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也是文化导向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丛阳
期数
1995年04期
面对《向死而生》、《人与自然》及《我与他》三本书,不免有一番“使上帝发笑”的沉思。三联书店致力于精粹文化所作出的“悲壮努力”,那份偏执使我厚爱不尽。这也应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偏执而独立于正被大众文化淹溺着的读书界。留一小块净土,让我们还能到这里来一洗大众文化遮天的尘嚣,做几节有益身心的精神平衡操。
我们似乎常常把美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加以渲染。如果一味片面地“美化”下去,我真担心人们会像民国初年的梁钜川先生一样,错拿“清朝当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而为之“殉情”。(陶孟和语)
在文化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应该有强劲的精粹文化的运作。只有更深把精粹文化推向前沿,才真正弘扬了人文精神。《德国文化丛书》似乎正证明着它的潜在意愿,这也是一种文化导向的努力。虽然呼声微弱而得不到巨大的回音,但应是那些真正知识分子的一种基本品质而保持。记得当初法兰克福派初到美国,阿道诺回忆道:纽约人不听音乐会,却酷爱好莱坞大众电影和百老汇歌舞闹剧,痛感美国工业文明丰裕外表下的“野蛮俗鄙”,十分担心自己所受的古典教养和日耳曼思辨习惯的“断根绝迹”。(见一九八九年第二期《法兰克福学派旅美文化批评》一文)这份“怕”并没有使他们沉湎于强大的美国文化的浸染,却反而给美国带来了真正有深度广度的现代美国文明研究,一本《启蒙辩证法》便是对大众文化批评的佐证。
上帝尽管发笑,人们照样沉思。德语国家的良知们在这三厚册书里仍默默地说着他们的心声。我但愿一套《德国文化丛书》只是呼声的一种,我们的文化研究者们的回音能在学界响起,不要再一边追寻人文精神,而另一边却轻易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我们已痛失了至今仍追忆不止的文明时代,再不要放弃重建人文精神的良好时机。
(《向死而生》,贝克勒等编,张念东等译,三联书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版,12.80元《人与自然》,瓦尔特编,周美琪译,三联书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版,12.80元《我与他》,瓦尔特编,陆世澄等译,三联书店一九九四年二月版,14.80元)
也是文化导向
詹明信再解读
宇宙的图腾
走向历史现场
从莽汉到撒娇
道德主义的代价
《王尔德新传》
社会结构与历史规律
中庸之道的现代回声
《道教概说》注释一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