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从六十年代说起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杨小玉
期数
1998年04期
《这么早就回忆了》文中列举众多歌手,如高晓松、窦唯、骅梓等等,并将其归于六十年代出生群体。我问:歌曲的流行是否代表着民众对其的认可,完全的接受?或者说能否从中反映普遍的大众心理?我答:不能。
造歌工厂商业化有目共睹,歌曲流行关键乃是旋律易唱,其文字透露的信息退而其次(这不包括晚会歌曲),歌曲的内涵已被忽视了。君不见,满街传唱的歌曲,其跳跃的歌词(有一部分仍有语法不通之病),断续的意象,代表怎样的意思,又讲叙了什么故事?这是令人疑惑的。当《今儿高兴》唱起来,当《大中国》唱起来,请问,真的如此高兴与自豪吗?当《心雨》、《Bad Boy》唱起来,你能说,真的如此悲情与愤怒吗?这只是旋律的作用,歌曲也只是一种娱乐手段。商业机器各各操纵的大众消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且又瞬息万变。中国当今的歌曲市场状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某种音乐潮流,超级偶像,因此以分析The Beatles,Bob Dylan的方法来分析大众潮流,这在现今是实在行不通的。
不可否认,歌手代表了一个群体,但代表的乃是现在生活状态相通的群体,而决非同一年代人那么简单。上面所说的The Beatles,Bob Dy-lan迄今仍有大量的歌迷便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想想《这么早就回忆了》文中所列歌手的生活以及现在快三十岁人的生活。很明显,他们的生活是不同的。前者是如同后者一样在大集体协作中生产的人吗?是疲于奔命为事业吗?当然不是,他们现在过着一种比较优越,比较精细的生活。确实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些世俗的束缚,于是代表了富有优雅有成的音乐人。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对生命的热爱,自身的真诚,可以从容不迫地写出一些不落俗套,多一些试验技法的歌曲作品。于是也为这样的人喜欢:年青,二十出头或未出头。他们还未奔向真正的匆忙的人生,有足够的闲暇与心情可以细细品尝这些相通的生命体验。而近三十岁的人则很少去倾听同一代人的歌唱,他们选择的仍是大的流行趋势。
从六十年代说起
“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
读报刊二题
书写历史:《高家村》
历史并未过去
理解知识分子
理性与公正
“村以河名”及其他
《学人》第二辑
为跨文化交际设路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