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李全生
期数
1997年11期
讨论社会科学的本土化问题,我们不能不回顾三十年代社会学的中国化。吴文藻、孙本文等人为之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潘光旦的位育概念的提出别出心裁。直至今日,我们将“adaptation”译为“适应”,而潘先生早在那时就对这一译法提出置疑,他认为,这种译法只强调了主体或个体对环境对历史的被动顺应,而忽视了其积极主动的一面。所以,他提出一个“位育”概念代替适应这种译法,由此,我们应该看到,位育不仅仅是一个译词,而是一种思想。这一概念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注曰:“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位育不仅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协调,也体现了静态与动态的协调。位,即静态的位置;育,即动态的发育。这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起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以此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位和育恰好与这种区分相对应。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寻找概念,以区别于西方的理论,这是潘先生的独到之处。
今天,我们过多地关注西方社会学家在社会结构(structure)与个体行动(agency)二元对立的消解中所做的努力,却忽视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的成果。潘先生早就说过:“到了人类,个体与群体同样的存在,同样的邀自觉的认可,而几千年的生活经验,更证明两者是同样的重要,很难贱彼贵此。一个健全的社会,一种革新社会的尝试,在理论上应当承认个群两体的不可轩轾的存在。”(《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四月)潘先生毕生尽力于寻求中国的位育之道,他的研究小起个体心理(如《冯小青》),大至民族性。他提出了著名的两纲六目思想:个人之纲包括通性、性别、个性三目,社会之纲包括的三目与个人之纲的三目对应,依次为社会秩序、种族绵延、人文进步,如果一个社会忽视了其中任何一纲一目,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他的点线面体的比喻是对这一问题的另一富有趣味的解释。点,指的是社会生活的个体;线,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面,指的是各种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体,“引进时间的概念”,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社会。
因此。我们敢于大胆地说,位育之道至少超越了以下几种对立: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动态与静态的对立,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对立,传统与西方的对立。对学术大家们在建国前的思想进行梳理,可以挖掘出新的东西,这样不仅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也会激发我们学术上的民族自豪感。
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
这只是千万个卖血故事中的一个
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西厢记新注》
那一代的风流
莫称王
又见卜劳恩
法律:一个理性空间
从存在主义的定义谈起
《历史小故事丛书选辑》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