者所忽略。其中有一通读了很使人感动,引录全文如下:
  书悉。君所需至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圆,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即颂近佳。演音,三月廿五日。
  据书未《弘一大师年表》,法师于一九一七年“皈依了悟和尚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第二年七月,始“披剃于虎跑定慧寺”(页三○九)。此信盖作于这两年间。刘质平是法师出家前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其时在日本学音乐。法师“修道念切”,是生天成佛的大事,但为了帮助学生筹措学费,又甘愿稽留尘寰,岂非早具慈航普渡的道心?佛家“觉有情”这个话,是我非常喜欢的。
  刘质平后来得到法师寄与的字幅很多,他在回忆文中说,经过装池,有“字箱十二口,用独面樟板制成,特辟一室保存。”抗日战争爆发,以此“不能远出任职,绝粮兰溪乡间,窘甚。嗣金华陷敌,乃作小贩糊口,迭经艰险,始能将恩师精品保全。”(页二九)法源寺展览中的大件书法,多数即出于刘氏藏品。观对展品,欢喜赞叹,不觉便想起“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这节话来。刘氏回忆文中写他侍法师写字的情景,如何磨墨,如何预先编排,法师怎样一点一划的写去,读来都极有意味。
  朱光潜先生自云在少年时代曾提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人生理想,他在纪念弘一法师文中,以为法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并说:“入世事业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种,弘一法师从文化思想这个根本上着眼。他持律那样谨严,一生清风亮节会永远廉顽立懦,为民族精神文化树立了丰碑。”(页四)弘一法师《复王心湛居士》的书简中有“明昌佛法,潜挽世风”(页一四九)的话,似乎恰可作朱先生看法的佐证。
  弘一法师的出家,我一向很不理解,抱有一种惋惜的心情。从“明昌佛法、潜挽世风”的话看来,则又似在俗或为僧只是色相的偶现,并不重要,法师生平的精神所寄,固有一以贯之者。至少,世间不曾因为他出了家而丧失掉一位艺术家,而他的艺术精英不仅显现于他的书画金石音乐之间,他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的存在。读此书,便领受到象光潜先生所说的一种“廉顽立儒”的力量。
  这本纪念集,图文并茂,纸墨皆精。编选五六十家的纪念诗文,各篇的写作时差也有五六十年之长,在真挚庄肃的记叙之外,间以点睛添毫的传神逸闻,而“互相亲和”,济济一堂,真是难能可贵。稍惜校对尚嫌疏略,例如图版目录,便有五条脱落、三条错标,令人十分惆怅。
  (《弘一法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编,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月第一版,9.5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