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再从《无字》说开
栏目短长书
作者荒林
期数2004年11期
  张洁的《无字》不仅是在诉说中国女性的故事,也是在诉说中国男性的故事,只是这两个故事没有找到共同的牙齿,没有一根爱的红线将之灵犀一点通。男人和女人相向而行,因为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凶险,男人自顾无暇,女人还要拖着孩子。事情还没有结束,惶惶的男人不想知道女人经历了什么和想说什么,虽然他们很需要女人。女人经历了自己才明白的痛楚,理所当然渴望理解和爱,女人表达自己的爱,强烈而深长,可是男人听不见。因为他也很累。他的经历只有他知道。他想写历史。女人自说自话。男人也是。他们没有共同的经历。没有共同的经历如何找到共同的语言?《无字》是一部没有对话的书,真正是大音希声啊。从神的角度看,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语言之绳断了,不是无字又是什么?
  一百年来,在被动现代化的处境里,中国男性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职,他们不能为妻子负责,也不能为孩子负责,也许他们很想,如同他们在古典时代一样,妻妾成群儿女成堆也一样尽职尽责,可是在这一百年来却不能。他们很累很委屈,因为中国“落后”了,他们要放下身边所有负担去拯救中国。他们很英雄很气概。因为充当了或要充当拯救中国的英雄。然而英雄是需要业绩来证明的。历史也是要人来写的。他们中一些人跟随另一些人。他们是互相认可和明白了不可拯救的失败了么?虽然某些时候从胜利走向了胜利。但是另一个工具时代已经到来。它取代农业文明的一切。惶惶的男人不想知道女人经历了什么和想说什么。他们所面临和经历的凶险超出了拯救的范畴。许多努力都做了,然而一个时期过去就消失了意义,另一次努力又开始,自传都不知从哪儿入手才好,更不知要在什么地方确证历史。写历史是要有权力的,可是权力变动不居,历史被修修改改。什么样的自传可以进入什么样的历史?《无字》中的胡秉宸不能明白自己最终需要的是什么,做为战友的妻子令他心灵空荡,做为事业尺码的权力令他生命苍白,做为理想的爱情让他疲软。喔,真是无语以对,吴为苦苦爱着的庞然大物和精华人物原来如此纸老虎。或者我们早已应当明白?男人真的很脆弱很不堪一击,当他所赖以存在的文明模式已然解体,他需要一切从头摸索从头开始,而背上却肩负了那文明的沉重碎片。以为是去拯救国家,原来需要的是自我救赎,然而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一层意识是太难抵达了,因为它要撕破面具,打开背上的包袱。《无字》没有办法为胡秉宸做到这一点。这才是《无字》令人遗憾的地方。胡秉宸没有一点点怅惘和忏悔,他是多么无耻啊,因为他不能不无耻,当一切都不能证明他自己,他只能抓住任一根救命的稻草。这样一种中国式现代男人经验,破碎和难以为继。自欺欺人又真实无比。
  《无字》的女人们就是在怀抱对这样的男人们的爱情期待中度过自己的人生。这不能不说是真正的悲哀。张洁文本所提供的破碎的女性经验、被放大的宗教化的母性经验、紧张的性爱经验,是一百年来在被动现代化的处境里中国式女性现代经验的呈现。因为男人远离,依赖尽失,拖着孩子的女人母性被空前激活。因为男人远离,身体和心灵的异性交流尽失,女人的性爱空如而爱情有如恋父情绪。谈论《无字》我们真没法借用外来理论,或是已有文艺理论尺度,我们只能直面我们自身的真实为经验命名。如此就会发现,一百年来我们最深刻的心灵经验就是不安全经验。是男人和女人分离的经验。是没有爱情的经验。这样说好像有点过分和夸张了。但是这样的极端恰恰就是张洁人物的特点。我们难道能说吴为太可笑了?一个四十岁女人为一个迟迟到来的吻晕头转向?再为一个两头不能舍的男人发疯?
  在揭露这个动荡不安世纪带给女人和女孩的灾难与耻辱方面,没有哪部书可以与张洁的《无字》相比。同样,在表现女人对于男人的不理解和男人对于女人的隔膜方面,也没有哪部书可以与张洁的《无字》相比。“那个赤身裸体,裆里悬着一根说红不红、说紫不紫的鸡巴,随着他的拳打脚踢荡来荡去的瘪三男人,重又出现在她的眼前”,眼前的男人是如此无耻如此无望如此失却人性。这是飞机在头顶随时将炸弹扔下处境中的绝望的男人。张洁的女性人物不想了解也不可能了解这个男人。她们对于男人的了解止于“在一个阴霾的早晨,那女人坐在窗前向路上望着……”,望着一种依赖。而不是一个男人。不是一个人。一个绝境中的中国男人。
  他们暂时已不是女人的主子了,他们在为自己的身份奋斗。《无字》记录了中国男人的这一特别奋斗过程。用的是无字的不理解方式。《无字》的愤怒和发疯。所以,如果认为是男权令胡秉宸,或说男权令《无字》中的男人薄情寡义,无论如何是有些过高估计了中国男权的实力。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男权是强调男人对于女人的占用,以及男人所持有各种各样特权,在《无字》中所写的,恰恰相反,是男人们权限的殇失和对于女人孩子的不负责任——由于无权而压根不能担当责任!造成叶莲子母女悲欢离合的罪孽并不是顾秋水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事实上顾秋水更像一个可怜的女人,为了他的主人他奉献了一生而最终担当不了妻子女儿的点滴责任。甚至于自己也需要别的女人供养。大男子主义在《无字》中并没有早年曹禺《雷雨》和《原野》中所表现的那样,充满力量、专断而无情。倒是所有男人在《无字》中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不负责任、疲软、苟且和无能。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女性经验表达,也同时是中国式的男性经验的表达。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认知并阐述。
  真正是“无字”可说,现实人生中男人的缺席,注定了女人性爱的空缺,女人和男人交流的虚无,也注定了女性写作中爱情的虚张声势,却真实地记录了女人承担生活重量、操持具体人生的全部动人细节,母女相依相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缺失的母性情怀,此为《无字》之美丽,天然的残局之美。而《无字》给我们的警示也是多重的:如何将我们百年来路上的破碎经验整合和提升,让我们从一处处人性的冷硬荒漠中走出来,让我们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互知温暖而不是漠不关心?如何用文字说出一切需要的忏悔和反思,以重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信任与爱情?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沟通的语言之塔?使男人和女人分离的力量重新凝聚?需要一根红色的丝线,从神的绳子中分离并放下,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前行的道路上度量我们的步履,建立我们的爱情,书写我们心灵深处的渴望和肉体的痛苦与欢欣。一切过去的要在未来的文字中复活。在爱中发出声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