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寒山》与寒山
作者胡缨
期数1999年02期
  去年冬天,一年一度的全美图书奖把小说一项奖给了一个谁也没听说过的文坛新手,舆论界颇多忿忿之声,为同年出版的名家大作打抱不平。从书评中知道获奖小说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的旧事,我当时也没留意作者姓名,只记得书名叫作Cold Mountain。
  夏天生了一场小病,好友来探望时抱了一大摞书给我,其中就有这Cold Mountain,书皮上说作者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什么山上养马为生,名叫查理·费莱兹(Charles Frazier),又说这书“是南方文学这棵疲惫的老树上长出的碧绿的新枝。”打开扉页,赫然见“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当然是英文翻译。这才明白半年前对书名的莫名好感,隐约是异乡见故人了。不过这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和唐朝诗人寒山怎么会搞到一起去的呢?
  先看南北战争,彻头彻尾的美国题材。有人说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史诗性,相当于欧洲史前的特洛伊大战,这话说得过分,不过也有一点道理。虽然美国的荷马尚未诞生,但关于南北战争的专著就有五万种之多,且每年增加几百种,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名教授麦克费尔森(James McPherson)的南北战争专著像流行小说一样畅销。大概是因为这个题材雅俗共赏,书商也觉得这是个永远走俏的题目。我有一个朋友的父亲,是退休了的纽约消防队员,你要是和他聊起南北战争来,这位老先生不仅对各个战役了如指掌,而且对南北双方具体军事决策有他独到的见解,好像盖茨堡之战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事,而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我有一年夏天经过伊里诺斯州,车开在乡下小路上,两边不是玉米就是黄豆。忽然间车开不动了,玉米地里到处都是人,我心想这地方怎么也会堵车?一问才知道,那是演习追击。原来这天是林肯生日,伊州春田镇是林肯老家,大家早就准备好了,今天穿上蓝军装(北方)灰军装(南方),端着木制毛瑟枪,重演南北战争某个大战役。后来听说美国各地都有南北战争俱乐部,每年成千上万的人聚在一起,作如此演习。
  也难怪,南北战争的确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危机,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几乎因此瓦解,单是南北战争中战死的官兵就超过美国历史上所有其他战争死伤加在一起的总数——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越战,而且战争结束以后,其经济政治上的余波经久不衰。南方作家马克·吐温说:“别处都用西元纪元,南方用这场战争纪元。”北方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战争一开始就预言:“这场战争会像一股洪水一样把我们吞掉——没有任何要事能够得到赦免,也没有高山丛林可以成为我们的藏身之地。”
  《寒山》这本小说讲的就是一个南方逃兵寻找藏身之地的故事,据说作者的曾祖父就是在一八六四年夏秋之间徒步从彼得斯堡战场上走回了家,他的日记和信现在还藏在家里的阁楼上。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的最后一年,一个叫作英曼的伤兵在战地医院里养伤,颈部的枪伤使他多日不能动弹,只有目不转睛地瞪着一扇窗户,“这窗户高高的,好像一扇门,多少次他幻想着这门打开了,让他走进去,走进另一个世界。”窗户外面有一个卖花生的盲人,英曼伤好一点以后有一天和他聊天,盲人说,你肯定打过不少仗,给我讲一段你亲眼看见过的罢。英曼想了一会对他说,我真恨不得我自己没长眼睛。小说第一章结束的时候,英曼在一天清晨从这个窗口跳了出去,开始了他的逃兵生涯。他的惟一目标就是走回家乡去,家乡在远处的山上,离他所在的战地医院有五六百里的路。他想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林里,也许他会恢复过来,会忘掉他所目睹的一场又一场屠杀。家乡还有艾达,一个他所钟爱的女子,不过英曼觉得现在他自己只剩下一个麻木的空壳,不知道艾达还会不会爱他。
  一个厌战的士兵回家的故事真可以说是个老故事,评论家们马上想到荷马史诗《奥德赛》,也是一种千辛万苦,也是历经种种诱惑,家里也是有一个温存的女子。不过《寒山》与《奥德赛》有一点不同,就是小说对艾达的处理。艾达不是像奥德赛夫人那样在家坐等,天天织了拆拆了织她的锦缎以为缓兵之计,艾达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那就是生存。艾达的故事占了小说的一半,这里历史色彩极浓厚,但不是大历史,而是小历史,隐隐透着大历史。艾达本是个标准的南方小姐,好像郝思佳第二,不想她久病的父亲在战争开始不久就过世了,留给她一个荒废多年的农场。艾达的故事就是她怎么学会过日子的故事,从她开始如何连日吃没味的土豆,到她找到得力帮手鲁璧重整家园。小说细讲她们如何在秋天榨苹果汁,果汁到深秋发酵成淡淡的果酒,而半加伦上好的果酒可以换差不多四磅牛肉,等等。也许因为我喜欢看别人如何过日子,尤其喜欢看吃食一类的细节,小说这一部分读得津津有味。
  小说的另一半讲的是英曼回家的事,家乡在位于南卡罗来纳和北卡罗来纳州之间的山上,海拔一千八百米,叫作寒山。这寒山和浙江天台山离了有十万八千里,难怪美国诸多书评中没人注意到作者书前的引诗。我也奇怪,不知这山林里养马的在哪里看到了中国一千多年前的诗?谁知到图书馆一查,寒山诗有三种法文译本,有德文荷兰译本,光是英文译本就有七种之多。最早的是著名汉学家维里(Arthur Waley)一九五四年的译作,不过只译了二十七首。最近出的两个译本都是全译,共三百多首,一个译者是汉学家亨利克斯(Robert Henricks),他的译本一九九○年出版,注脚极为详尽,看得出来是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另一个译者自称“赤松”,不知在哪个山头修行,只说旅居台湾多年,偶尔瞭望海峡对岸几百里以外的天台山。译本一九八三年出版,英汉对照,虽然不如亨利克斯本注释详实,但诗是译得一丝不苟,对原作把握似乎倒比汉学家来得自如。寒山诗在美国看来也是雅俗共赏,译本有学院派的,也有“在野”派的。我怀疑“赤松”式的“在野”派恐怕读者多一些,恐怕山林里养马的会比较偏爱另一个山林里译诗的。
  在美国能找到的七种寒山译本有一点奇怪,不过也有一定代表性。首先是学院派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这里寒山诗不断有英文新译本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追溯到日本。美国汉学家的基本训练是中文加日文,古典文学研究中大量引用日文资料是常见的。日本在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七○年出版了两套注得极精细的汉诗系列,其中寒山诗分别是入矢义高和入谷仙介所注,亨利克斯说自己译本的注脚获益于入谷仙介的校注。一九六二年另一个译者瓦森(Burton Watson,曾译三国水浒等多种)更加痛快地说他的译本应该署两个人的名子:瓦森和入矢义高。不过美国汉学界多年来比较自我封闭,对一般读者影响不大。
  除了学院派以外,从一九一五年现代诗人庞德(Ezra Pound)“翻译”(或说改写)李白诗以后,美国读者群里一直有人注意中国诗。五十年代有名的“披头”诗派(Beat)致力反传统,对美国印地安文化及东方宗教文化(尤其禅宗)有相当兴趣,其中斯奈德(Gary Snyder)就在一九五八年翻译过寒山诗二十四首。这批诗人一度就聚在北卡罗来纳州山脚下一所叫作黑山学院的试验艺术大学,离小说作者费莱兹家不太远。(后来“披头”基地搬到旧金山。)六十年代嬉皮士把上代传统发扬光大,主要通过音乐使亚洲文化风靡美国。寒山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流行于美国读者。我查了一下,李白诗的英译本有两三种,苏轼的诗有一两种,也很不错,不过通俗版本少,显得不如寒山叫座。无疑寒山诗正是因为界于“学院”与“在野”之间才得以如此流行,诗的境界和禅的色彩相融合,造成了多层次的读者群:有为猎奇的,有为学术的,有好道的,有好禅的,或许有真入境的,也未可知。
  回头再看《寒山》这部小说,其实真正好处不在对战争的血淋淋的回忆,也不在对英曼与艾达爱情的描述,而在渲染寒山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特殊氛围,这氛围有时沉静,有时冷峻,无时不在,渗透全书,与战争的大背景形成鲜明的反差,又给两个人的爱情小故事添加了深度。比如英曼从平原向山里走,走了多少天,多少月,眼看离山不远了,突然被抓逃兵的人抓住拖回平原,几乎送命,缓过来以后,重新走,终于有一天,“远远看见一座山,那山和天的分界线好像是谁用一枝快没水的笔画出来的,只轻轻一笔。然而那山的轮廓竟然渐渐清晰起来了。没错,他真的看得见寒山了。”这里让人觉得的确是“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又走了多少天,小说已经写到最后一章,半死的英曼总算到了艾达的门口,却是人去屋空,只留下雪地上的脚印,英曼只有跟着脚印继续走,而恰在这时:
  “雪大起来,厚厚地斜着下,英曼觉得发晕,他眼前的脚印开始模糊起来。他加快脚步爬上了一个山脊,眼看着脚印就要消失,英曼跑了起来。但无论跑得多快,他眼前的脚印不断地减弱,渐渐变得像旧伤疤一样,很快又变成似有似无的水印。终于,前后左右的雪地变得一样平整,一点印记都看不见。”
真是:“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一九九八年初秋于尔湾
  Charles Frazier.Cold Mountain.New York:Atlantic Monthly Press,1997.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