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奚密
期数
1998年02期
最近一位葡萄牙裔的美国小说家朋友告诉我,她今年夏天到里斯本为她的新书促销。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她一共看到三家麦当劳快餐店。这是一两年前还没有的事,当我问到当地人如何反应时,她说不少人抗议,但是小孩子欢迎。接着她又加了一句:小孩子用吃汉堡来反叛煎鱼。
这则小故事给我带来许多联想。首先,它让我想到麦当劳的电视广告。譬如我在美国和香港都看到过的一个:在僻远的非洲村落里,小孩放学后迫不及待地跑到麦当劳去吃汉堡。辽阔的大自然、朴素的民族服饰,与现代化的麦当劳建筑(M:它巨大的“黄金拱门”注册商标)和作业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
另外,我也想到今年上半年接近香港回归前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媒体对香港的频繁报道,在加州的电视上甚至到了每天每次新闻节目必报的地步。穿插在这类报道的广告中,我特别注意到梅林(MerrillLynch)股票中介公司的广告。这个跨国公司在全球五大洲都有业务,它的广告也常凸显这一点,以不同肤色、在不同地区工作的职员来代表公司说话。但是我注意到的这个广告和其它都不一样的是,它从头到尾都是用中文而没有一点英文播出的。在短短几十秒的广告里,几位华人面孔的职员分别用标准的普通话向观众强调梅林公司对顾客的承诺。除了配合香港回归热门新闻的报道之外,这个广告也多少显示美国的华裔观众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值得厂商针对他们促销。
这当然不是美国电视上第一次用外语作广告。我至少还可以想到两个例子。一是IBM的电脑广告,采用几种不同语言(加上英文字幕)来表现其产品遍布全球。另一个例子是最近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广告,它那首家喻户晓的招牌歌以日文唱出,柔美的男声主唱加上男女和声相当吸引观众。
近两年来外语在美国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并不仅限于大众媒体。友人告知,美国航空公司从圣荷西直飞德州奥斯丁的班机,先用日文,然后才用英文播音。据我这位常飞此航线的朋友的说法,这是因为美国两个电脑中心:加州的硅谷和德州的奥斯丁,有相当多的日本公司,因此为了他们方便往返两地而特开此航线。飞机上用日文,原因也在此。
根据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一九九六年的统计,一九九○年到一九九五年的五年间美国大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增加了近百分之三十六,阿拉伯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八,而俄语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五,德语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八,法语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五。虽然在人数上,中文学生仍远远少于法语或德语,但是近年来学习外语趋势的改变,仍然是相当戏剧性的。它反映了什么呢?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开放取向使然?是多种移民族群对“根”的追寻?还是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的吸引?
麦当劳的广告为什么强调本土风光和民族特色呢?一方面它意在炫耀麦当劳的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麦当劳。与此同时,它以本土作为背景也表示了对不同文化、种族的承认和尊重。前者是出自经济角度,后者是出自文化角度的考量。但是不管经济也好,文化也好,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商业利润。
多元文化主义已不仅仅是英美的主张,而在全世界已形成一种共识。它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分不开的。麦克鲁恩(M,McLuhan)一九八九年提出“全球村”(globalvillage)的概念,不但早已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且已成为今天全球词汇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普及全球的信息系统和跨国企业网的建立,使各地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享有最新的产品。较之以往,人与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是要近多了。
但是,如果在信息和商业领域里,地球村已经实现了,在文化的领域里又如何呢?当人与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与频繁时,是否彼此的了解也更广更深了呢?麦当劳广告正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案例。当全世界已经“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时,文化之间的同质性愈来愈明显,它也难免带动一些抗拒。换言之,对“同”的焦虑往往导致对“异”的凸显。
这个观察和最近一期《纽约书评》上艾匹亚教授(K.AnthonyAp-piah)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位任教于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提出的论点是:“那些生活在丰富的族群文化中的欧洲移民,忙着要求他们子女学习美国主流文化与美国语言……他们无须坚持公众应承认他们的(母语)文化,因为不管喜不喜欢,他们已理所当然的承袭了它。”正因为这些移民的后裔认为“和他们的祖父母一代相比,他们(对其祖父母的母语文化)的认同是肤浅的”,所以他们需要强调与别的族群的差异。
然而,对“异”的过分强调带来的是只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有兴趣,对其它文化采取隔绝、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就一个社会来说,它可能造成各群体为了各自的权益而分裂与冲突;就国与国之间来说,它可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导致对异己的诬蔑、甚至迫害。在美国、德国、巴尔干半岛和非洲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后果。
地球村和多元文化主义可说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个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的增加。到目前为止,多元文化主义暴露了自身的许多局限与不足。它和跨国公司利益及狭隘的族群或民族主义的挂钩,使其容易被用作掩饰它们的烟幕或流于空洞的形式与口号(如“政治正确”)。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放弃这个理想,而是应该致力于化解其中的矛盾,超越它的局限。
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
“失踪者”说
历史记忆之鉴
江南读书续记
译余偶拾(三)
文学与地理
文化研究关键词之一
曹禺·孙美人·王昭君
人类永恒的根本性东西
福楼拜的一本奇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