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用英文写作的中国女作家
栏目纽约通讯
作者董鼎山
期数1980年08期
  在美国,能够用英文直接写作的中国作家不多,前十来年简直有后继无人之叹。但是近几年来却出了几位女作家,值得向国内读者介绍。
  一位是加州侨生的女作家玛辛·洪·金斯顿(Maxine HongKingston),她是在加州长大的,如今在夏威夷教英文。她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女将》(The WomanWarrior),曾获1976年全国书评奖,名列畅销书目。这是一本交织着老人们关于唐山的传说和侨生一代在“金山”的现实作品,既写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又写两者的冲突。作者用的是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娓娓动听。
  最近她又有一部新作出版:《中国男人》(China Men),出版者是克脑夫书局(Knoff)。这是华侨受苦受难的故事。作者的父亲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老人。作者写来,使人觉得这又是小说、又是回忆、又是史诗、又是哀歌、又是梦境、又是现实。《时报》的书评家里昂纳德曾给予好评。从英文文体上说,这本书译成中文如要保持原文韵味,恐不是易事。
  另一位女作家是最近纽约万神殿书店(Pantheon) 出版的《龙村》(Dragon’s Village) 的作者陈元珍(Chen Yuanchen)。她是前中国外文出版局顾问陈依范的夫人,1972年随丈夫到美国定居。《龙村》也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美国书评界的注意。《纽约时报》的名记者哈利逊·索利斯伯雷(Harrison Salisbury)对它尤其推崇,喻为“中国的《静静的顿河》”。
  陈元珍的这部初作小说很受到推崇,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我想正如《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一位书评家所说的,由于过去的其他作品大多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充满了说教,好人坏人泾渭分明,作品就没有真实感,而《龙村》却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手法,记述了作者处在革命漩涡中的个人经历和观感,因此使人读起来感到有吸引力。主人公是一位叫关玲玲的女青年,一九四九年志愿离开上海的舒服的中产阶级生活,到甘肃的一个穷苦农村中去搞土改。她在农村中看到农民生活的贫困,深感土改的必要,但是看到土改时农民动员起来以后对地主阶级发泄的深仇大恨,却又感到害怕,这种内心的斗争,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愈益尖锐。因此这不同于国内一般的反映土改的小说,这是一种旁观者的内心的旁白,但是对于西方的读者来说,这种内心的旁白比较接近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陈元珍今年四十七岁,出身于上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父亲是个工程师出身的银行家,曾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她的母亲也是在教会学校毕业的。她幼时因为身体不好,经常休学在家,因此读了大量的翻译小说,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夫、狄更斯和左拉等。十二岁时就决心要当作家,因为她在家庭圈子里没有看到一个女人是幸福的。她的母亲曾用九块银洋买了一个丫头,不是为了别的,是因为不把她买下来的话,她就要给生身父亲卖到妓院里去了。抗日战争年代她在重庆长大,可是却记不得曾经听人说起过八路军,由此可见她当时完全脱离政治。上海解放时有些同学劝她离开中国到香港去,但是她觉得既然要当一个作家,就得生根在祖国,因此就到北京去,先做电影方面的翻译工作,由此能继续读到一些西方的书。同陈依范结婚后,读到的书更多,这对于她后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大概不是没有关系的。
  有意思的是陈元珍在这部小说里还写到她所认识的一些中国作家,用的都是原名,比如诗人艾青。艾青曾经读过她的一些短篇小说原稿,认为她有写作能力,鼓励她要不怕孤军奋战。但是她也接触到其他一些作家对写作的看法,她觉得无法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因为那样成了搞集体创作了。
  陈元珍于一九七二年随陈依范到美国,陈先是在纽约州任州教育局中国研究顾问,后又迁到加州伯克利定居。他曾写过关于中国的两本书《文化大革命内幕》和《上福村一年》(反映干校情况的一本书)。
  陈氏夫妇在纽约期间我很遗憾没有机会见到,倒是最近却见到了陈元珍的妹妹陈元琪和妹夫谭宁邦,那是《纽约时报》科学编辑沙利文邀我去吃饭时结识的,在席间我才知道了《龙村》的作者是何许人。
  另外一位女作家也有作品用英文出版,只是她本人是用中文写作的,那就是陈若曦。她是台湾出身的美籍华人,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二年间曾回国在南京教书,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她离开中国后用中文写了一些反映文化大革命的短篇小说,由印第安纳大学把它们译成英文出版,书名《尹县长之死》,也曾引起过美国书评界的注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