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到一段历史
作者谷林
期数1994年01期
  《新文学史料》一九九一年第一期刊载《刘半农日记》,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五日下有纪事云:“到大羊尾巴胡同看黄晦闻。晦闻甚颓唐,问以‘何时刻诗集’,答云:‘不刻,即死后亦不刻。’叹其故,则谓‘世界多一部书与少一部书,究有何别’!”记晦闻语极传神。但诗稿既存而不毁,则诗集刻否究属未定之局,自不能将此一时的气愤语看死。


  《知堂回想录》下册《北大感旧录》中亦曾记黄晦闻,有云:“他平常愤世疾俗,觉得现时很像明季;为人写字,常钤一印章,文曰‘如此江山’。又于民国二十三年秋季在北大讲顾亭林诗,感念往昔,常对诸生慨然言之。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四日病卒,所注亭林诗终未完成。所作诗集曰《蒹葭楼诗》,曾见有仿宋铅印本,不知今市上有之否。”
  黄裳《书跋偶存·蒹葭楼诗》称:此书二卷,“一九三四年刊,宣纸大册,看样子是商务印书馆代印的。”未悉与知堂所见“仿宋铅印本”,是一是二?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南社社友事略·黄晦闻》条说:“他的《蒹葭楼诗》出版时,他已作古,未及目睹初样本。”此语似不甚确。按《马叙伦诗词选》一九三六年有绝句一组七首,题曰《一月甘四日,黄晦闻之亡正一年矣,歌以当哭》,第五首后两句云:“去年今日惊星殒,一卷《蒹葭》倍可伤。”句下自注曰:“晦闻《蒹葭楼诗》集付梓,版成寄初印本来校,晦闻已在病中,即以属余曰:‘君先为我阅之。’”则诗集的付刻,自出本人裁定,而且及见版成,只是行世或已在殁后耳。
  黄裳跋文,载《文汇读书周报》第四二○号,文中插印了黄裳的手迹,缩印过小,大费目力。持放大镜仔细辨认,才看出先后手跋竟有五次,为壬辰、乙未、丁酉、戊戌、癸卯,即一九五二、五五、五七、五八、六三各年,跋语共七段,想见黄裳对此书的爱重。壬辰始跋有云:“佳语固自不朽,晦闻诗亦终留天地间也。”我只有一册“广东地方文献丛书”本《黄节诗选》,印行于一九八四年四月,距作者逝世之日殆将五十年,佳语不朽、终留天地之论,于此或已略见征兆。此选《凡例》第一条云:“黄节的诗,在作者生前曾经本人删定刊行,题为《蒹葭楼诗》,共得三百六十五题四百二十三首。此外辗转传抄之作亦复不少。这个选本,以《蒹葭楼诗》为基本依据,兼采入若干来源比较可靠的集外之作,共得一百二十一题一百三十九首。”约当原书的三分之一。黄裳文中引录的《中秋》、《残蝉》、《书愤》和集外逸稿《我诗》,皆在选内。
  《南社丛谈》全书的一半篇幅亦为诗选,选录了南社社员三百又三人的诗作,其中黄晦闻诗入选十六题二十二首,内九题十五首不见于《黄节诗选》书内。其同入选的,文字亦偶有差异,大约郑选所据为《南社丛刻》旧本,后者所从则为诗人晚年自定之本。
  《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引有《两僧日记》一九二七年十月七日一条:“谒黄芦先生于高井胡同宅。黄先生谈次,谓(一)六朝人诗似若一体,然实各有面目,宜深研以得其真,而当从陶渊明入手。(二)宓诗近体音节多未协,古体较妥适。”郑逸梅记晦闻事略有云:“晚年著《诗旨纂辞》一书,赠给门人吴宓,在书面上写‘搜箧仅存此册,欲续成全编恐年力不继矣。后有续余此编者,余所至望也’。”想《两僧日记》他日如得刊行,当能提供更多的晦闻资料。但郑逸梅说晦闻“生平绝不与遗老唱和”,尚可存疑,郑孝胥日记甲寅(一九一四)三月二十日有云:“过黄晦闻,示律诗二十一首,观其所为,盖学梁星海者也。”《黄节诗选》中亦有“南园诗社重开,呈梁节庵先生”一题。节庵梁星海是有名的遗老,清末管理崇陵(光绪墓),辛亥后每逢年节辄以崇陵祭余饽饽分送亲旧,郑孝胥收到必在先人像前珍重祭供。陈声聪《兼于阁诗话》说到节庵师弟诗则谓:“节庵诗,风神近谢皋羽与韩冬郎。(曾)刚父、晦闻为其得意门人,皆不相似。”与孝胥看法不同。又说:晦闻“力追临川、后山二家而更求清夐”,“执教南北大学数十年,从者甚众,影响亦巨,不独门人多效其体,同时粤之人亦喜学之。”并引叶遐庵与冒孝鲁信中评梁氏师弟之语曰:“刚甫中年后,陶冶精纯,意境深远,信为巨手,视节庵之清刚隽秀,殊途同归。晦闻虽似稍逊,第附于梁、曾,似可骖靳。”谓其议论平允。
  如果暂置诗学而追查一下“遗老”,翻检钱理群《周作人传》可见到一段记载,说一九二八年九月“周作人在报纸上又看到一条消息:广东自遗老黄节任教育厅长后,公开‘禁止男女共学及女生剪发,厉行复古’。”径直冠以“遗老”之称,或是当时记者偶然如此措辞,书中注引语出处云:“周作人:《封建思想》,载《语丝》四卷三十九期。”此文周氏文集中未收,亦与他写《回想录》时的观感大异其趣了。
  黄裳说:晦闻诗“走的是宋诗的路子,深厚沉郁,与一般同光体的诗人不同。我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浓郁的家国之感,并世诗人,无人能及。真不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近代诗选》根据什么说他的诗没有社会内容,诗集开卷第一首诗题就是‘宴集桃李花下,兴言边患,夜分不寐’(一八九五),大概选者只看到诗人在花下饮酒,就匆忙断定其‘不足观矣’”。《近代诗选》是三十年前的出版物,黄裳文中先录癸卯(一九六三)中秋的跋语,称“新刊《近代诗选》选君诗三首”,接着摘引此选对黄诗的评论,慨然曰:“一时声价月旦如此”!盖“双百”大旗虽已猎猎迎风,到底“非言之艰,而行之惟艰”,这里不仅需要开阔的襟怀,求实的精神,也还要培育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的识力,自非“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不为功。《黄节诗选》系刘斯奋选注,附载刘峻《诗人黄节的思想和风格》一文,持论即与《近代诗选》的“一言以蔽”判然有别。刘峻为晦闻故人之子,藏存晦闻旧信,文内引其信中语有云:“数年在都,深愤时局,无意与名流往还”,那么我上引郑孝胥日记的话,应补上一句“来而不报”了。所谓名流,皆属遗老,中有“弢庵”其人,括注为“郑孝胥”则误,弢庵者陈宝琛也。《黄节诗选》内的题解、注释有云:《蒹葭楼诗》于一九三三年底截稿,次年刊行。截稿后之一年间续作,汪宗衍辑为《蒹葭楼诗续稿》,收诗十三首。黄裳文中说:“香港何耀光曾收集逸诗十三首,刊成《蒹葭楼诗续稿》。”书名、篇数相同,而辑者却非一人,事颇可怪。《黄芦诗选》既谓汪辑所收皆一九三四年之作,又于《我诗》一篇的题解中说此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冬,非出于《续稿》,而复引《续稿》中汪宗衍之语曰:此诗手稿涂改至三四,殆未写定云云,殊令人不解究竟。
  钱歌川有《题南社诗人黄晦闻遗墨》一律,编在文集第二卷,结联云:“从兹不作伤时语,喜见诗翁笑捋须”,亦犹黄裳壬辰(一九五二)重购此书时跋语所谓“新国肇兴,气象迥异”之意。张中行《负暄琐话》曾写在北大亲聆黄晦闻讲授顾亭林诗情形,正若东坡所言:斫鲜缕缕,炊香浮浮,不仅足补《知堂回想录》之简,并可当黄裳跋文所说“忧时伤乱”“家国之感”的注疏,读之令人不能淡忘。
  篇幅不大的书跋,既评介了书,也评介了作者,而且从中能读到一个社会,读到一段历史。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