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人生境界与文化理想
作者
周辅成
期数
1998年02期
许思园先生的文集,终于有机会与世见面了。
许思园在大学读书时期,就开始用流畅的英语写书。他的《人性及其使命》(OntheNatureandDestinyofMan),就是在这时写成的。一九三三年出版后,甚得吴宓先生、张东荪先生称赞。这本《人性及其使命》实际是一部道德哲学原理。有人建议中译名可改为《性与天道》。全书最精彩而又富有创见的地方,是在论人格与善两部分。作者认为人格的构成,有四层意义:从静的意义讲,是身体、心、灵魂、良心(或良知);从动的意义讲,是生理欲望、利己心、爱、义务感。在构成人格上,四层意义,缺一不可。人有这样的人格,所以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但作为道德的基础的人格,也仍从人的身体或生理欲望发展而来。希腊人说:“健全的灵魂,寓于健全的身体”。这说明身体及其欲望,仍然是人格或道德的基本条件。所以,欲望的发展,第一步虽然往往是自爱自利自存,但这并不妨碍它可以发展变化。若有人认为这种主张,就是宣传个人主义,就是宣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完全是误解。
许思园不仅为欲望、自存自爱,在人格的构成上,争得地位,还对产生欲望与自存自爱的生命作深入的分析。生命或人生,不仅求生存而已,还要发展、成长,更充实、更圆满。它有无比的能力,克服所遇困难,不论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外在环境上。中国《易经》上曾形容“生生不已”的生命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后来佛家都把这话作为“生命”的哲学基础。这意思就是说,人的生命是在创造中发展的,他要使自己的生命走向完善、圆满,同时也要使周围的人也能走向至善、圆满。这当然也希望他人帮助自己,即将自爱与爱人结合在一起,利己与利他互相推展。这就要求人格的发展,或构成的成分,必然要增加一个能使利己心得到妥善安顿,从而发生变消极为积极的环节,这就是爱。爱是利他的进一步表现,虽然是后来出现的,其力量虽不如身体欲望或利己心更强烈,但是,生命的向上力量,人的理想,却总是便利利他或爱,让它能够终于战胜利己,使人上进。人格之所以有价值,亦因为这点。
人格的发展,到这里还不会终止,接着还会产生一种义务感,迫使利己心不能不顺从利他心或爱。同时,也使爱或利他不能不有正确方向。仅有一片利他或爱的愿望,是不能成大事的。因此义务感,乃是人格最高发展,也是本质所在。义务感提高了人格,也使道德生活成为可能。义务感使人发展出正义观念,能让人知道忏悔与义愤。一个有义务感的人,当其想到自己过去的过错,必然会忏悔;发现他人的罪恶,必然会义愤。这都是一个有人格的人必备的条件。
谈文化,要谈得深刻、有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思园论中国文化的优异之处,有三方面:一是“反求诸己”之人生智慧,二是民为邦本之政治传统,三是空灵淡雅之艺术境界。三方面若分开来看,也许不显出有何突出见解,但三方面若综合来看,则知作者用心甚深。例如,作者解释“反求诸己”,虽然应用了传统解释,在于“返身而诚”,在于自反自诚,即忠于自己本性,力求自主与自由,但这并不只是少数学者英雄的事,中国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终于能将这种返求诸己的人生智慧,作为普遍教化,使中国人民“在承平时期人民勤劳安乐,风俗淳美,几无狱讼;牧童村妪,虽不识字,但明白道理,类能悠然自得,确然自主,显示历代相承之深厚教养”,而且“无须赖藉宗教或国家权力”。他敢于大胆说:“两千余年间之中国,民主因素实较西方为多”,绝不是“故作惊人语”。这大约是只指过去的历史,不包括十九世纪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过去中国文化,少一层宗教或上帝的压迫,少受残酷的宗教战争的影响,多一层循自然本性、返求诸己的人生智慧的结果。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立君所以为民”,“民为邦本”的传统,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实际政治上,也不能说没有影响。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的优越时,还增加了一个所谓空灵淡雅的艺术境界。有似西方十九世纪席勒在《美育书信》中见解。让世界观中不抛弃艺术上的活泼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所谓的“诗教”。“中国文学人间性最丰富,始终不离教化,有助于族类之凝聚与盛旺。历代诗人除歌咏自然外,以天伦恩爱、亲朋赠答、吊古怀旧、伤时悯乱之作为多。中国心魂所寄,为现世今生,于平凡生活中体会无穷之人情美”。这样,人类最高的艺术境界,不在高人雅士的优雅生活上,而反在平民的平凡生活中。这种人情美,有“空灵蕴藉、清逸淡远”的特色。最重要的是作者补充一句:“此风格导源于中国独具之人生哲学”。这样说来,中国文化精神,是人生智慧、政治传统、艺术境界三者,结合在一起,互相表现其表里。这当然是中国人常见的“合”的哲学,而非西方近代人所谓的“分”的哲学。
许思园推崇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但并未夸大中国文化。有长处,但不是没有短处。他讲中国文化的短处或缺陷,也是非常深刻的。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不重纯知识活动,未能充分领略好奇、耽思、探索、创造之乐;(二)内心激动之振幅不大,少深哀极乐,悲情劲气俱不足;(三)重家族、缺少个性自觉、孤往独创之精神,不获发扬,亦未有以全民政治为理想者。
许思园论诗、论文艺,更有一番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许先生以诗代表文艺,用以说明文艺境界,同时,用东西方诗的不同形式,来解释东方与西方的人类心灵,异曲同工;这一部分见解,最有创见。他说:“西方诗之题材及精神,与中国诗大相径庭。”“西方心灵,包涵多种冲突与矛盾……唯其分化,故充实丰美,其冲突之显著者为:一、人与神,命运与自我意志;二、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三、个人与社会,天才与群众;四、理想与理想,伟人与伟人;五、光明与罪恶,理性与情欲”。因此,西方诗之基调,不如中国诗之单纯。“中国诗人心意不离人群与自然,以和谐、宁静、万物得其所,为其终极理想。”由于缺乏宗教热忱,悲情不深,无西方的悲剧,“从《诗经》起二三千年间,中国诗之主要题材,不外乎耕读之乐,天伦之爱,山水田园之趣,以及生死契阔,政俗美刺,咏史述志,吊古怀旧,伤时悯乱,情深思慕,交游赠答之类,”他形容中国诗为“于幽淡中见妖媚,疏朗中见俊逸……率真而含蕴无穷情味。”这以陶渊明、韦庄、孟浩然等为代表,成就最高;另一类为“人间忧患,族类同情之呼声,以杜甫成就为最高。”他认为中国诗如能与西方诗调和,这是再好也没有了。他用深思体会多年的口气说:“于异中求同,固比较文学之急务,但当以刻舟求剑与牵强比附为戒”。这些话,对于当今高谈比较文学的人,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作者论李太白,最富灵感。李白确似不曾接受中国文化传统,他的精神,类似西方精神,而作者以浮士德精神称之,使我们对李白的了解更深入一步。“太白作品,虽然以个性之极度伸张为主题,但这个性伸张,决不是任意伸张,而是心灵‘不能安于现前世界,其潜意识无时无地不在追寻一个超越现世的灵异世界’,即以有涯而向无涯追求。”这就是李白的精神,也是西方近代所谓的“浮士德精神”。这确实与受中国传统影响的中国哲人与艺术家的精神,大不相同。中国人的传统艺术境界,“历来于自然中求当然,现前即胜境,反身而诚,不由外铄,会心处诚不在远”。正如陶渊明诗“即事多所欣”,平淡自然。然而李白则不然,不但笑傲王侯,而且睥睨一切,敢于“我欲蓬莱顶上行”,“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这种痛饮狂歌的精神,表现在诗中,豪情与逸趣同在。无怪杜甫也不得不叹服,认为可以惊风雨而泣鬼神。但是,许先生这样评价李白,并不是要证明西方的浮士德精神与东方的恬情自然绝尘而奔,二者虽相反但决不是不可以在一起。中国人自来共赏陶、李、杜三大诗人,可以为证。看来,这是作者的中西文艺观。也是中西文化观。从艺术境界看到的文化特点,以及人民生活与传统的特点,比之从哲学、道德、政治其他方面看出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许思园讲李白、讲杜甫如此精彩,如此神往,显然是以杜甫李白两种不同的性格同作自己心灵的两面的表现,他似乎是很想把这种精神写成他的艺术哲学,他的道德哲学,他的人生哲学。真可惜,他在历尽坎坷中早早去世了。他留下的著作,并不多,但字字珠玉,含蓄无穷。不仅可作今日学人研究的帮助,亦可传诸后世。
(《许思园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
人生境界与文化理想
竹林遗恨长
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
这只是千万个卖血故事中的一个
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西厢记新注》
那一代的风流
莫称王
又见卜劳恩
法律:一个理性空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