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丛林与法则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李工有
期数
2002年12期
记得小时候读中国历史,对两个人物印象最深刻,一个是屈原,另一个是秦始皇。在当时诸国并存的天下,许多仁人志士以舒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为座右铭,奔走于各国之间,献强国之计,行富国之策,并不拘谨于出生地国的利益。而屈原为了楚国的利益,受尽冤屈仍忠心不改,最后空怀卓越才华投河自尽。秦始皇则以大无畏的气概,成就了前人从未有过的霸业。两人的思想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可是,在那个“对”与“错”界限分明的时代,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对的,屈原反对秦始皇统一中国也是对的?几十年过去了,老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类似的新问题又在脑海里游荡:历史潮流果真要把人类带入世界大同的境地吗?提倡民族复兴和世界多极化,只是屈原式的真理吗?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千多年前,当比较先进发达的中原诸国陶醉在富庶之中时,偏隅西方的秦国依靠制度创新,广揽人才,成为天下第一强国,最终统一了中国。今日,在浸透了人类几千年文明的欧亚大陆之西隅,也有一个新起的强国。它也是依靠制度创新,广揽人才,成了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当世界格局正在演绎着它崭新的图案时,其规律和趋势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难道第三世界联合反霸只是合纵的再现,美日联盟北约东扩玩的仍是连横的把戏?
可是,今日之世界已不是昨日之天下。这句话不仅是对中国人说的,也是对世界上每个人说的。尽管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仍旧遵从丛林法则,丛林本身却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丛林法则,讲的是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其实不干丛林什么事。因为再强大的物种,也不能拿丛林怎么样。没有一种动物能够强大到破坏地球生物圈的地步。秦始皇再残暴,他也无法掠夺后代人的自然财富。然而,今日最民主国度的公民,其行为对生物圈的损害往往最大。人类后代享有美好丛林的权利,主要由于他们的行为而受到严重侵犯。
当强悍的美国守着本土地底下的油田不动,从千里迢迢之外运来的石油喝了不算,还要灌入地下储存起来时;当富庶的日本守着百分之六十六森林覆盖率不动,木材进口量却占世界木材总进口量一半以上时;当世界上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消耗着五分之四的自然资源时,法则依旧,丛林却凋零了。而丛林的完好,本是法则有效的前提。日本想保住本国的森林。但是,世界森林减少就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岛国日本不是自食恶果吗?美国想延缓本国的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资源枯竭后的美国能幸免于能源危机吗?
对此,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二○○○年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达国家“是以损害‘落后的’大多数人和浪费不可替代性自然资源(人类惟一的世袭财富)为代价的。然而,西方和西方化国家走火入魔地在这条充满灾难、通向毁灭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因此它们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眼光和智力来解救它们自己和全人类。”(第394页)为什么今天的秦国难以一统全球,称王称霸,甚至连他自己也解救不了呢?原因很简单,丛林变了。在人类的行为不足以从根本上破坏生物圈之前,强胜弱汰,天经地义。如今,当人类的一部分率先强大到毁坏生物圈的根基时,强硬蜕变成了脆性。
信奉丛林法则的西方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这个法则毁坏丛林——人类惟一世袭财富本身。强大到了损害自己生存根基的地步,难道还是真正的强大吗?所以,“自觉区分西方文明中的积极价值和破坏性的异己价值的能力,就将成为人类努力控制自身集体命运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第380页)天不变,道亦不变。如今丛林变了,法则岂有不变之理?今日之世界与当时之天下,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差别:当时的人是以强大挣得大一统,而今天的世界是因脆弱而求得统一。
为了避免“公有资源灾难(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发生,为限制那种把万里之外的地底下石油灌入自家地下的行为,为制止那种只珍惜自家树木而滥用他人木材的做法,按照汤因比的设想,“未来的大一统国家必须是真正世界性的”。但是,汤因比提醒他的同胞,西方人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他们自身文明的价值观和目标将会永远处于支配地位”,恰恰相反,“人类的政治和精神统一将不会通过任何西方力量来完成。……因为西方技术已经制造出核武器,并且造成不可替代性资源的消耗、人类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人口爆炸,所以这是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惟一选择。……未来的世界国家很可能出自于一个自愿的政治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一系列现存文明的文化因素都将继续保持本色。……一系列的文明或文化传统将不得不学会如何在一个政治体制下和平共处。因此,我们从大一统国家历史中所获得的最大教益之一就是,相互竞争的文化如何和平共处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288-289,393页)汤因比明明是反感西方文明的贪得无厌并反对文明冲突的,不知那个亨廷顿是如何从老汤的学说中引申出西方文明至上的文明冲突论的。
与亨廷顿正相反,汤因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是悲观的。挽救西方文明的出路在于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融合。“如果要使被西方所搅乱的人类生活重新稳定下来,如果要使西方的活力变得柔和一些,成为人类生活中依然活跃但不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我们就必须在西方以外寻找这种新运动的发起者。如果将来在中国产生出这些发起者,并不出乎意料之外。”(第394页)老汤对中国的期望是否过高?二十一世纪果真像期望的那样,是一个中国世纪?即便如此,中国世纪的真正涵义究竟是什么呢?是造一个西方式的国家,还是建一个合理的社会?
走不走西方人的路?怎么走现代化的路?这份考卷中国人答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未交卷。题答久了,题目本身也变了味。“社会不公、精神痛苦以及人类自然资源的浪费,乃是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工业迅猛扩张的意外后果;而且,原来崇拜西方工业的人越来越多地开始怀疑,为了从西方物质财富中分沾微不足道的份额,却要付出同样痛苦的代价,这种做法是否明智。”(第380页)获得的份额虽然微小,美丽的丛林却遭破坏,中国还有其他路可走吗?中国的努力只是楚国式的抗争吗?
如果历史会重演,那么即使美国取得了秦国的辉煌,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它也逃脱不了秦朝短命的运。充其量,美国可以像秦始皇那样,让天下人熟悉接受世界通用的语言文字、技术标准,可它最后还是要被“儒雅”的刘邦所代替。秦始皇为天下的大一统铺路,屈原的抗争、刘邦的取代开创一个文明新天地,难道这就是历史的归宿,问题的答案?
丛林与法则
手按《圣经》而心不发抖!
向何时何地出发?
五十八年前的论争
“欲上青天揽日月”
有缺憾的价值
分工原则与比较经济制度
来一次“精神撒娇”
宁化石壁村的族性认同
意义的探索给出生活的意义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