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人文科学丛刊》:观念世界与政治激情
栏目
刊海远眺
作者
陈彦
期数
1998年09期
法国《人文科学丛刊》今年六—七月号以《观念的生命》为题推出专辑,讨论观念(idée)及与观念有关的各类问题。该专辑从观念产生的条件机制、观念的演变、观念的形态、观念的传播及其影响等各个角度对观念作了全面解剖。参加讨论的学者来自哲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科学等各个领域,又都是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因而很好地传达出目前各学科对观念及有关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囿于篇幅,我们重点介绍其中两篇文章的内容。
第一篇文章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穆汉(E·MORIN)所撰的《观念的性质》。穆汉首先指出,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政治然后是道德渐渐脱离宗教而独立,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思考观念的性质、观念的形态变迁的进程。在各种政治社会学说、宗教教条、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进而思考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观念世界。穆汉基本同意波普(K·Popper)的观念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与经验世界而自成一体的说法,但他认为观念世界有独立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不能过于绝对化。从而他提出应该创立一门新学科——观念学来系统研究观念世界,包括对观念产生的物质依托——人脑(他称之为知识人类学)和观念产生的文化环境(他称之为观念的生态)的研究。
从观念的形态进行分析,穆汉将理论与教条区分开来,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条则是封闭的教条,如宗教教条以其创立者的思想体系为中心而对外封闭。理论则承认演化,如科学理论承认有一天会被新的科学理论所取代。他以为如果各种观念以某种教条的形式组合起来。试图对现实世界与人类社会作整体解释时便形成了意识形态。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安萨尔(Ansart)在一篇题为《政治激情的过去与现在》的文章中讨论了政治观念、宗教精神背后的集体激情与个人情感之间的转换与互动的机制,独辟蹊径,为观察政治理念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该文认为,世界近代史是政治激情充分张扬的历史。极权主义、宗教狂热、种族主义、恐怖主义都同这种政治激情的冲动有关。他举出法西斯狂热、世界反殖主义、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逝世时的集体举丧、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来说明这类政治激情的力量。
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乃无异于一个各种情感,如义愤、狂热、敬佩、阿谀馅媚等汇聚演义的大舞台。如果说从经验层面看,某种哲学、宗教理念可以转化为政治激情已是不争的事实的话,那么何以解释这种个体的爱与恨可以转化成集体的共同奋斗,而且集体的奋斗还可以导致个体超越其生存本能呢?安萨尔教授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社会科学同精神分析学的联手。他首先回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曾用认同(Identification)这一概念来解释人的群体依归。儿童一出生就有同父母认同的需求,成人在潜意识层面可以向政治领袖认同而满足这一心理需求,作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社会个体由于向这一群体的认同而获得生存意义。从这一基础出发安萨尔指出,人类情感认同需求要变成政治激情还需要一些中介体,这些中介体乃是某些思想流派、政治组织、宗教团体等。正如现代邪教组织可以引导教徒集体自杀一样,这类团体给予参与者以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这里爱与恨、白与黑、善与恶界限分明,没有怀疑、没有失望。就政治团体而言,一个有魅力的领袖,一个政治蓝图、一个封闭的通道自我交换而营造出的真理在握的群体气氛都是政治激情不可或缺的条件。
对于二十世纪苏联的历史,安萨尔认为这同时也是一部政治激情由盛而衰并完全走向自己反面的历史,今天人们在审视苏维埃运动的兴衰过程时也必须看到这一革命激情被国家政权工具化的悲剧。
从政治激情的内在机制出发,安萨尔反思今天西方的民主社会。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机制中的政治多元、舆论多元,不断的讨论、争辩乃是对各种一边倒的政治激情、情感狂热、宗教偏执等最有力的制约,而媒体的经常公开地嘲讽也会有效地避免轻信。从这一意义上讲,民主社会似乎可以从结构上避免集体政治激情。但民主社会集体激情的社会根源并没消失。托克维尔曾经指出的三大社会激情远没有淡化: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对社会平等的执拗追求、对自由的永不满足的争取在民主社会不但不会消弭,而且将贯穿始终。因而认为民主社会可以避除集体激情是没有根据的。
安萨尔最后指出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激情根源,即认同激情,这是由现代文化的同一化,经济一体化等引起的,对此不加以控制同样可以演化为政治激情的疾风暴雨,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破坏。
《人文科学丛刊》:观念世界与政治激情
北大校庆:为何改期?
商业 职业与近代上海商界
中央意识何来?
互通与互补
门外议儒家
戏外看戏
面对面的注视
西学东渐之一页
苏东坡和“公在乾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