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颇有佚事可观”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叶瑜荪
期数
1997年03期
这些年,在学术和史料著作出版极不景气的环境下,一本完全以个人力量征编印行的掌故类刊物却已持续了十数年,出刊到第十三卷。虽然装订粗糙,扫描油印亦不甚清晰,但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热情支持与赞誉。这就是顾国华所编印的《文坛杂记》。钱钟书教授有“顾书亦颇有佚事可观,足广异闻者”之评。顾国华自幼酷爱文史掌故,雅好读书,常趁出差江浙沪皖之便,拜访文坛耆宿和文化名人,如郑逸梅、徐碧波、蔡韶声、庄一拂、施蛰存、高君藩、余叔文、章克标等等。访谈中有许多掌故轶闻令他欣喜不已,又深恐这些文坛秘闻趣事如不及时记录,将转眼间随风消逝,于是发愿倾其个人之力,采录收集老先生们的謦劾,纂辑成编,以薰人耳目,并流传后世。当他致书各地耆老,述明心迹后,立即得到老人们的大力支持。虽事先声明并无稿酬,但赐稿者十分踊跃。半文不白的笔记体文字,信手写来,短则数十字,长则数百字,简练而朴实。很快就收集到周振甫、朱瘦竹、徐润周、包谦六等先生所撰文坛史料一、二百条。复请余叔文指导,于一九八五年刊印了《文坛杂忆》第一卷。次年第二卷又顺利出刊。此后辗转连锁串联,赐稿老人愈来愈多,延及北京、山西、甘肃等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春华秋实,年年出刊,甚至一年刊出二卷,至一九九四年底,已至十三卷。有些老人深知国华一家省吃俭用印行此书不易,还寄款以资助纸墨。
笔者有幸每卷能蒙赐阅,读来逸趣横生,且刊中大多是文坛前辈们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资料,弥足珍贵。如瞿秋白早年信佛,曹汝霖晚年生涯,项美丽居沪简况,马寅初幼年荒唐等,更属独家珍闻。无怪有越来越多的文史专家和学者要喜爱和重视这部《文坛杂忆》。戏剧家吴祖光在给国华兄信中说:“尊编《文坛杂忆》第十二卷一册,拜读之下,深感敬佩。自选自编自印自发,实为海内首见。阅之不容释手,且通卷屡见故人,真不知如何相报。”有些数十年未通音讯的老朋友,就是通过《文坛杂忆》恢复了联系,真有恍如隔世,逢春发青之感。这样一部纯粹靠民间个人力量印行维持的文坛奇书,终于引起了国内出版界的关注,有出版社曾决定将其列入一九九六年出版计划,以《文坛杂忆》一至十二卷合成一集正式出版,封面由目前唯一存世的南社社员、百岁老人周子美教授题签,扉页由九十七岁的文坛耆宿章克标丈题署。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为该书写了“引言”。然而,这个计划暂时搁浅了。但愿喜爱文坛掌故和逸闻的朋友就最终会有这一册好书在手。
(《文坛杂忆》(十三卷),顾国华编)
“颇有佚事可观”
一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真与美的追求
且换一种眼光打量
胡愈之谈《西行漫记》中译本翻译出版情况
读书的“捷径”
资源·创新·人才
阅读吕彦直
冈察尔《你的霞光》
我观禅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