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谈信息论美学
作者金克木
期数1985年07期
  信息论用于美学,或则说,美学研究中应用信息论,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总是不离艺术品,而艺术品总是传达一种信息。艺术品的创作者(不论是否一个人)是信息发送者,而信息接收者是某一社会文化集团中的人(不论是否一个人),传达信息的通道是视觉的或听觉的感觉系统。这几个条件都具备,就可以应用从一九四八年起依据数学建立的一般通讯理论——信息论了。这样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开展起来,总名可以称为信息论美学,但是各国的研究中心各有所侧重,并不都用这个名称。
  信息论美学的目的是客观地确定艺术品所传达的信息的物理的和数学的(统计学的)性质和特征。在理论上同物理学、心理学类似,是着重形式的理论。因此,着手时有意忽略艺术品的超越形式的美学(哲学)的价值,但是到后来又会研究到这一方面,作为发送者或接收者所具有的“能力”。这是可以用实验控制并且用统计表明的。这种美学同自然科学一样要应用模型。它所用的模型是作为人的模型,象心理学中所用的那样,而且同样也用数学语言。
  信息论美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部分,用推理也用数学制定模式。一是实验部分,分析信息以及发送者和接收者。
  这种美学研究在法国是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八年建立起来的,在联邦德国是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二年开展起来的,以后传到许多国家,有各种名义的研究中心,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在内。这种研究和过去的哲学的美学研究大不相同,却和人工智能研究有关系。智能创造是包括艺术和科学两方面的。电子计算机进行创作艺术品(包括写作)和机器翻译等种种智能模拟中的问题都和信息论美学的研究有关。理论上,这种美学可以提供制定程序的方法和数学依据,因此这不是一种学院式的研究而是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
  下面从四个方面略作介绍:一、理论要点;二、几点延伸;三、几个问题;四、研究趋向。因为只作通俗的初步说明,所以尽量避免专门术语和公式,也不求用精确的科学语言。
  谁都知道,传递信息(“通讯”)是古老而又普遍的现象。这种“通讯”或“交流”现象是从发送者(发讯人)一方的“环境”传出信息达到接收者(收讯人)一方的“环境”。信息的主要因素是“新”(即由不确定化为确定)。比方说,烽火传警报,若是敌人已到城下,那时烽火传的警报信息就不是“新”的,就只是个讯息而不成为信息了。又如天气预报是传一种信息,但是只有明天的天气是预报的信息,而昨天的天气就不是预报,不是信息,因为已经知道,不“新”了。信息论的开创者申农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对这种信息的数学定量公式。为此就要有一个在传递信息以前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都知道的基本符号表(代码汇编),其中的出现概率(几率)是可以测量并且确定的。
  这一理论要点的出发点是信息可以由外在的观察者来分解。这个外在的观察者是不参预传递信息(通讯)过程的,在美学研究中就是艺术品的研究者。这种分解的结果是得出一些可以确定而且计算的基本符号(代码)并将它们集成汇编。这显然引向结构主义的观点,并要求承认“原子”现象。这在语言学中是明显的。一首诗或一篇文可以分解为基本的“原子”如音或字母。一篇乐曲照说也可以这样分解。一幅画等视觉艺术品较难分解,但也可以利用格式塔心理学所谓格式塔(完型)。因此早期的信息论美学的理论家就想把信息概念建立在原子论、结构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汇合上,注重“型式”和“背景”以及“整体”。因此,将内容和形式(载体)分开,着重研究的是编码、信号等等。这可以说是第一个理论要点。
  信息的定量是测其“新”,也可以说信息量就是指所传达的讯息的复杂程度(量)。一个讯息是作为一系列符号或一些部分的集合的,正象一个有机体是一些部分或器官的集合一样。这是有数量可测的,已经由实验证明了的。一件艺术品所传达出来的讯息中的这种“新”(或说信息)是所测量的单位中最主要的。这可以说是第二个理论要点。
  一件艺术品对于一个个人来说,有一个重要基础条件是信息(“新”的复杂程度)的“最优化”。这是因为接收者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收有限度的“新”。这一点已经由工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和大脑生理学以及控制论的模型证实了。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情况。信息论有一条“经济”原则,就是说,传达信息要求尽量减少占据通道的时间(费用)。对艺术品来说,这条重要原则有了修正。这方面的“通讯”所着重的不是“经济”而是效率,即对于接收者产生最大的影响。要产生最大的影响就必须着重可理解性,而这是和信息(即讯息中的“新”的量)是密切联系的。照说信息量愈大就是愈“新”,愈“新”就是信息量愈大;但是人对人的通讯和对物不同,“新”愈多,接收者所得到的信息愈少。这是因为人的所谓理解是在所收到的复杂符号的总体上加以“完型”(格式塔),也就是要将已有的知识投射到新得到的讯息上去。于是一个讯息的可理解性和它所有的信息(新)量构成了反比例。信息论美学因此认为,一件艺术品的大部分是建立在多少有意造成的独创性和可理解性之间的辩证的交换关系上。操作者(人)有一个最优值,传达信息必须多少能满足这一条件。若一个讯息完全是独创(新)的,就是说,复杂得完全出了原有的可知的符号(代码)汇编之外,那就成为不可理解的了。反之,若一个讯息完全是“可理解的”(没有“新”),那么它充其量也只能是平庸的作品,接收者对之毫无兴趣,因为他早就全部知道了。在艺术品所传达的讯息中,有一种预料到的和未预料到的之间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辩证关系。许多关于当代艺术的论著中,也有不少是系统探讨完全的秩序和完全的混乱,完全的可预料和完全的不可预料,这对立的二者之间的领域,和这一点可以联系。这可以说是第三个理论要点。
  以上这三点(形式、新、效率)就我们的常识和经验说也不难明白。对于中国画和西洋画,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我们所接触的是颜色和声音;这里面带给我们一种信息,一种新的接触。若完全是仿制品或公式化的东西,我们便认为其艺术价值不高;若完全是生疏的,不可捉摸的,我们又会认为不可理解,不能欣赏。例如一般人对于大型交响乐和抽象派的画就有这样的情况。所以理论上,信息论美学并不十分难懂,只是它如同自然科学一样,要求用数学形式定量,要精确表达,这就不容易懂了。
  从实验和计算引出了离开信息论出发点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原出发点是从物理学、数学的通讯理论来的,而艺术的通讯却只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信息论所要测量的是信息量(“新”),而现在着重点却移到了“多余”(“旧”)。这就是说,比传送信息所严格必需的符号更多的符号。一个原因是,“新”信息的必要的符号是在接收者的投射“完型”的能力之外的,因而是不能接受的。一般说,电报文字不是文学作品。其实电报中还是有信息之外的非必要的字,却仍然不是文学。从“经济”转到了“多余”,这就是从一般的信息论转到了关于艺术的美学的信息论,也就是成为信息论美学。
  当然,以上简单化了的几点并不是没有争论的。不管内容,只问形式,形式的原子分解,原子(符号)汇编(表),“经济”和“多余”的作用等等,虽有电视录像可作例证,也不能没有不同看法。争论不提,有些扩展出来的观点不能不补充进基本理论。
  首先是层次观点。这是说,一件艺术品必须经历一些阶段,最基本的是从发送者经过通道达到接收者这样一个通讯过程。
  一般都能观察到而且可以客观分解出许多艺术品讯息中的层次序列,可是这些层次在艺术品中却是互相联接而不可分的。例如一篇音乐作品就有一系列的通讯系统的层次,观察者可以客观分析,接收者也能从主观方面分析。例如:有一个微观结构,由音素组成,属于心理物理学领域;有一个音符、音阶结构,在各文化中不同但又确定;有一个在电子音乐中已经由实验测出的音响结构;有一个在本文化中熟悉的模式结构(如旋律的乐句、和声的和音等);如此等等。每一层次中又可以分析出基本符号及其汇编,编码规则,还有本层次的信息量,由此又可以推出“多余”的最优量,这是接收者由自己的文化装备能够取得的。这些层次在理论上是可以用实验来分离的,而接收者正是在这些层次之间来回动摇。换句话说,他有时注意到这一层,有时又注意到那一层。关于层次的系统研究已有不少。实验也说明了一些情况。对于由刺激产生的为接收者所感到的“乐趣”也有依照信息论的看法。那是另一问题。
  其次是信息的二重性观点。信息具有语义型和审美型。这是从了解的二重性来的。对于接收到的讯息的了解的二重性这一点,研究语义学的和研究符号学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观点给出了不同的名称和说法。一个讯息从发送者传达到接收者,尽管接收者认为只是一个讯息,但外在的观察者却总可以把它分解成为双重讯息。
  一重讯息是语义学的,其中的符号是可以明显表示出来而且对于发送者、接收者、旁观者都一样,他们都按照代码本能够理解。这种代码本或符号表(汇编)只要收发双方都共同有一份就还可以变换,可以“翻译”而不失去内容。例如小说、叙事,有故事性的乐曲等,都明显表现出这一方面。
  显然人对人传达的讯息远超出这种语义型。这可以说是另一重讯息,可称之为美学的讯息。这种讯息从何而来?例如一首乐曲中的音是一些可以辨认的符号,但这些符号是容许各种格式塔(完型)的变化而不失去原来的可辨认性质的。它们可以有轻重、低昂、缓急等种种变化却照旧是那些音的符号,演奏者和接收者都照旧认识是那些音;它们并没有脱离作曲者用这些音符所作的指示。这就是说,乐曲的语义学的讯息没有变,但是美学的讯息就从这变化的总和中出来了。这在语音学中就是音位内的变化。方言中,甚至每个人的口语中,都有这种变化。中国有些地方的人不分l音和n音,又有不分n和ng的,不分c和ch,z和zh,s和sh的。音素不一样,别处人分为两个音位,认为是不同的音,而有的方言口语中却当作同一个音。写汉字就更明显。书法的艺术就建立在这上面。字还是那个字,谁都认识,一样的笔画,一样的写法,可是用笔和结字稍有不同便成了不同的体,有了不同的风格。这就是美学的讯息或风格的秘密所在。
  这种符号的变化是超出心理物理学家所定的讯息的基本“粒子”之上的,因而是可以辨认的,但在接收者方面却是不可明确分解的。一支乐曲的乐谱的演奏,一幅画中的色彩笔触的综合,尽管是外在的观察者可以客观统计出来的,却还达不到公式化,因而美学家只能用自己的特殊语言来表达。一个乐队指挥在指挥不同乐曲的演奏时有自己的共同风格。一个画家在不同画幅中有自己的共同风格。这些都是实际行动的方式,当然是可以进行分析研究的。这种情况正好说明,同样符号构成的一件艺术品中,在可以客观分析的语义学讯息之外,还有一种也可以客观分析的美学讯息,而美学讯息的来源是创作者(包括乐队指挥等)在语义学的标准之下所有的自由。这种独创性可说是在语义学讯息中的美学讯息。这个讯息里面的信息量应当也是能够测定的。这就是信息的二重性。
  还有一个观点是认为接收者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一个人在对着一种艺术品时会受到各种传来的讯息的袭击,要不断地进行选择。如果其中的基本的语义学讯息太丰富,太复杂,他的注意力就会完全被吸引,被占据,因而不能不忽略在语义学讯息之上的丰富的美学讯息。若他想欣赏而不只是理解,他就会要求创作者有所改变,而创作者其目的在于被欣赏,那就要减弱语义学讯息,以便使美学讯息突出。因此信息的两重性之间有一种互相抵销的关系。这一点,用我们常用的话说,正好象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一种矛盾关系。接收者往往重视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但两者又是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在了解当代外国艺术创作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即就中国的传统艺术说,工笔画和写意画之分,从新罗山人、八大山人到吴昌硕、齐白石的画的着重意境,王国维论词的重视境界,也可以说是对语义学讯息和美学讯息之间关系的随目的重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
  综合以上所说,一个讯息包含一些层次,每一层次有自己的代码系统和信息(“新”)的可测的量,于是产生了一种可称为“信息建筑”的结构,使这讯息紧密结合于一个有数量性质的系列中。从一个观者、听者或读者来说,他是经常处于对不同层次注意的选择之中。对一幅画、一首乐曲、一篇文学作品,他会注意其中某一层次或另一层次中的某一方面,又会不断转移,接受其中或多或少的信息(“新”)。例如同一本小说,他可以注意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或结构,或修辞手法,或主题思想等等。信息论美学使实验者能表明这各种不同的了解。例如系统地采用有明显层次的、有不同信息量的复杂结构,以研究一般的接收者个人的行为。进行这样的实验有不同的目的,例如有的为艺术,有的为教育,有的为科学等。
  信息论美学是对审美知觉的研究。简略说来,它包括下列几点:一是采取客观立场,暂时置主观价值判断于不顾。二是采用一些复杂的术语(一部分是从计算机科学借来的),有一种“思想的重新编码”。三是有一个测量系统,至少在理论上是在一件艺术品上建造了一个紧密的网。四是否认美学工作者长期梦想的只用一个“指数”去测量美。这种理论企图确定审美刺激的性质,给它一个“结构”,了解个人的反应,并且预言他的行为。这种理论有一个结构主义的基础,不宣布自己的是唯一的描述,而只承认是哲学上的“类似”。它建造一个模型,并用以操作。它的发现可以对美学、艺术以及语言学、创作理论等有所贡献。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一些基本困难和问题。简略说,有下列几点:
  一个问题是根本性的。所谓信息(“新”)是建立在一个讯息中的基本符号出现的概率上的,因此这些符号必须是大量的才能建立概率。信息论提供了在讯息所传达的“新”和接收者所能得到的“新”之间相符合程度的数值,这也只有在一个讯息包含大量因素的条件下才行。若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品,例如一个希腊古瓶的曲线或则一节很短的旋律,只有少量的因素,对于这种艺术品的信息或“新”或美感价值,它就无能为力了。为此有些学者采取不同方式去突破,但仍然是个难题。
  其次是同样的困难出现于前后连续的符号系列中。信息论要求后一讯息的符号对以前由同一通道传达的讯息总和来说,概率应当是稳定的。事实却不然。后来的“新”讯息加入以前的总和就使概率改变。当然这改变可能是很小的,但它是持续的。这是一个社会集团中的个人的记忆中的符号、象征等所谓“文化素”的总和的演变。这产生了难题。
  另一点困难是客观的符号出现的概率和受测验的个人所得的主观概率之间的关系。这种个人的主观的东西之内又有一个文化因素。于是,如果要测量准确,这个“通讯”中,在创造者(发讯人)和接收者(收讯人)之外还得加上一个“独立的观察者”。他说的是一种“后语言”,或“纯理语言”,或“科学语言”,他也参加通讯。这第三者又是个难题。
  第四点困难是在实验中很难分解知觉中的有秩序的层次,而接收者正是在这些层次之间动摇着的。每一层次有自己的符号,要将这些符号、超符号、超超符号分别归入各层次。每一层次中的符号表(汇编)的范围难以确定,这就影响了统计的精确。尽管有些人努力克服困难,仍然只能明确对某一层次进行工作,而不能同时兼顾一个接收者的多层次接收。
  最后一点困难是,这种信息论美学研究可以说是同传统美学相反,它不承认艺术品中的绝对价值。它的价值观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可以客观化的,最优的信息流的符合率,主观的概率则取之于依照社会标准的典型的个人。这样,它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应用美学,研究创造者如何以最优方式对一个社会文化层中最大多数的人“通讯”。这种研究自然对于广告、招贴、装饰以至于广播、电视等等面向大众的通讯有益,但是对于不是追求这些的艺术家是不是还有效呢?能研究大众传播这一点是它能发展的支持点,又是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尽管有这些困难问题,各种实验仍然在进行。文学和音乐因为有书籍和录音磁带,研究更方便也更多。由于电子计算机“侵入”人文科学,又有了电视录像,信号的计量和存储较前大为扩展。初期研究着重在符号表上。有人计算诗中词汇,由此考证作者。统计语言学也发展起来了。音乐方面的研究继续开展。对于音乐史上的信息量的风格进化规律有所说明。这些发现已经用到机器作曲和机器写作上了。关于知觉层次的分解工作也有进展,发现了突现的“完型”是由超符号所构成,而超符号却不同于构成它们的符号。关于信息的二重性在音乐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实验,采用种种方法(颠倒、跳越、减削等)扰乱或破坏讯息以影响其语义学的和美学的信息,以便能够测量和分解。这些方法也用于视觉刺激如招贴、广告,由此在工业上可以应用。还有人想建立起一个人看画时的眼球移动规律,由此排列符号和超符号。还有人作复杂性逐步增加的实验,以求得到某一层次上的复杂性的优选法,如此等等。
  以上所说可以总结表述如下: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信息论美学所研究的现象是物质上复杂而又可归结为有规律的通讯模式的,是将可测的信息(“新”)量传达给个人或群体的现象。这种美学将听觉的、视觉的、文学的(印刷出来的)讯息,电影或剧照、图画,以至于嗅觉和味觉的有艺术意味的讯息,一概只看做不同的感觉通道,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程序:
  一、描述通道、传送者(发讯人)、接收者(收讯人);对所传讯息作形式的,结构的描述;
  二、研究最基本层次上的,所考虑的层次上的,可分解又可表达的要素;
  三、建立符号表,研究在某一文化环境下的通讯行动中这些符号的出现概率;
  四、研究约束这些符号的总和的结构;
  五、建立模型并操作;
  六、分析这模型中的缺点,从另一超符号的层次或从另一角度改善模型。
  这样就有了一个思维数学程序,是许多科学使用而且大有成效的。
  不过信息论美学也不是处处合适。例如对有些当代艺术品它就无能为力。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定形态的绘画等等和一般艺术品不同;对于这些,从社会学或则现象学去研究比从信息论美学去研究会更有成果。
  信息论美学从有原子分析性质的信息论出发,终于离开了出发点,达到了承认艺术品的“综合结构”,由此对于计算机创作艺术品提供了程序规律。从此更进一步又提出“思维实验”,研究创造性行动,模拟创作过程。它还应用语言学的句法结构新想法以及结构主义人类学和文学理论,作文学创作实验和音乐、动画、绘画的创作;这些都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的。尽管从一般美学观点说,这些创作研究的实验不过是考察艺术家可以利用的新的手段,还不能说是和传统的艺术创作一样,但已经引起了国际竞赛,各国研究中心经常互相交流情况。这种艺术研究带有生产性质,适应现社会的群众性审美活动需要,因为它提供了应用新技术的创作手段。各种各样的有关的教学、研究、出版工作日益增加。
  这种理论和实验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下列几点:
  一是这种对通讯过程的研究可使美学从哲学转移到科学上来。
  二是这种研究可在实用艺术(如广告、工业设计、建筑等)上应用。
  三是这种研究由于建立许多计算机中心可使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
  四是这种研究可以生产对社会有益的产品。
  由以上所述可以知道,为什么这种信息论美学(或语言学美学)在许多国家象滚雪球一样以各种名义发展起来,因此我们也不能不注意。
  以上是根据这种理论的创始者之一莫里斯(A.Moles)的表述而作的简略介绍。这还是七十年代的说法,八十年代更有发展。这种美学研究是智能模拟(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