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观其会通,窥其奥秘
栏目品书录
作者吴方
期数1987年03期
  大凡读史,可有两种期待:一个是“知”,一个是“懂”。有的史书,或叙述或勾勒,将史料加以整辑关联,书页上便呈现了一种秩序、流程,使人了解:“曾经是怎样的?”也有另一种史著,不囿于“知”的层次,叙述之际便复合了理性的选择、思索,间有旁白,意在说明:“为什么曾经是这样的?”当然,前者是治史的基础,后者则更显出了历史研究的主体性。皮兰德娄戏剧中有句格言说:“事实就象一只袋子——你不放一些东西在里面,它是站不起来的。”因此,解释的因素总要渗透到每一种历史描述中去。为了使解释更深刻,便需要对历史事象背后的复杂关系抉隐发微,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加以关联,从而叩询历史之谜。于是,善于提出问题,多少会显出治史者的眼光和对“口袋”的提挚之力。
  这一番感想,是在读了《中国古代戏剧史》一书后有的。书著者为台湾学者唐文标先生。
  老题目不妨有新鲜的努力。我之所以觉得新鲜,首先是因为此书在提出问题上的直切、醒目,探讨方式也不拘成法,自立一格。
  例如唐著开卷就问:“何以中国戏剧发展那么缓慢,远较历史上文明古国如希腊、印度等,晚出得多至一千年之久?”这是个实在的问题,牵涉到戏剧所处其中的社会历史大系统。这个总问题又联系着一些分支头绪,如“为什么中国古剧、南戏或杂剧、传奇或其他不再在舞台上重演了?”“为什么简单明了的白话剧不在中国戏剧史出现,而偏偏是繁复、琐碎的、文学的、诗韵兼全的、甚至美文舞蹈的古剧大行其道,历久不衰?”等等。这些问题颇费思谋,对戏剧史家是挑战性的。
  一部戏剧史专著,如果不想“炒前人的冷饭”,虽不至糠粃百家,却须立于前人肩头,别出手眼。现代意义、上的戏曲史研究,从王国维开始,历经中外学人极力开拓、商量,渐为邃密,但仍有不少空白,以待来者。建构规律性解释也难免不够从容。总的看,以往研究摆脱不了一种困境:钩沉稽索是以文献为据的,而有关戏曲的文献、第一手材料又颇为贫乏。当年王国维就曾感慨说:“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密者。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宋元戏曲考》)唐先生此书开笔就抓住了王国维修史时的困惑——既缺乏充分的文献佐证,而欲“究其渊源,以明变化之迹”,又“非求诸唐宋辽金之文学”不可。似乎千载之下,追源溯始,便只有这条窄巷了。然而人们总须在矛盾中寻求出路。正如此书著者所做的,一方面可以在新的发现和审辨的基础上,使研究趋向精当,另一方则可以“兼于他方面求之”,即跳出既成的剧史研究格局,扩大认识对象的参照系,或者力图将思考重心由对实体的观察转向对结构关系的把握,重新关联和组织已有的思维材料,融铸进“大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反思。我想,这种立意,自有高明可取之处。其实,史的宏观研究势必要求脱离就事论事的巢臼,一方面不仅依靠正史和前人的剧品、剧说,还要于野史笔乘中搜讨扑索,另一方面,不仅依据案头文字,还要格外关注艺术表演形式诸因素(声腔、服饰、舞台等)和交流的对象——观众,不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结构变化所引起的文化心理变化,不研究生活方式、哲学态度、文化精神的推移,要说明戏剧的历史形态及演化因果,似也难能。
  这就引出了这本书提出的另一问题:戏剧怎样加入中国社会?作为一种艺术,它怎样在特定的时代(宋代成熟了市民社会)体现了传统诗文书画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
  这又是一宗涉及文化的命题,不可语于“唱念做舞”“写意虚拟”之间的斟酌。将文化背景与戏剧前景联系起来时,可以进一步说明戏曲生长、变迁以至于停滞老化的一层深刻缘由。
  著者的努力是明显的,即视戏曲为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形式(甚至当作一种“社会制度”),阐述它如何成为跨接农业经济与伦理世界与市民社会的桥梁。因此笔墨所施,多在戏剧衍化的文化基因、“土壤”、“气候”方面。如论及戏曲的民间源头、民间娱乐对戏曲的影响、市民文化与民间戏剧之关系、民间戏剧与士大夫文人趣味之关系、民间戏的早期模式等。也许,这种研究方法会导致“自恋心理”的动摇,不得不自省:中国戏剧如何由娱乐到教化;如何同一个相对静态趋向的社会同步,保持一种常态而非社会促动作用;如何把故事定型,把人生经验、生存意识简易化;如何重复自己,把舞台技巧复杂化、困难化;如何把宗教世俗化,负担起伦理规范以外的社会功能。显然,问题并不能由戏剧本身来承担,历史不过表明,我们久已面临一个传统文化的困境。
  戏曲是历史的合理产物,它的影响曾经是巨大的。大众在戏曲中曾找到了“心理的延续”、“知识和信心的代用品”,甚至找到了“净化生命”的可能。这都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理解并非为思古,而是将思考合乎逻辑地延伸:古老的戏曲怎样加入当代中国社会?——诸多研究者将为此萦思不已。
  种种剧史,构成着互补性的认识系统。正所谓“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定于一尊”的观念之不可取,乃是因为认识上定于一尊是不可能的。因此,唐著虽不够细密厚实,却不妨以独特的视角启示于人。他对社会文化背景的注意,对背景与戏剧现象的关联,对大众文化和传统中心意识所忽视的边缘文化的注意,都提示了再开掘的领域。刘勰昔云:“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海峡两岸剧学同好或相切磋,或献杼轴,此一端也是值得述赞的。
  (《中国古代戏剧史》,唐文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1.6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