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姚楠《星云椰雨集》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陈玉龙
期数
1985年11期
案头放着一本艺术大师刘海粟老人亲笔题词的书:《星云椰雨集》。字迹苍劲,人书俱老。这本书是当代我国南洋研究的拓荒者之一、硕果仅存的姚楠教授早年旅居新加坡七年(一九三五——一九四二)的回忆录,也是他从事南洋研究半个多世纪的笔耕录。
姚先生旅居七个年头,那时他风华正茂(去时年仅二十三岁,回国时刚逾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其活跃与积极,可谓他一生鼎盛期。当时他的主要活动有二:在《星洲日报》任职,主编《星洲十年》;从事南洋研究——创办中国南洋学会和《南洋学报》。
《星洲十年》是一部侧重记述一九二九——一九三九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发展的巨著。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星洲十年》重视学术研究、重视华侨史研究,做到了科学性和知识性并重”。它既是年鉴,又是地方志,是南洋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和新、马发展的历史文献。《星洲十年》编纂处,荟萃了我国海外最早一批的南洋研究者。它实际上成为南洋研究的摇篮。
一九四○年二月,《星洲十年》问世,编纂处的工作告一段落。《星洲日报》增辟了《南洋史地》和《南洋经济》,方兴未艾,形势喜人。同年三月十七日假南天酒楼集会成立中国南洋学会。到会的有:姚楠、关楚璞、郁达夫、张礼千、许云樵、韩槐准六人。刘士木和李长傅都不在场。除韩槐准外,上述七人均为理事。大家原来推选姚先生为理事长,但他谦让。他说:“我当时只有二十八岁,也不配当理事长”。经协商,不设理事长,而设一名常务理事,公推姚楠担任,主持会务。许云樵兼《南洋学报》主编。
南洋学会的成立,是我国学术界在海外的一大创举。这个创举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洋研究方面冷落、沉寂的空气,改变了“落后”的局面。学会前面冠以“中国”二字,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它标志着中国学者开辟新领域,扬眉吐气,奋发踔厉。如今该会已具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拥有几百名会员。“荣誉会员中,有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长温斯泰德爵士、法国远东学院院长戈岱司(按:应为赛岱司)教授、大印度学会考古主任韦尔斯博士、荷兰莱敦大学汉学院院长戴文达教授,他们都是国际公认的东南亚研究专家。基本会员除东南亚各地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在中国的就有岭南大学副校长陈序经教授,中出大学教授岑仲勉、朱杰勤,厦门大学教授林惠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常任侠,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商务印书馆编审部长苏继庼等,团体会员除东南亚地区各学术机构外,还遍及英、美、苏、日、法、西、波、匈等国。由此可见,一个在一九四○年诞生,只有几个人发起的南洋学会,发展是何等迅速啊!
通读全书,不但看到作者的史学家之笔削,而且看到文学家之才华。他的文字清新隽永,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同时由于他对祖国无比热爱、对第二故乡新加坡一往情深、感情真挚朴素,读来也十分感人。
《星云椰雨集》的出版,已引起新加坡新闻界、出版界、文化界、教育界、金融界等方面的普遍重视。
(《星云椰雨集》,姚楠著,新加坡《联合早报》丛书)
姚楠《星云椰雨集》
褒扬后的疑惑
我心目中的丁玲
卢梭是个保守主义者
哲人·痴人
山水·历史·人间
回忆《逸经》与《逸文》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与旅行
日中关系为何“政冷经热”?
阿Q为什么是农民?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