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敖包”经济学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张宇燕
期数
2003年05期
去年秋天,我去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的草原和蒙古包游览。与想像的多少有些不同的是,我们所到之处并非宽广且平坦的草原,而是此起彼伏、缓坡连绵的茫茫绿色大地。就在离我们下车地点不远的一座相对“高大”的山坡顶上,立有一直径约七八米、高三四米的建筑物,其顶部还插着一根旗杆,它的周围还有许多低矮立杆与之用绳连接,绳上挂满了彩色飘带,正在随风飞扬,煞是好看。陪同人员见我出神,就主动介绍说,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敖包。
一曲优美的“敖包相会”早已让敖包声名远扬,可我还是头一次亲眼目睹敖包。走近我才发现,想像中的敖包和蒙古包风马牛不相及。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住所,而敖包则是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的圆形、实心、包状的“建筑”。在敖包上竖立的旗杆叫木幡杆,挂的彩布叫五色飘带绸稠、八色布条和经幡。陪同人员告诉我,到了敖包的人只有心怀敬意地围着它转三圈,然后再拣三块石头丢到包上,这样才会得到神灵的保佑。我明白并顺从了他的暗示,也还费了些周折才找到了三块碎石。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敖包又称鄂博,是蒙古语“堆”的音译。它通常建在山顶、湖畔或滩中醒目之处。木幡杆的顶端装有一柄四刃铁矛,分别指向四方。杆下承一铁盘,盘上缀有用枣骝马黑鬃制作的垂缨,即敖包的顶饰,叫做苏鲁德神物。那些随风飘荡的彩旗,象征着生命永存和百业兴旺。由于被视为神圣之所在,“祭敖包”逐渐成为蒙古人供奉神灵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每年阴历六月举行一次。看来,满足游牧民的宗教或心灵需求是敖包的一大基本功能。
长年的经验,让以茫茫草原为家的牧民们知道了哪一季节、哪块地方的草最肥水最清。就如同农耕民族依时令节气耕地播种一样,游牧民族必须熟悉地形,以便准确地把羊群带到食物丰沛之地。可是广袤的蒙古草原地形地貌相差无几,因而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再遇到雨雪天气,就极有可能发生畜死人亡的悲剧。也许是因为有了太多的迷路教训,牧民们渐渐意识到了路标的巨大作用。由此我们便看到了敖包世俗的、而且应该是先于其神学的功能:为蒙古游牧民族提供导航标志。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建造路标和由谁来承担建造费用。修建地点选在高坡或显眼处这自不待言。建筑材料肯定不能用蒙古草原盛产的草或皮毛制品,因为它们太不耐用。树木除了耐用性也不太强之外,成本对草原人而言也相对高了些。反复比较后,他们最终决定用堆积碎石块的办法来修建路标,因为如此这般既不需要复杂的技术,石块又经得起风吹雨打,维护成本也很低廉。这样做的惟一难点在于石块的来源与运输。在蒙古大草原寻找并长途搬运数十立方米的石块,决非易事。
从道理上讲,既然所有牧民都是路标直接的或潜在的受益者,那么他们每每遇到路标时奉献几块石头无疑是应该的。然而放牧时还要留意石块并且要一路携带直到遇见路标,这确是件辛苦的活儿。更何况有那么多人贡献着,某个人的几块石头也就无足轻重了。可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那么路标建设成本的分担问题就变得棘手了。谁都需要路标,但人人又都有让别人去增砖添瓦而自己坐享其成的心态,最终好事难成。走出此困境的办法之一,是由某位蒙古可汗出钱雇人建造路标,因为他从整体财富增长中获得的好处(税收)要高于其他单个牧羊人。
草原地广人稀、人居无定所,作为重要财产的羊的数量既不稳定又难于统计。鉴于此,由可汗通过财政手段解决路标建设问题,在经济上不可行。聪明的蒙古牧羊人摸索出了一套令人拍案叫绝的方法,那便是借用宗教的力量,把路标神性化为敖包,从而让所有路过它的人,都自觉地对发挥路标功能的敖包之建造,哪怕微小、但却是持续的贡献。具体做法和我在敖包旁的经历一样,先是每人“仪式性”地围着敖包走三圈,然后再“工具性”地留下三块石头,并据此获得神灵的降福。以上就是我融合了几分事实、几分理论和几分猜测后讲述的敖包故事。
熟悉文献的人都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灯塔故事”。其讲述者科斯教授数十年前关心的对大家均有好处的公共产品提供问题,其实也就是我们蒙古族先民在建造敖包时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完全是出于巧合,两个性质相同(都涉及集体行动难题的解决)的故事,其内容(导航建筑物的修建)竟然也如此相似。这真让人备感新奇和惊喜。也许更精妙之处还在于,敖包故事讲出了灯塔故事没有触及的侧面:借助神灵的力量让每位受益者都自愿地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
为了把故事说得尽量完整些,这里我再做点儿补充。首先,敖包还有一个别名,叫“封堆”。根据《说文解字》,“封”的本意为用手培植。我推测这“封堆”恐怕是对蒙语“堆”字的意译了。通过为数众多的双手来日积月累地“培植”,就是“封”,也就是敖包。其次,歌曲《敖包相会》讲述蒙古青年选择敖包作为谈情说爱的场所,道出了敖包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广袤的草原、稀少的人烟和流动的羊群,为年轻人会面设置了一道天然障碍。敖包在此则扮演了关键的“坐标”角色。最后,如果再深入挖掘,我觉得敖包故事还暗含了如下信念:没有信仰,制度便形同虚设。
“敖包”经济学
一位典型的专制女皇
美国访学散记
中国人是不是自利的经济人?
魅力缘何经久不衰?
断肠合在白苹洲
自由小议(其一)
《走向世界》序
从“不”到“是”:阅读《过年回家》
谈《玉台新咏》英译本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