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来一次“精神撒娇”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常惺
期数
1995年06期
李锐把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的出走当作一个“人类的象征”:“从托尔斯泰跨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第一步起,人类的精神和灵魂就被从古典的‘故居’中永远地放逐了。”李锐还说:“那个寒冷的冬夜之后,一切板着面孔再来‘史诗’,再来‘崇高’的人,只能让人想到令人难堪的精神撒娇,只能令人发笑,是苦笑。”(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读书》第83页)
我不大善于进行概念的辩析、理论的推导。我先陈述一桩事实,那是去年春节过后一列南下广州的火车上的一幕:车厢的过道上、厕所里、座位底下都是摩肩接踵的人,甚至行李架上也爬上了人。一个已经站了十几个小时的打工妹,憋尿憋得脸色发青,神智紊乱,她喊旁边一个有座位的陌生男青年“爸爸”。
当那个男青年——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这件事以后,他说:“前不久,广东有个电台的热线节目中讨论广州的妓女问题,许多听众要求政府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而有一位听众却提议是否考虑设一个红灯区。节目主持人几乎是冷笑着把电话挂断了。现在我却觉得红灯区值得考虑。我不知道那个打工妹到广东以后又会面临怎样的艰难。我只知道,我如果是那少女,我可能会去做‘鸡’的,如果做几次‘鸡’以后我就能免受类似刺激。”
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虽然我并不赞同“红灯区”的说法。
我不知道谈“人文精神”的人中有多少坐过载满民工的硬座火车。
我们这个时代,有唱“一无所有”的崔健,有玩世不恭的王朔,有避居海岛的顾城,有中年颓唐的贾平凹,有港台歌星,也有气功大师,还有在《读书》里谈“人文精神”的儒雅学者……
台湾的李敖曾经大胆放言要“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我不敢说给谈人文精神的人看病,我只希望给哀叹“失落”者提供一个建议:
来一点托尔斯泰,在世纪末的中国!
来一次精神撒娇,别在乎有人发笑!
来一次“精神撒娇”
重读张闻天同志的《庐山发言》
《中国百科年鉴》行将问世
饮食·男女·异国情调
望霞听雨札记
语言学家的责任和使命
《致友人书》的写作时间
追忆吾师
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
引人入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