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麦克斯韦尔的《日日夜夜》
栏目西书拾锦
作者冯亦代
期数1995年07期
  十多年前我访美时,曾经和麦克斯韦尔有一面之交,可惜在杂沓的酒会上,只能寒暄几句,未能作长谈。他是《纽约客》杂志的小说编辑,曾经推出的男女作家有尤多拉·韦尔蒂,纳巴科夫,玛丽·麦卡锡等人;他又以三个约翰的编辑享盛名;这三位约翰就是约翰·契弗,约翰·奥哈拉和约翰·厄普代克,都是当代美国的名作家。
  威廉·麦克斯韦尔一九○八年生于伊利诺伊州,哈佛大学毕业后即在该校短期任教,以后又做过各种工作,最后成为《纽约客》杂志的小说编辑,是美国的名编辑之一。他在做编辑之余还从事小说的创作,较为出名的有《光辉的天堂中心》(一九三四);《他们像燕子那样飞来》(一九三七)写一个有性格和热情的女人,一生帮助形形式式的男人一直到他临终为止;《折叠的叶子》(一九四五)述两个男孩间读书时期的友谊;《时光会使它变为黑色》(一九四八)写伊利诺伊州一位不能实现的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别墅》(一九六一);《铁路交叉点的老人》(一九六六);《再见,明天见》(一九七九)叙两个十三岁的男孩在一次凶杀案后,友谊突然中断的故事;《在河那边》(一九七七)是短篇小说的合集。
  至今为止,麦克斯韦尔已经写了六十一年小说,他的处女作《光辉的天堂中心》在克诺甫书店出版,今年又印行了他的短篇小说结集《日日夜夜》,将使这位谦谦君子获得他在美国文坛上应有的名誉。四十年来,他在《纽约客》的文学编辑工作之余,写了六部长篇,三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家属史,一部儿童读物(另一部也将在不久出版),一部随笔及书评合集。他的婚姻生活是十分美满的,今年他将和他的夫人艾密莉庆祝金婚纪念。他们的结合可说是缘分:四十年前艾密莉到《纽约客》编辑求职担任诗歌编辑。她没有得到这个职位,却遇到了麦克斯韦尔,最后成了夫妻。麦克斯韦尔经常自豪地说,她十分动人,是我追求他的。
  作为这本短篇小说集书名的小说《日日夜夜》反映了他对老年和童时的回忆,及时日过往的那种全神贯注的生活。他笔下的一位他的先祖茫然地自问:我一生的日日夜夜究竟到哪里去了?这个题旨将人生的苦恼及活力投入他的作品,因为他毕竟已经到了八十六岁的耄耋之年了。这部选集包括了从一九三○到一九九○所写的短篇,还附刊了他称之为“即兴作品”的小寓言;这是同其他短篇小说在形式上相异,虽说在风格上是相同的。
  麦克斯韦尔在《纽约客》杂志小说的编辑工作,他选中来稿的题材大都是一些筋疲力尽的老于世故的人,好脾气的城市居民,那些只有中产阶级价值观的知识分子,如此等等。《日日夜夜》所收集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他目前小居的纽约,以及一些像林肯镇的地方,有时他称之为德雷泼维尔,有一次则称之为劳根,但多数还是他住到十四岁才离开的林肯镇,他童年时的“土地气味浓厚的天堂”。
  虚构的居于林肯镇的家属是富有的,有位主宰一切的老祖父,和被视为家属一分子的黑人仆役,主要的男性角色大致相同,令人敬畏的族长使人想起彼得·泰勒笔下的人物,但是麦克斯韦尔永远没有抛弃和羞辱他们。事实上他们看来是不会犯错误的。
  选集中纳入的那篇《金钱的价值》是典型的父子关系的描述,那个早年反叛的儿子最后回到父亲身边,此时他已进入中年,方始发现在这个不安全的世界里,只有在一个人的羽翼下才是安全的,就是他曾经反叛过的既平凡又普通的父亲。
  麦克斯韦尔对神秘的父子关系比对母子关系更有兴趣,他笔下的那些父亲们都是白手起家的人,诚笃的共和党人,他对之十分依恋的早已消失的美国梦的象征。男人是物质与精神的供给者,他们努力工作、赚钱、从事冒险事业。女人则是善良的,不理智而又经常处于孤立无助的地位。批评家认为这是本“我们”(指男性)的书,无可避免地会和“她们”发生问题。妇女从阴影里现身出来面对危险,但她们的天职使她们成为父亲或丈夫的陪衬,最勇敢地走向死亡(如在《爱情》这篇小说所叙述的),或甚至在我们不知她们名姓时就悄然引去(《可怜的孤女》),或是为了她们一无责任心的丈夫而牺牲她们的生命(《在月亮里的男人》)。
  集中除了那篇《毕利·代伊尔》之外,黑人和穷人大都是富人家的佣仆。他们个人的生活与感情还是未开发的土地。毕利·代伊尔之所以出人头地,因为他成功地钻进另一个社会的世界,使一个黑人经过奋斗最后成了一位名医。但是毕利·代伊尔只是在书本里做到了,他走上白人为他铺排的道路,成为另一个自力成功的黑人,完善的父亲而且是个热情的共和党人。
  作者回答了为什么他要把德雷泼维尔镇代替他常写的背景林肯镇,因为他原是认为他写的是虚构小说,这也就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同他故事所需要的杜撰相结合的事件,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他认为用实际遇到的事件较之讲故事更为确切,结果就使他的小说更为自传化。因之他用林肯镇实有的人物作小说背景更为简单,这并不说明他是在缅怀往事:缅怀往事是回忆的积聚,而他要求的不过是对小说有用的材料而已。谈到林肯镇,他说这地方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至今也没有发生过。但是对他说来,林肯镇这地方是“地上的天堂”,不过也确有两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在他所写的书里也有涉及,那就是一九一八年后他母亲因染上流行性感冒去世和他的兄长骑马摔断了一条腿。他是经常想到他的童年和母亲的。
  麦克斯韦尔是位有丰富同情心的作家,他了解恐惧之所以产生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为他所恐惧的事件是真会遇到的。他认为人们的忧虑并不无的放矢,而且如果人们没有忧虑,他们也就没有想像力了,因为世界并不是个安全的地方。对麦克斯韦尔说来,童年是杜撰的恐惧会埋伏在任何一处角落里的时代,在《日日夜夜》的开篇小说《河的那一边》里,两个女儿中的一个超自然地害怕老虎,但是她的父亲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她的这种病态的恐惧症。作者曾经以讲故事人的身分在《最终报告》中出现,回忆到他儿时一直认为有人已陷入危境,如以为许多马匹要踏上他的床头,把他乱踩一通。在林肯镇他邻居的屋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等麦克斯韦尔长大了,他还是害怕睡梦中人的平安。
  老妇人和年轻人的梦境常常会相同,梦境成为叠印,如母亲的死亡兄长锯掉小腿等常在麦克斯韦尔的作品里重复又重复的出现,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家庭恐怖事件可以列成一个清单,如他的祖父生前的恶病,因不慎为雪貂所咬而致死亡;一位永不交运的叔父在一次汽车车祸中丧失一条胳臂;一位年轻的女人因点亮煤油灯而招致烧伤等等。当然,有不少作家多次使用同一的材料,麦克斯韦尔也不例外。作为《日日夜夜》集子的结束,他有意选进了二十一篇“即兴作品”,这些作品里的主角是一位靠讲故事谋生的人……。这是早为一些读者熟悉的故事,不过他加以新的修饰,新的意想不到的转折,以及他从未讲过而突然从口里说出来的一切。这样就使他和听众们一样感到奇怪,可是他并不表现出来,他要求他的听众(读者)相信他讲的事实都是真的。
  麦克斯韦尔的作品写得十分匀整,文雅而有人情味,很少有明显透露的狂暴、憎恨和开下流的玩笑;邪恶和性行为是不上篇章的。他小说中的角色都行为端正,甚至两个人的身体连碰都不碰一下;这就是麦克斯韦尔蓄意要表现未堕落之前没有被玷污的美国。虽然他的诸多故事之中有个人的悲剧,但作者写来却与他所关心的事情和谐一致,谦恭的顿悟而不是惹人注目的戏剧,写后者不是他的长处。角色表现的平静,既无法加以解释甚至也不能使人接受。麦克斯韦尔的现实主义充满着一种柔和的抒情风格。圆润而不匆促,混杂在他热情的可爱而有教养的土话声调之中;他的描写力量是令人惊异的。
  All the Days and Nights,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William Maxwell,New York,AlfredA.Knoph,415p.p.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