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面镜子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忆沩
期数
1993年04期
忧伤经常会是草率的,情欲也往往轻得难受。但两者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中本能地糅结起来却成为一种从容和厚重的历史。读周国平的诗集《忧伤的情欲》正好是在读他个人的这种历史。
精神和时间不断进行着天然的较量。在每段角逐的结尾处,人们必定发现时间真的消逝了,那是任何权力、金钱或者智慧都无法挽救的。有时候,精神会幸存下来,但它变成了符号。然而这一次,情欲的忧伤,诚恳和暴露等等使这一组符号超载,以至人们在细读着诗人个人的历史时,常常会重逢自己在过去十年里精神的遭遇。
诗人的这段历史在形式上始于一九八一年四月,终于一九九一年五月,但其中留着一个较长的空白:从《上帝和尼采》在一九八七年十月纠缠了一阵之后直到“忙碌或者忙里偷闲/无聊或者来不及无聊”的一九九○年一月。在结束这段空白的时候,诗人想到了《死》,并且指出“想到死的时候/我们很少想到死”。这种对符号的尖锐批评与诗人生活中当时正发生着的悲剧很有关联。接下来直到最后一首之前的几首诗里,死亡难以抗拒地反复出现,当它从《女儿》“灿烂的笑容”中掠过时达到了高潮。这个“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的女儿在诗人的心灵中“是水”,“是春天”,“是父亲的宿命”。所有人都知道,水是一百年不会涸竭的,春天总会重现,而宿命永恒。毫无疑问,诗人呈现给我们的这段历史中的断裂本身也是一首诗。
内容上,诗人的这段历史始于一个矛盾——一种“拥有”的矛盾。在第一首《果园》(第7页)中,诗人说:“我笑了/因为我得到了诗”,同时“我哭了/因为我只有诗”。这段历史又终于一个矛盾——一种“失落”的矛盾。诗人在最后一首《孤儿》中写道:“世界多么复杂/我永远长不大/注定要迷路/也注定要回家”。这时,诗人已经感到自己“只是大地上的一个孤儿”了,同时更认识到“在这世界上/又有谁不是孤儿呢”。与诗人这段个人历史并列的社会历史无疑是勃然并且长进的,特别地,物质的充盈和视野的开阔全非昔日可比,然而这丝毫不能缓解个人精神的危机。人一旦沿着智慧的引导进入了精神的王国便不再可能逃离困境。他从此便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的确经常会有幸摸到石头,但他永远也过不了河。对岸对于忧伤的情欲以及一切精神的骚动都是谜。
当此心气浮躁的时代,执着的忧伤为世人所拒斥。《忧伤的情欲》在这个时候可以是一面镜子:当人们面对着它时,它会提醒着人生的窘迫和存在的绝望。这提醒将恰如诗人一九八一年十月的《旅行》一首中描述的那样,“从一条打穿了的伤口/流向破碎的心”。
(《忧伤的情欲》周国平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版,3.20元)
一面镜子
“历史”化内的叙利亚文明
“一仆二主”指谁?
漫漫长夜盼晨曦
人文学还是不是科学?
报告的沿革
危险的让·鲍德里亚
徬徨中的“精神之子”
译余废墨
开启通往主流文学史之门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