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作者
葛兆光
期数
1990年12期
读一部好书总是惬意的,高友工、梅祖麟的《唐诗的魅力》中译本尤其以他们那些富于启迪性的方法和意见令人感到兴味十足。
这部由《杜甫的<秋兴>》、《唐诗的句法、用字与意象》和《唐诗的语意、隐喻和典故》三篇长论组成的著作反复提到雅克布森、燕卜荪和瑞恰兹等人的名字,已经表明它基本上是用“形式主义一新批评”的方法即语言学方法来谈论唐诗的。这种以“细读”(Close reading)为手段对诗歌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诠释的方法不仅注意对词句语意的发掘,而且注意语法即语词搭配的样式、语音即音型的变化对诗歌意义的影响,过去人们粗率浏览而轻轻忽略的精微细密之处被它一一剔抉出来,过去人们漫不经心而置之一旁的语言形式意味被它一一爬梳清楚,于是便使唐诗研究面目一新,让人确确实实地领悟到唐诗语言魅力所在。比如本书对唐诗中“构成意象、摹拟动作、推演衔接”三种句法的分析,不仅基本上勾勒了唐诗语法结构的类型,而且深入到诗歌思维心理的深层,揭示了诗思的规律与特征;对汉、英诗中基本意象的解析,不仅指明了汉、英诗中的意象作为简单意象与复杂意象、泛指与特指,分别有指向性质与指向事物的差异,而且深入到了由语言所表现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隐喻与典故的描述,不仅巧妙地以“天真烂漫与饱经沧桑”划清了二者的畛域,指出了“动词中心性”与“诗歌语词分类范畴”之于语意的作用,而且还运用“对等原则”指出了使用隐喻与典故的诗人一方面“渴望回到万物合一的理想世界”,一方面又不得不注目于现实“为世故放弃纯真”,因而“用分裂的自我的声音来说话”(185页)。
不仅如此,作者还试图超越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语
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
“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辫子王朝闲话的闲话
民谣的误读
知识产权与法律移植
尼采的形象是怎样被歪曲的
《斐多》中的“相”
《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重印
历史召唤我们前进!
获得魔力以后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