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闲读围棋
作者
王干
期数
1992年01期
在我看来,围棋是一门艺术。它的竞技性,残酷;它的艺术性,可爱。围棋作为艺术并不是独白式的,它是一门真正的“对话”艺术。以罗兰·巴尔特的观点看,是真正的“作者之死”。巴尔特的话完全可以适用于对围棋的描绘:“本文不是一串释放出单一的‘神学性’意义(作者上帝的“信息”)的字词,而是一个多维空间,在其中的种种写作均无原始性,它们相互混合着和冲突着。”一盘棋,一局棋谱的构成是对弈的结果,并不是那一个人意志的单纯表现,“它们相互混合着和冲突着”。围棋如果丧失了这种“对话”的精髓,就与麻将、扑克牌一类的游戏等质了。南京莫愁湖有一座胜棋楼,并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传说,说明太祖朱元璋好弈,与名将徐达在莫愁湖摆下赌局,谁赢了就获得莫愁湖。结果,徐达不但赢了棋,还成功在棋抨上利用黑白行棋之子构成“万岁”二字。我始终弄不清这则传说是赞扬徐达的智慧还是嘲讽他的媚态,但现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徐达在与朱元璋对弈时他始终处于帝王的位置,这盘构成“万岁”字样的棋局是徐达奴役朱元璋的结果。如果朱元璋不亦步亦趋地“遵照”徐达的旨意行事而稍有一些“主体意识”,“万岁”的计划必然会破产。因此,这局棋只能是“释放出单一的‘神学性’意义”,而不是一次艺术的对话。不过,当徐达在对弈过程中任意地调遣朱元璋,其心情之舒畅、气魄之宏大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动机委琐不那么光彩不那么堂堂正正。
围棋作为一门艺术,还在于它是可以阅读的。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阅读的,有的艺术你只能表示惊叹与赞赏,有的艺术你只能避而远之,阅读就意味着可以参与,可以调节,可以评估。或许应该这样说,下围棋是一种竞技,而读围棋则是一种艺术,高明的弈者必定要有顽固的主体意识,他要让棋枰成为他意志的疆土,而读者则不可以把个体的意志强加于棋局与棋谱,读的过程是领会他人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大师们总是教导他们的弟子“打谱”“打谱”,似乎“打谱”要比对弈实战还要重要。因为弈是“写”,而“打谱”则是真正的阅读。“打谱”的过程,读者可以静心聆听先辈和大师的心跳与呼吸,也可以读到整个乐章中不和谐的音符,更重要的是打谱人此时已经完全跳出了功利(输赢)的尘世之境,进入真正的艺术氛围,他是在欣赏,而不是在冀望得到。高手之所以要坚持“打谱”,并不是纯粹出于技术性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获取那样一种精神,那样一种置功利于局外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常心”。
让我对围棋刮目相看的是武宫正树的《“宇宙流”自述》。所有不懂围棋的人读了武宫的自述都会对围棋产生一种美感和好感。武宫的战绩固然令人欣慰,但更主要的是武宫以他出色的超凡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激情完成了浪漫主义大诗人的形象。武宫那种挟风裹电的征服宇宙精神,不仅使人想起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还会想起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视围棋为艺术而终于进入诗境的武宫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三十六岁了”,“还完全像一个孩子”。这种童心般的澄明之境,亦是艺术的至境。“在对局中处于‘空’的心境是最理想的”,“在心情上处于‘空’的境界时,就能把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出来”;武宫所言的“空”,亦即海德格尔的“零”状态,与老聃的“无”又何其相似!在围棋中读出了艺术,读出了诗,还读出了哲学,我真有些担心自己的“前理解”的误读效应在骚扰我的感受,后来我又把武宫的这本小册子推荐给一位对围棋一窍不通对文艺也是外行的朋友,这位朋友读后亦有同感。不过他倒另有补充,他认为在日本这样商业化的社会里,武宫能执著地追求艺境实在难得。作为一个文人,做唯美主义的事情似乎与本性相符,其作无人欣赏,可以藏之名山。而一个职业棋手,每局赛的胜负与经济利益攸切相关,做一个唯美主义者,除了高超的棋艺,还必须有一颗透明的心。所以,在中日围棋擂台赛日方输了以后,武宫讲出“所谓‘国家’这个界限对于围棋是没有关系的,围棋的美好始终表现在棋盘上”这样的话,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与《“宇宙流”自述》的潇洒、浪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围棋四百年激战风云录》。这是一本比较独特的书,它不是一般的围棋史,也不是纯粹的棋谱,它有点像大学文科里的《文选》,是一种“作品选”,它遴选了日本围棋百年来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赛事)、经典作品(棋谱),也就是说《风云录》所述皆是“争棋”,而“争棋”在棋界看来是“最激烈、最严酷的比赛形式”。“争棋”是以一种反唯美的形式出现的,但我们也很难指责双方忽略美感而重胜负,因为胜负有时不仅意味着个人的地位、名誉,有时还涉及一个棋社、棋院、一个流派的荣辱兴衰,所以书中用了“最悲壮”“壮烈的大决战”一类的字样,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围棋本来就是战争形式的简化,古人视棋谱为兵书决非只是游戏而带有某种实战胜。“因彻吐血之局”,虽是十二世本因坊同十一世井上幻庵因硕两人为争夺名人棋“阴谋战”的延续,但年轻的因彻为师出征吐血“战场”终至身亡的精神,已超出一个棋士的风范,是一个真正的斗士。《风云录》如实记载了棋士们追逐名利而展开的种种伎俩。对这种追逐,或许今天的人们会不以为然,但因追逐本身而形成的“争棋”却使围棋的比赛更富刺激性和可读性。如果说读武宫的自述,有一种舒畅、通达的感受,那么《风云录》让人压抑、让人窒息,它太现实主义、太像生活本身了。不过,这本书的形式非常有趣味,它署名石田芳夫著,其实并非“著”,而是评点,在石田芳夫之外另有一个“叙述者”叙述“争棋”的背景、前因、后果以及围棋发展的脉络,而石田芳夫九段只是以一个当代高手的身份对对局本身作评论式的解说,在文中一律以“引号”的形式出现,是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对话”,他寻求对古代前辈的理解,也冀望前人能理解他的棋道。在石田芳夫的原话之外,叙述者常常有一些精采的叙述语,或阐释、铺衍石田芳夫的讲说,或评价其神情和心态,比如“黑27以下充满力感的走法使石田本因坊目瞪口呆”,显然是写一个话语系统。这样多重话语系统的相互对话,使今人与古人,著者与读者,有言的与无言的(那些“争棋”的棋士已融为历史,他们只能用棋谱与现实对话),形成了一个真正具有“可写性”的开放的现代的“文本”。结构主义宗师罗兰·巴尔特如果读到这本《风云录》,一定会拍案叫绝,因为他在《恋人絮语》所作的尝试以及未能完成的设想,可以说在此书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我因此也明白了为什么结构主义的先驱们会从国际象棋中受到启发而形成“走马学派”。
读完了国外的书,我便四处寻觅中国人著的围棋书,居然没有。早些年读过陈祖德先生的《超越自我》,被书中那种高尚的体育精神所感动,是当作人生启示录来阅读的,并没有当作棋书来读。好容易在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围棋史话》,翻翻版权页,发现印数仅有三千四百册,这本记录我国围棋发展历史的书居然还不如赵治勋的小册子《我的围棋观》好销(赵书印了两万册),实在让人想不通。不过,阅读此书并不像上述译著给人以快感或痛感,可能是为了报刊零星刊载的缘故,也可能是写于六十年代的缘故,资料翔实但堆砌有余,似乎缺少某种气韵一以贯之。但综观全书,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代文人很多都与围棋有不解之缘,书中列举的吟咏围棋的诗篇好多是出于名家之手。不过,今天的围棋高手无一是文人出身,同时文人当中棋手也是凤毛麟角。这自然不是退化,而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社会分工的越来越专项,棋手们自然无需首先是一个文人;而今日的文人要想“忘忧”(围棋的另一别名),则也不必非围棋不可。再者,弈棋有时是对人生价值失落的一种补偿,一个人在现实中不能充分实现自我,可以在一场对弈中得到满足(哪怕是瞬间的),可以在对弈中自由地展开他的个性他的抱负他的牢骚他的缺点,可以说是只在价值意义上完成了自我的塑造。而今天的人们,已不像古人那样除了用琴棋书画来弥补精神的失落之外没有别的选择,现代社会毕竟为人们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也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各种途径。
不过,我别无选择,我还是喜读围棋。我甚至妄想写一本《围棋的故事》,像房龙的《宽容》和《人类的故事》。现在不行,等我老了,读的更多了,也许还行。
一九九一年十月于广寒居
(《“宇宙流”自述》,(日)武宫正树(九段)著,张亚农译,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2.80元;《我的围棋观》,(日)赵志勋(九段)著,薛至诚译,马忠志校,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0.85元 ;《围棋史话》,李松福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6.30元;《日本范棋四百年激战风云录》,(日)石田芳夫(九段)著,陈明川译,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2.60元)
闲读围棋
叛逆的《挽歌》
艺术和人品
本土之前的乡土
欧洲女权运动之星的陨落
环境经济学
麦克斯韦尔的《日日夜夜》
西方经济理论的坐标
广陵散
优越论与国家犯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