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从莽汉到撒娇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李少君
期数
2005年06期
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其实就可以概括为“从莽汉到撒娇”。
八十年代,我们虽然是大大咧咧,懵懂无知,按“莽汉主义”的定义,“‘抛弃了风雅,正逐渐变成一头野家伙,’‘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我们虽然粗野鲁莽,但总体都不失为一条充满豪情的莽汉,莽汉诗人万夏在一篇序言中如此说:“少年时代,我看见周围的许多人和事皆失公正,遂立志改变。”确实,我们那一代人都有点理想主义,有点浪漫主义,也有点英雄主义。虽然我们一无所有,物质上相对贫乏,却又好像拥有一切,精神上万分充足。是八十年代人性觉醒与思想解放的文化狂飙运动的产物。
但到了九十年代,经历了理想的破灭与激情的骤然降温,经历了商业化的彻底洗礼与改头换面。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我们年纪不过增加十岁,体重却增加了几十公斤,个个都有点肚皮了,举手投足间有了点成功人士踌躇满志的架势,甚至忽然中产,有房有车甚至有女秘书了,在一般人眼里,也是社会中坚了。
可是夜深人静之际,半夜梦中醒来,却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还有很多设想尚未实现,还有很多壮志未酬,于是,又有些不满足,有些暗地里的不安分,但又能如何呢?面对这日益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人的力量都无法阻挡。痛苦失望之余,沮丧悲哀之际,我们最多去酒吧狂欢一下,趁着酒意,发发牢骚,玩玩深沉,或者泡泡妞调调情,再厉害一点就冲着高楼林立的都市怒吼几句,看着什么不顺眼的东西臭骂一通,踹他几脚,但充其量不过是撒撒娇。第二天醒来该干嘛还干嘛,该牛头马脸去写字楼的还去写字楼,该赶国内国际航班的还赶国内国际航班,该赴宴会的还赴宴会,照样西装革履,人模狗样。
撒娇,毕竟只能偶尔为之,玩多了就不可爱了,玩过了就会走向悲愤与绝望,就是和社会过不去了,就是与大众为敌了。但不玩,又不像我们这一代人了。毕竟,我们是从八十年代过来的。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一点叛逆种子。莽汉老矣,旧日襟怀还在,往昔豪气尚存。但是,面对铁打的现实流水的人生,面对体制与秩序依旧,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人到中年的莽汉虽然尚能饭,却只能撒撒娇了,昔日的彻底的叛逆精神革命性早已荡然无存,不见踪影。只有当年如云的豪情壮志,如今化作丝丝缕缕,似烟似雾在空中萦绕。
那么,什么是“撒娇”呢?按“撒娇派”的定义,就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常常看不惯。看不惯就愤怒,愤怒得死去活来就碰壁。头破血流,想想别的办法。光愤怒不行,想超脱又舍不得世界,我们就撒娇”。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最深刻真实的写照。我们当年的豪情早已烟消云散,按一位昔日诗人的说法,“烟酒泡尽英雄气”。于是,“莽汉”老了,就成了“撒娇派”。
所以我可以预言,撒娇派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将会大行其道,因为可以说,我们如今个个都是撒娇派,每个人骨子里都想撒撒娇,不是想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而是不撒娇就觉得人生未免太郁闷,都市未免太压抑,生活未免太紧张,会将人憋坏甚至憋死。而且早已让我们焦虑得神经即将错乱。所以,撒娇其实是透透气、松弛一下精神的法子。
这一点其实举世皆然。欧美流行所谓“波布族”,是什么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的混合体,流浪汉与中产阶级的综合物。在我看来,那其实就是欧美的“撒娇派”。他们的前身其实是六十年代文化运动中的街头嬉皮士,当年的“洋莽汉”,产下了如今这既“布”又“波”的混血儿。所以,撒娇并不就是毫无意义的。撒娇其实本身就有一种对现实的不满、怀疑与反抗,只是已经寻找不到革命的源泉和必然的方向与目标了。所以,撒娇是以相对温和的、无伤大雅的方式抗议,撒娇是“一种温柔而坚决的反抗,一种亲密而残忍的纠缠,一种执著而绝望的企图,一种无奈而深情的依恋”(撒娇派宣言),这,就是撒娇的意义。
所以,这种撒娇其实是变相的抗议,这种抗议是有其意义的,不仅是对于生活与时代重压的挣扎与抗议,它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既定的所谓理所当然与势所必然说“不”,这样的抗议,其实是可以促进某种变革的。否则就不会有今日相对的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进步,就如环保、女权、和平运动这样的撒娇,其实有其伟大的意义。世界经济论坛会场外汹涌的抗议人流,其实是“洋撒娇”的集体亮相。
所以,请允许我向撒娇派致敬。
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界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就是第三代人诗歌运动。在我看来,莽汉其实是最能代表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精神的。而不是被势利的评论界捧得上了天的什么“非非”与“他们”。
“莽汉”当年宣称:“诗人们惟一关心的是以诗人自身——‘我’为契子,对世界进行最全面地、最直接地介入。”“莽汉”也真正彻底地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宣言。李亚伟等人抛弃稳定安逸的生活,直接将自己投入世界,到处流浪,走遍城市乡村,看遍各地风景,喝酒打架,追逐女性……几乎几年,李亚伟和“莽汉”们都在路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乡村到另一个乡村,到处和诗人们串联,留下大量传奇故事和乃至被警察拘留的斑斑劣迹,如果要谈什么“身体性”,这恐怕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最早的“身体性”,而且比起后来那些沉湎于偷情、自慰甚至嫖娼的“身体性”,这倒算是真正的“身体性”——将身体投入社会与无边的世界。同时,他们也把一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到了各地。可以说,他们流浪并且写诗,基本是以手抄和复印的方式传播诗歌,以一种真正的地下方式,以至于有人说那才是真正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诗歌。并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很多人了解第三代人诗歌运动其实是从听闻“莽汉”等到处流浪、朗诵,甚至打架斗殴之类行动的传言中获得的。是从莽汉那些充满雄性荷尔蒙的莽汉诗歌中获得的。可以说,“莽汉”树立和传播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第三代诗人中很多都自称“反文化”,但多半停留于口头,只有“莽汉”是最彻底的,付诸实践的。也因此,“莽汉”的号召力一度超过其他诗歌派别,评论家向卫国就亲眼目睹过李亚伟的《中文系》在校园里朗诵时引起的近乎疯狂的反应。
但是,由于莽汉诗人大多主要将精力集中在诗歌领域,专注于诗歌和诗人本身的修炼,不如“非非”、“他们”之类善于社会经营,以各种手段掌握和操作话语霸权,从而达到篡改历史的目的,甚至干脆按捺不住自我编撰,比如最近周伦佑在《非非》上自封大师并排名第一就已成为诗坛笑话。而“莽汉”的创始人李亚伟却一向低调,孤军奋战,至今连一本个人诗集也没出版过,更遑论获奖。在“非非”与“他们”操持的各类评奖、出版、年选、研讨会中,也有意排斥“莽汉”,或降低其重要性,将之边缘化,有意遮蔽;而肤浅功利只认势力而非实力的评论界也有意无意忽略低估莽汉,在关于当代汉语诗歌的各种叙述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经常被描述成主要围绕所谓的两大派别“非非”和“他们”进行。其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事后来看,真正展开和贯彻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精神和实践的应该是“莽汉”,真正留下了记录和表现第三代人生活与反抗精神的优异诗作也主要是“莽汉”。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就像金斯堡之于“垮掉的一代”一样,真正能体现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的流浪、冒险、叛逆精神与实践的,无疑是“莽汉”诗派,尤其是李亚伟本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李亚伟都可以称为源头性的诗人,直接启迪了“后口语”的伊沙和“下半身”的沈浩波等人。比起“莽汉”真正贯彻的边流浪边写诗的实践,动辄自称创造历史的“非非”不过是一个理论怪圈,而“他们”,大多是矫情的知识分子小资情调——可以说只是因为于坚才使得“他们”让人刮目相看。
撒娇派也开始于第三代人诗歌运动,但当年它有点先知先觉,是个早产儿,是一些天才们的产物,虽然诗歌本身之精粹与诗艺之高超不在其他任何流派之下。但在革命与激情的年代里,它显得多少有点不合时宜,有点矫情。
在我看来,撒娇派的时代现在才真正到来!在中产阶级开始弥漫横行的时代,在体制与秩序日益坚固的时代,撒娇派将大有作为,横扫天下。因为人心永远不会轻易屈服,因为人性永远不会轻易就范。而且令人不解的是,撒娇派代表诗人默默的诗也果然越写越好,在历经各种磨难之后,默默好像真的从当下时代取得了真经似的,他突然获得顿悟,几近炉火纯青起来,嬉笑怒骂皆成诗歌,是我所看到的这个时代里最好的诗歌之一。而默默本人,无疑也将以其独特的诗风成为当代汉语诗歌中的一个源头性的诗人。
莫非撒娇派真的将冠绝天下于今日乎?
让我们相信青山依旧,正义与诗歌永存。
从莽汉到撒娇
万圣学人书架
百年中国,一波四折
不可投票的和不可交易的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梦为蝴蝶亦还乡
新译《追思录》
侠与武士遗风
《石头记疏证》小引
不值一提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