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文学与地理
栏目欲读书结
作者王蒙
期数1994年04期
  自从八十年代初期,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完全隔离的状态以来,就出现了一个话题:两岸的文学创作,哪边更好一些?
  大陆这边很计较、很执著于这个问题并且生怕没有一个有利于自己方面的答案的人似乎并不怎么常见。大陆的“大”不知“大”凡几,恐怕不好意思对海峡对岸搞什么“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即使说这一边更好也毫不光荣,这是一。第二,自从文革结束以来,作家们对于大陆的文学环境与文学运动的反思与自我批评相当深入认真,人们宁愿意多谈过往的失误,表示一种改弦更张的热情与决心。为什么还要喋喋 不休地吹嘘自己乃至压人一头呢?我们过去吹得还不够吗?一直吹下去能吹出点新意来吗?第三,即使说你这边好也不等于你好,因为文学毕竟是非常个人化的作业。
  按道理讲,这样的问题只有外行才有兴趣。内行怎么比呢?有的外行习惯于以奥林匹克式的模式来观察文学现象,以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发展经济与增强实力的眼光来比较两岸直至文学,而且他们之所以老是揪着这个话题不放,非要争出个短长来不可,更是有很大的意气的对立的成分——挑明了说,这其实还是一种“内战”心态:似乎只有承认他那儿的文学水平更高才能获得某种满足似的。
  而一个内行,一个真正地献身艺术追求艺术的作家根本不可能有那种“地区代表队”的金牌意识。一头是人类的艺术,一头是自己的献身,一头是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传统,一头是个人的才华,一个真正的作家是在用自己的作品与世界,与人类,与祖国,也与上帝来对话的。在艺术面前,就像在上帝面前一样,他怎么会庸俗狭隘到在乎自己这个地区能拿多少金牌,自己这个地区能不能压倒另一个地区呢?这样热衷于一日之短长的作家绝对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多半是底气不足或者从属于某种非文艺的斗争的卒子。
  文学艺术首先靠的是作家艺术家的天才、人格与勤奋。真正的文艺家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至少是属于整个民族的。闹不清舒伯特是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闹不清毕加索算是西班牙画家还是算做法国画家更适宜丝毫也不影响他们各自的地位,不影响人们敬仰他们欣赏他们崇拜他们。鲁迅是浙江人,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冰心呢?她祖籍福建,小时候生活在山东,求学在美国,几十年来长期住家北京,我们需要明确她老人家的唯一地方归属吗?当我们提到她老的时候,说她一个中国作家还不够吗?
  其实一个地方是不是出了伟大作家伟大艺术家这个文艺地理学或者文学地理学的规律谁也说不清楚。十九世纪末叶与二十世纪初,俄国出现了那么多大作家,恐怕很难说是沙皇尼古拉的“政绩”,或者是圣彼得堡的风水使然;他们属于俄罗斯,更属于人类;而不是属于哪个具体的地点或者政权。众所周知,他们是抵抗着沙皇的迫害来从事自己的艺术活动的。
  艺术的东西很难评判高低。张三与李四,如果是一流作家,就很不好比,通常我们只能说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是三流作家,也许比较起来反而方便一些。都带有模仿的痕迹,谁学得更像一些,不妨评头论足一番。至于把一个地区的文学与另一个地区的文学比,就更是无从比起,怎么比呢?要不要按乒乓球世界锦标赛团体赛的办法?乒乓球不像蓝、足、排、棒、冰、水诸球,它本来是个人的竞技,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只设单打比赛的,但世乒赛上要搞团体赛,只好人为地订立一些规则,如每个队出三名运动员,怎么交错着打,女子赛里还要加一场双打等等。这里要强调的是:第一,只有订立规则才可能搞团体赛,第二,这规则也只是人订出来的,是无法深究的,两三个运动员就能代表一个国家队的水平了么?从外国雇一个运动员算不算数呢?细节问题多了,还好,幸亏早先有蒙塔古,后来有荻村伊智朗主持的世界乒联为各国乒乓球运动人员所承认。
  第三,尤其重要的是,比的目的是什么呢?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么?那是另一种比较的路子。为了给自己发金牌,为了地理学特别是政治地理学与文学联姻?这种比不是太小儿科了么?
  一位文学外行的“中国问题专家”便提出了按人口平均计算大陆的文学不如台湾的命题。不怕让内行笑掉大牙!真是一大发明:不但按人口平均计算国民收入,而且按人口平均计算(?)起文学来了!比得这样勉强,但是非要比一比不可,若不是自己心虚,那就是比翁之意不在文学了,在什么呢?谁不知道?只不过是显得过时一点罢了。
  又一位哥们儿提出来了,大陆的小说家从观念上比台湾小说家落后十年。我的爷!不是九年也不是十一年,正好十年,多整齐!好吧,就算是观念落后吧,又当如何呢?文学是比观念吗?您接触过文学吗?您的作品是观念的产儿吗?善于生产观念的理论家是创作之父之妈吗?有一批观念的金蛋就能孵化出团体赛的金牌作家来?曹雪芹的文学观念比您还落后一百八十年呢,您能比得过从来没在外国喝过香槟的曹老先生么?问题就在这里,您可以比观念比学历比学衔比稿费比住房比有没有绿卡,您就是比不了真正的艺术。
  比比风格比比语言比比在世界上的影响当然是可以的。例如我的中学同学、目前在台湾任教的马森先生就提出来,大陆的作品喜欢言大,而台湾的作品乐意言小。大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题目动不动就大裂变,大逃亡,大阅兵,大潮,大浪淘沙……而台湾的作品喜小,动不动就是小这小那,这个比较倒饶有趣味。我还从中得到了启发,发现了为什么港台的流行歌曲在大陆特别受欢迎。我偶而从电视中听一听我们的歌星演唱,天啊,那词可真大:动不动就是地球啊宇宙啊太阳啊星星啊人类啊祖国啊奉献啊人生啊生活啊前程啊未来啊已往啊时间啊空间啊什么的。流行歌曲也要搞这么大,有点玄喽!
  台湾作家的散文显得书卷气一些,动不动就引经据典还来几句外国文啊什么的。大陆作家就生活多了!方言也好,北京话也好,都是活的语言,毛泽东提倡以生活为文学的唯一源泉,也有作用,起码语言看起来还是活得多。
  我也喜欢台湾作家文字中流露的那种天真,他们相当个人化,写身边的东西,更纯情也更性灵,更老派也更随意,更知识分子也更雅致。当然大陆作家的那种三教九流的特点,立言的特点也是值得珍视的。
  作家的生活方式与活动方式当然也不一样,大陆有那么多专业作家,那么多不怕或者不太怕赔钱的刊物,台湾可没有。在台湾也像在别的资本主义地方一样,靠纯文学吃饭很困难。这也有关系,例如大陆作家才有条件写那么多长篇小说,而且把长篇小说写得那么长。
  大陆的作家谈起几十年的经验来丝毫不回避曲折。台湾有些同行则更乐于讲那边是怎么好怎么好,比如,当大陆作家谈到“断裂”的时候立即就有台湾同行出来说话,“我们这儿没有断裂”。真好啊。这使我想起了已故文学界的老同志刘剑青来了,他告诉我当他访问一个友好国家的时候,他介绍说,中国文学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人家立即说:我们走过的道路是笔直的。听了这样令人鼓舞的话,听者自然没有了脾气。至于台湾文学的道路与环境有没有过什么问题,我想用不着我饶舌。
  所有这些比较都不是一个你优我劣的问题。我很愿意向台湾的同行学习,我们完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但是那种谁比谁更强的计较实在无聊。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需要论述自己的优越或者自己这个地区的优越的,因为假如您和您这里确是优越,就没有必要论述您和您那里所以优越的逻辑。而如果您和您那儿未必优越,就是把逻辑论得清清楚楚也不管用。而且最为要命的是,文章憎命达,最最优越的条件下出现的未必是最最优越的作家,自己认为自己的条件最最优越乃至自我陶醉的作家未必就是——多半不是最最优秀的作家。争之甚切倒像是摆脱不了那种斗出个高低的心态。
  所以,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台湾联合报系主办的“四十年来中国文学讨论会”的晚宴上,即席演说的时候,我就强调一个大作家搁在哪儿也是大作家,合乎地理逻辑是大作家,不合乎地理逻辑他还是大作家。古今中外,有哪个大作家认为需要论证自己的文学地位是合乎地理逻辑的呢?耶稣出生在马厩里,他还是上帝的儿子呢,这是事实,所以不需要论证——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神学理论,即耶稣之所以成为耶稣是由于他的那个马厩特别优秀。如果不是耶稣,那么生到马厩里还是生在皇宫里,不论怎么论证可能是耶稣也没有用。是的,不是大作家搁到哪里也不是大作家,年人均收入再多或者再少都与事无补。您做了大官不见得就是大作家,您押赴了刑场,即使值得同情,您也还不是大作家。一个大作家不会同意去参加代表队争高低。不会孜孜于论证自己这里有可能出现大作家的地理逻辑,也不会耿耿于得到或者没有得到某种奖金。奖金敢情好!愈多愈好。但是再伟大的大量的奖金也毕竟是形而下的东西。而艺术的永恒的与普遍的价值是形而上的。一个大作家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足够的矜持,需要他仰视的只有艺术,只有公理,只有更加终极得多的伟大的关注。仰视某种奖金或者致力于获取某种奖金的门槛的人不怎么像是大作家。当然,他也是凡人,他也不能完全免俗,他会对于某些功利名声感觉兴趣。但是,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心态也还在于时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艺术上去了,还常常感到时间不够,他怎么会孜孜于那些无聊的话题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