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栏目短长书
作者孙传宏
期数2000年03期
  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批评,声浪阵阵,但在批评背后,究竟是什么意识在支撑着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这种说法,虽然言之不可谓无理,但也大而无当。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我并不反对它,因为我们断然不会主张培养片面发展的人。但冷酷的教育事实却一再告诉我们:教育正是通过培养片面发展的人而世代地赐福社会、改造人类。漫长的中世纪,教会学校培养僧人;“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培养出一批偏执的“政治动物”;当代学校又在批量“生产”着“技术动物”。仅就目前中国教育而言,一方面是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强大声浪,一方面是拼命追求升学率的活生生的现实。
  现在的问题是:是哪些人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尤其是为什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我们总是忘记(或者有意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受教育的目的。对莘莘学子来说,究竟为什么要受教育?如果我们着眼于全体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学生,如果我们客观地把握当今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我们就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受教育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谋生,并不是仅仅学得一技之长,成为工匠,到社会中挣钱口,虽然这并非没有价值。在中国谋生最大的障碍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人的囚禁,因而冲破囚禁,改换身份,这才是谋生的关键之所在。否则,墨守那二元“监规”,就只有甘为农村这一元的一分子,在“广阔天地”中无奈地生存。
  人,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牧民的后代,都有不可剥夺的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他们见识不广,但也知道楼房比草房舒适。怎样才能冲破囚禁呢?除了考入大学之外,在现实中他们还有什么途径呢?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为了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为了明天的生活不再像父辈那样沉重,不惜牺牲自己的天性、压抑自己的个性,乃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苦苦地学习,追求那高考的分数。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以同情地理解呢?
  相比之下,那些无须为谋生而努力者,受教育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乃至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些生活在城市之中、富裕家庭里的孩子,有更为优越的受教育条件,因而哪怕是与农村中学生平等竞争,他们也占尽优势。而事实是,这种竞争是极为不公平的,高考分数对城市中学生含金量高,对农村中学生含金量低。具体一点讲,升入同样的学校,农村地区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要高得多。社会中的不平等在这一领域也是异常鲜明地存在着。对此,城市考生可能视为自然,但农村考生呢?
  “片面”总是一种弊端,但正是靠着这“片面追求”,数以万计的农民、牧民的后代冲破了二元社会结构的囚禁。倘若他们求学之时,一味追求所谓“全面”,各科知识学一点,但不突出;琴棋书画歌舞会一点,但不精通,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不是非常清楚吗?在农牧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全面”的教育难以实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他们“全面发展”,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