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情与忘情
作者
金木婴
期数
2000年01期
《西游记》问世以来,出现过许多续作仿作,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主角的故事层出不穷,就连“文革”中都有一套流传甚广的连环画《孙悟空四打白骨精》,完全用当时的政治术语构成。比如猪八戒骂孙悟空:“老猪是天蓬元帅转世,你这泼猴什么出身?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妖精即使有问题,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沙僧则在一旁劝解:“妖精的问题还是由他们本单位解决,咱们就不要介入了。”等等。
名著多有续书,为名著续书的人,有些是对原书结局不满意,有些是希望由附骥而传名得利,也有见猎心喜者,想与原作者一比高低……原因五花八门,只是锦上添花者少,狗尾续貂者多。
要说续书也确实不易,不似不为续,太似成模仿,有被讥为“全盘照搬”的危险。就拿已被世人认可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来说吧,情节且不讲,人物塑造确实只能说是衬托了原著的不可企及。“金陵十二钗”中的十一人都是性格鲜明,包括露面极少的元春和出场不久就“魂归离恨天”的秦可卿。只有巧姐,谁说得出她有什么性格?就连年龄也是莫名其妙,一会儿大得可以与宝玉谈《列女传》,一会儿小得连话也不会说,只能由奶妈拍着哄着睡觉。这一点俞平伯先生早就在他那本误触天威,横遭口诛笔伐的《红楼梦研究》中论到过。本来前八十回中巧姐只是个婴儿,给续作者留下塑造人物的广阔天地,可供续作者自由驰骋,充分施展才华,可惜高鹗没有曹雪芹的本领,才使“十二钗”中出了这个惟一尴尬人物。至于后来那些《圆梦》、《复梦》、《重梦》、《再梦》、《补梦》之类,更是连给高鹗提鞋都不配。正如鲁迅所说,“人和人的差别有时比人和类人猿的差别还要大,看了《红楼梦》和《红楼梦》的续书,就知道这话是不错的”。
但续作也有与众不同者,虽难与原著比肩,却也能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并不完全是续书,而是另辟蹊径,借你人物环境,写我内容思想。或者可以称之为“补书”。最著名的就是《金瓶梅》了。借《水浒》一段故事、几个人物,敷演出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还有《再生缘》,以《玉钏缘》为缘起,成就远胜《玉钏缘》;外国也有,如英国简·里斯的《浩瀚的马尾藻海》,写《简·爱》中罗彻斯特的疯妻子的故事,成了女权主义的名篇。当然,《金瓶梅》大部分内容已离开了《水浒》。《再生缘》除了开头,更是与《玉钏缘》毫不相干。何况《玉钏缘》也算不得名著。称它们为补书有点勉强。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补》却可以说是《西游记》非同凡响的一部奇特的补书。人物、情节既与原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摆脱了套路而有所发展,想像新奇有趣,文笔雅致活泼,虽不同于原著,却也独具特色。
《西游补》是明末清初的董说写的,仅十六回,写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被鲭鱼精迷,走入幻境,进了青青世界万镜楼。先去古人世界,变成虞姬,与绿珠、西施等饮酒吟诗,又与项羽谈天,听项羽吹牛;后入未来世界,当阎罗,审秦桧,拜岳飞为师;最后进了小月王宫,见唐僧当了大将军,要去打仗,就化名孙悟幻,做了先锋,正与敌方将领大蜜王混战之际,忽听一声高呼:“悟空不悟空,悟幻不悟幻了?”回头一看,原来是虚空尊者,这才如梦方醒,眼前幻境皆无。回到唐僧身边,杀了妖精。
《西游补》与一般西游故事不同,不迷唐僧迷悟空,先不说有妖,最后才说。妖也很特别,迷悟空时并不现身,也不可怕,只见悟空活动,并无直接对手。全书扑朔迷离,一语双关,处处隐语暗示,不明白道出。有些地方完全像现代小说,用意识流手法。但主要意思很明确:幻境不过一个“情”字,“小月王”三字为“情”字所拆,“青青世界”、“万镜台”、“绿珠楼”、“关雎殿”等,以致鲭鱼精本身也无不暗指一个“情”字。
中国古代有句话“太上忘情”,能够不为情欲所困才是最高境界,出家人尤其应“忘情”。《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彼亲故泣,彼不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唐传奇《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写浪荡子杜子春在修仙时,经历幻境中种种考验,无论身处何种可怕可惨地位,皆能不言不动,只有“爱”尚未能忘,见儿子被摔死,不觉失声,以致功亏一篑、未能得道成仙。(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据此写一小说,只是把结尾改了,变成了爱是不能忘的。)《太平广记》中也有类似故事。可见按照中国古代标准,无论僧道,都是应该“忘情”的。“忘情”最难,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西游补》作者董说虽然从小受佛教影响,后来又真的出家,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始终不能真的“忘情”。特别是前期作品《西游补》,实际是借破“情”充分写“情”,就像“文革”中借批判之名放“毒草”电影,出“毒草”书那样,实际效果是宣扬。如果真要人“忘情”,应该把“情”写得可怕可憎才是。无论中外,真正宣传宗教的东西都是这样做的。而《西游补》却把“情”写得美而有趣,跳出“青青世界”反而有点可惜。可见作者并非真能“忘情”。
一般说来,名著中的典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即使脱离原书,换个环境,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也是可以想像的。成功的续书、补书中的人物应与原书一致,最好再有点合乎逻辑的发展。《金瓶梅》题材虽不同于《水浒传》,但书中主要人物潘金莲性格与《水浒传》中是一致的:嘴尖舌快、精明能干、泼辣狠毒再加淫荡。这也正是一般人印象中的潘金莲。电视剧《水浒传》把潘金莲演得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又多情,那根本就不是潘金莲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翻案”。敢于说泼妇、荡妇也应享有做人的权利才是真正的翻案。就像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那样一个讨厌的人物也不该是封建宗法制的牺牲品,才是《金锁记》批判封建制度尖锐之处。
《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师徒四人,而《西游补》主要就是孙行者,捎带写了唐僧,猪八戒与沙僧只是开头结尾提一下,在青青世界中描写很少,可以不计。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出家人是应该“忘情”的。用这标准衡量,《西游记》中的唐僧实在不是个高僧,动不动心惊胆战,掉下泪来,还常对孙悟空发脾气,只有在“色”的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西游补》偏偏在这一点上,让他破了戒,写唐僧在关雎水殿、插青天楼听艳曲堕泪,出征之前,更是与美人翠绳娘难舍难分,卷作一团,大哭。这个玩笑开得不小,这样的唐僧似乎也太离谱。但可以用幻境之内、镜中之像,一切都是反的来解释,是孙行者的“心魔”所生。也就是说,是孙行者未能忘情所致。
那么,《西游记》中的孙行者是否感情丰富呢?可以说,孙行者的确不像其他一些二流神魔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有独特思想性格的典型,自然有血有肉有感情。许多续书中的孙行者或孙行者的复制品模仿的多是外在形态:武功、变化、识妖降妖等等,而他的性格:活泼好动、诙谐乐观、急躁莽撞、机智勇敢等就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更深一层的精神、心理就愈难表现了。吴组缃先生在《漫淡文化传统》一文中说孙悟空的思想性格都是中国的,他的心理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并举例说:孙悟空有“气节”观念,当他为救唐僧,变成小妖,需要给老狐狸精下跪时,觉得是屈节受辱,不由“泪出痛肠”,而“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这里孙悟空的心理就反映了作者吴承恩的士大夫意识。吴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孙悟空的本质精神。孙悟空确实有儒家的忠义思想,因此,他瞧不上“为美人不要江山”的朱紫国王,猪八戒也可以“义激美猴王”,虽然是用激将法,却也由于孙悟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才能成功。《西游补》中的孙悟空虽然处境行为奇特怪诞,但他仍是孙悟空,就因为他的举止行为、思想性格、本质精神仍与《西游记》中一致。他讽刺项羽、惩治秦桧、拜岳飞为师也是符合他的精神的。再说对唐僧,孙悟空也是有矛盾心理的,一方面感恩,一方面又恨受制,看不上他的胆小,又佩服他的坚定;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的守戒是看得很重的,在琵琶山、无底洞等处都有描写,确切知道了他抗住妖精诱惑威逼,还是个“真和尚”、“好和尚”才去救他。总之,孙悟空对唐僧有感情、有责任心,同时也希望唐僧值得他付出忠义;但另外,出于天性,又总想和他开个玩笑,捉弄他一下。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孙悟空潜意识中有捉弄唐僧、想看看他破戒的倾向,在《西游补》里青青世界的幻觉中表现了出来。所以唐僧形象扭曲。还有个问题,如果唐僧破了戒,孙悟空还要不要忠于他呢?这也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一个常见论题。《西游补》让孙悟空看到唐僧不守戒,虽有不满,却仍要为他打仗,细想起来,还是合乎逻辑的。
另外,《西游补》在描写孙行者本领时并非亦步亦趋,而是有所发展。比如《西游记》中孙行者无论变成什么人,都是模样变了,性格不变;而《西游补》中孙行者变为虞姬,则是神态、语言、动作都女性化了,只是“暗想”时才是孙行者口气。还有,《西游记》中孙行者毫毛变人,只是被动的工具,而《西游补》中毫毛变人之后,就有了人的感情,会打起架来,这个说那个“多吃了一颗碧桃”,那个说这个“攀多了一枝梅子”,向孙行者告状。最有趣的是,当孙行者将毫毛收上身来,刚拽步要走,就听得身上毫毛叫:“大圣,不要走,我们还有个朋友未来。”原来那个毫毛是被一个美女灌醉了。气得孙行者“捏了拳头,望着毫毛行者乱打乱骂”。这些地方虽与原著不同,却也合乎情理,而且正符合青青世界中,万物莫不有情的宗旨。
《西游补》想像新奇有趣,许多地方让人想起路易斯·卡罗尔的《阿丽丝漫游奇境记》。如万镜楼中一镜一世界,镜中的刘伯钦对行者说:“你在别人世界里,我在你的世界里。”孙行者从古人世界到未来世界顺滚下来,也还容易,而要想从未来世界翻滚上古人世界“恰是烦难”。他被新古人推入池水,正跌回万镜楼,想下楼,不见楼梯,想从栏杆中钻出,“谁知命蹇时乖,栏杆也会缚人”,变作几百条红线,把他绕住,变作蜘蛛,红线就是蛛网,变作宝剑,红线就是剑匣……最后被一老人相救。老人自称名叫“孙悟空”,气得孙行者以为是六耳猕猴来了,举棒要打。老人拂袖而走,喝一声:“正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可惜你以不真为真,真为不真”,即时不见。孙行者才明白老人原是自己化身,“慌忙又唱一个大喏,拜谢自家”。显然是暗示,陷入情网只能自己救自己。还有,像孙行者在绿竹洞天借算命骗出自己生日,波罗蜜王自称是“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孙行者嫡嫡亲亲的儿子”,是铁扇公主在孙行者钻入腹内搅闹之后所生(那一大套“家父”、“家伯”的话十分好笑,说得孙行者哭笑不得)等处,真亏作者想得出来,与一般套用《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的续书完全不同。
《西游补》作者是江南文人,有很高文学修养,小说中诗词、古文自不必说,绝非二流小说所谓的“《平山冷燕》体”能望其项背,就是地名也十分高雅:万镜楼、绿玉殿、金鲤村、握香台、葛藟宫、节卦宫、插青天楼、关雎水殿、饮虹台、欲滴阁、绿竹洞天、碎玉池等等,与《西游记》通俗的平顶山、黑风山、高老庄、子母河、流沙河、无底洞不同。倒是能令人想起《红楼梦》中的潇湘馆、蘅芜院、秋爽斋、藕香榭、滴翠亭、稻香村等来。《西游记》源出话本,可以作为话本来讲故事。《西游补》则只能作为文人案头读物,不仅人名地名,全书语言都以书面语为主,很“文”,情节也很难当故事讲,这也是它与其他续书不同之处。
总之,续书、补书既要符合原著,又要有自己风格,在似与不似之间走钢丝,十分不易,特别是有名著在前,能显出自己特色更是难得。由此看来,《西游补》堪称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奇特的补书。小说突出的主要是艺术。还是鲁迅的话最精辟:“惟其造事遣词,则丰赡多姿,恍惚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如果说,《西游记》是长江大河、桂林山水,那么《西游补》就是九溪十八涧、苏州园林,虽无原著的宏大气势,却也别有风致。文学史上,没有大作品就没有辉煌,但只有大作品也谈不上兴旺。正如大花园中,本来就既要有参天古木、名贵花卉,也要有野草闲花、奇峰怪石的。
情与忘情
二战以来的英国中等教育改革
俞振飞谈读书
读查译本《唐璜》
从《游龙戏凤》谈起
电影脚本《甘地》与我
《约翰·契弗日记》
老灵魂前世今生
谈“《藏书纪事诗》体”
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