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又见卜劳恩
栏目短长书
作者刘齐
期数1999年08期
  那天合该我惊喜,我又见到了卜劳恩。
  事先没一点精神准备,我只是逛书店。一见门口花花绿绿的新书广告,我就像上帝那样微笑,广告呀广告,你们吹得也忒凶了点儿,说是拿读者当上帝,内心却认为那是一帮傻瓜。
  书店里有许多书也在那儿绷着脸唬人,乜斜着眼媚人,让我发烦,腻歪,便不停脚地往前走,直觉得前边才是好去处,前边某一个地方闪闪放光辉,袅袅有仙气,隐隐传笑声。走上前去一看,怪不得呢,原来是你,埃·奥·卜劳恩先生,亲爱的德国漫画大师,你派你的传世之作《父与子》,在这里等着与我重逢。
  你好,卜劳恩!你好,《父与子》!
  算起来,我们已经三十多年没见面了:现在是名人名作满天飞,可是这著名那著名,你才是真著名,全世界著名,全世界喜欢你,尊敬你,热爱你,不用包装,不用吹嘘,不用自己花钱上“名人大全”,人间自有公论在,人类永远推崇高水准的精神食粮。谁说德国人严谨有余,幽默不足?《父与子》笑呵呵地证明,幽默是博大的,永恒的,幽默不分国界,不分年代,不分种族,甚至不分语言,只要是人,都懂得笑,都会笑,一天不笑也不行。幽默,善良,宽容,调皮是全人类的美好天性。
  亲爱的《父与子》,小时候一见面,我就喜欢上了你们。那是灾难深重的六十年代,我戴着红领巾,穿着补丁裤,拿着窝窝头,钻到母亲的办公室,和你们亲亲热热见面,母亲的工作天下第一好,她在报社资料室上班,房间里永远充满书香。其实不是书香,是前人的情感、智慧和幽默透过纸页子在呼吸。那时,我的小脑瓜容量有限,且已填塞了阶级、地主、修正主义、奋斗到底等等严肃而古怪的成人概念,但我还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你们,这是谁也没办法阻拦的事情。
  《父与子》,我打心眼里热爱你们,并多次美滋滋地想像,倘若我就是那个穿白衬衫的蓬头小儿,那该有多幸福!当然,漫画中那个穿黑马甲的秃顶父亲肚子太大,没有我爹好看,但却比我爹和蔼,比我爹爱玩,爱笑,爱和孩子打成一片亲密无缝。我爹那一代人,早让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整得没脾气了。跑到漫画里,当一把这圆胖子的儿子肯定没错,天天总能干有意思的事情。除了我爹我岳父,还有这个笑眯眯的德国小老头,这一生,我就再也没想过认谁当父亲了。
  请看这一组,《假期第一天》:胖胖的小老头乘儿子熟睡之际,悄悄把他弄上车(没带作业本),警察也配合,路人也配合,孩子终于醒在梦幻般的美丽田野。周围的小动物惊讶,孩子更惊讶,秃顶父亲“阴谋得逞”,躲在树丛中含笑窥测,内心比田野更美丽。
  《父与子》天真,纯情,亲切,好玩,估计现在的孩子也能喜欢这种动人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有电视,有游戏机,有电子宠物,但我总觉得他们比我们那时更苦,因为他们的书包太沉,太勒肩膀,父母望子成龙的眼神狠歹歹的,太逼人。
  成年以后,经过了条条路线,重重斗争,会议,表态,学先进,评工资,讨好领导,见义不敢勇为,欺软怕硬,不欺软也怕硬,患得患失,公款吃喝,说假话,写道貌岸然的文章,回避事实,穿平日舍不得穿的呢子服进大场合,坐小角落,卫生球味儿熏鼻子,麻木,假笑,言不由衷,唯唯诺诺,苟苟且且,呼呼往外冒成人身上那股不大好闻的气味……这时,眼前突然一道闪亮,啊!又见到了你们,我心爱的,久违了的《父与子》!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人已俗,我心已杂。但是,我还会爽朗地笑!谢谢你,卜劳恩,你又让我重温了童年时的奇妙感觉。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卜劳恩本人的生活也会像《父与子》描写的那样美好、自由。我万万想不到,在《父与子》产生的年代,希特勒那个恶魔已经很凶恶了。恶魔的特征之一,就是以人民的名义,控制人民的思想。这也控制,那也控制,七个不同意,八个不批谁,恨不得把魔爪伸进大家的脑壳,像抓小鸟一样。把人们活蹦乱跳的各种念头一一捕获,囚入笼中,或者索性就捏死了,在如此压抑而恐怖的氛围中,《父与子》居然能够诞生,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德国画家弗里特利西·鲁夫特谈到卜劳恩时指出:“在那样一个充满邪恶和谎言,一个彻底政治化了的时代,他用他的漫画创造了一小块无忧无虑的人性的绿洲。”
  作为连环体漫画,《父与子》大约有两百组一千多幅,这些漫画极少有文字说明,但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都能善良地笑起来。恶魔不会这样笑。卜劳恩有一幅著名的漫画,题目叫《顽强的小鸟》。这幅画一反常态,没有世人熟知的那对父子,而只有一头凶恶的猫。那么鸟在哪里?鸟已被那怪兽吞进肚中。吞进肚中也不屈服,也要歌唱,一串音符就越“狱”而出,美丽,勇敢,昂扬!而且依然幽默!创作这幅作品时,卜劳恩也像那小鸟一样,身陷囹圄,而且得知统治者已经对他判处了死刑。
  在纳粹当局的眼里,卜劳恩是另类,是“政治上不可靠”(纳粹宣传部和帝国新闻协会常用语)的人。卜劳恩没有自由,动辄得咎,举步维艰,然而,他却通过《父与子》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卜劳恩只活了四十一岁,《父与子》却能活到永久。将来,即使地老了,天荒了,那秃顶老头儿和他的蓬头小儿也不会悲哀,他俩仍能笑呵呵地面对一切。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