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最新小说一瞥
作者朱伟
期数1989年12期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当然,故事这个定义,可以有五花八门的理解。但我想,小说的叙事方式总是故事的构建方式。小说的诱惑力,首先是故事内在的秩序组织,虚拟得是否逼真,是否有高超的想象组织能力。然后才是筛子过滤后它可能有的隐喻氛围。凡是聪明的小说家,其实都会有自己的故事组织方式。马原喜欢在设置一段平静的过门后再展开故事。他似乎是先长跑一圈,冲一个凉水澡,然后擦着乱蓬蓬的湿发坐下来,静静地做几个深呼吸,慢慢地吐气,展开稿纸。他喜欢极平静地入笔,一开始就造成一种挑逗人的虚拟环境。等这种环境与你切身的环境融为一体后,再开始他的七巧板设计。故事展开采用线条递增的方式,逐步由单纯交叉成复杂。在叙述上又追求轻松的叙述,省略了那些沉重的寓言式的经验,把它们化成故事形态中的水。在轻松的叙述中又有意挑逗你进入故事参加七巧板的拼接,拼接过程就是领略故事的妙趣过程。领略到妙趣后你眼前豁然开朗,才会发现记忆的筛网上留有有价值的生命经验。《猜想长安》从一开始辛格的那句描述,就挑逗你参加猜想。故事一开始极其明了单纯:我被邀到长安改剧本,出现两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我被安排住进李小田温馨的闺房。两位令人愉快的姑娘同时作陪,我想入非非后却发现这两位女性间有一层微妙的关系。这条现实的线索基本构成诱惑后,马原很快就插入剧本情节,使剧本情节与现实故事形成复线穿插。复线的交叉穿插,使现实故事与剧本情节悬念重叠,形成现实与剧本历史的双重谜面。通过这种交叉重叠的扑朔迷离效果来制造高潮。最后,从这扑朔迷离中挣脱出来,则又是单纯的单线,通向一个颇含蓄的结尾。这是一个极具匠心的构思,可贵在剧本情节与现实故事之间的巧妙穿插。现实故事中李小田与刘萌萌,我与李小田与刘萌萌,这三者关系组成近景。剧本情节中所提供的历史是远景。远景为了突出近景的效果,反过来,近景效果又使远景变得意味深远。它们呈不规则状态交叉,通过时空的调节,两者又糅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一个有层次的故事框架。通过我来引出一个以何小田这个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引人入胜的关于人的故事,通过李小田与刘萌萌的对比与微妙关系,来引入剧本历史中的昂楚玛与贝吉云丹。这中间用劫数来起一种效应,用车祸来突出效果。
  这是第一层。在这第一层的背景上,是剧本历史中意希沃的故事。意希沃复兴佛教,是新王朝的创立者。他征战多年就是为积聚黄金迎战阿底峡高僧,最终被噶洛国王俘获,噶洛国王要求用与意希沃身体等重的黄金赎命。拉德用意希沃征战积聚的黄金赎意希沃,意希沃却因在狱中的着意款待,体重骤增,使赎金抵不上其体重,恰好缺少一颗头的重量。使拉德空耗尽全部黄金,只赎回一具无头尸体。有意思的是在意希沃后面还有历史故事中的朗达玛与贝杰多吉这一对仇敌。这一对仇敌在各自创造历史后同时退到历史的背后,躲避了劫数,成为历史的观察员。一百年以后,时间把这一对人物各自推向了他们的反面,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互换了一下位置,于是他们都看到了历史本身。
  这种构思令人想起魔术师的盒子:大盒子套着中盒子,中盒子套着小盒子。大盒子中不一定包容中盒子的内容。中盒中也不一定包容小盒子的内容。我和何小田与刘萌萌,何小田与刘萌萌,昂楚玛与贝吉云丹,意希沃,朗达玛与贝杰多吉,以及米沃且,各自的关系有各自的意义,穿插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魔盒般的故事。其中,有很丰富的内涵,但马原设置构架却并不为某种意图的呈现。他只是提供这些线索本身,又让线索饶有兴味地纠缠在一起,兴趣在这种由内在秩序组织的纠缠效果。自然,这些线索中都流动着他所省略了的生命经验。
  马原不愿意让他的故事成为简单明了的意图演绎。他在一篇小文中曾谈到下棋:下棋虽是个动脑筋过程,却绝不连贯,甚至完全没有逻辑可循——比如拱卒。开局就拱七步卒,下一步你还拱这个七步卒吗?也许直到终局,这个卒不会再动一下,这是常有的事。第一步拱卒,第二步扬相,第三步跳边马,整个棋局是个协调过程,全无定式,任何绝对意义的直线都是不存在的。看来一招一式随意得很,其实江山尽在指点。马原的故事规则其实是在这种随意协调之中调试而成的活的规则。所以,那些在他的作品中搜求直线意图的评论家,忙碌半天往往只附着于它的表皮上。
  洪峰的叙事方式其实与马原并不相同。洪峰与马原一样粗大的一个汉子,却往往难以干净俐落地挣脱种种感情枝蔓的纠缠。同样对待女人,我相信洪峰是很难做到象黑瞎子掰苞米那样爱一个扔一个的。洪峰外貌粗犷其实内心极细腻,这种内心使他一直陷于感情的泥沼之中。马原有足够的力量制约与控制他的叙述对象,所以能在作品中创造出一种我与作品的距离。洪峰却不行。洪峰的故事中充满了他直接的体温,洪峰的故事难以跳出他自身的生命氛围。洪峰就坐在那里,面对你开始他的叙述,有时他要借助一些形式感藏匿自己,藏匿的结果只会令人不舒服。
  《走出与返回》,从标题其实就很实在地总结了洪峰自己。
  这还是一个男人和许多个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一条纵线贯穿,串起珠蓝、萌、M、玲玲,这一连串女人。洪峰喜欢女人。他意识到其实这老大的世界上只存在着两个人:男人与女人。当他知道自己是个男人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人。于是他对女人就有了十分的敏感,于是一个个女人的神态都通过他的感觉呈现出来。洪峰不喜欢那种靠语言就能得到满足的女人。他笔下的女人,身上都带着那种活力与那种魅力,这些女人似乎都活动在一种柔和的灯光下。在柔和的灯光下,她们的肌肤上漾着鲜润的光泽。
  《走出与返回》中有不少极动人的画面。先是我坐在15W台灯光圈亮的书桌旁,默默等待一个女孩子踩着坚硬的雪来临。然后是我和珠蓝坐在潮漉漉的草地上,几片树叶在风尘之中飘动。然后太阳苍白地伏在山岭上,坚冰下河水悄悄流淌,泥和萌静静镶嵌在灰白的雪野之中。然后我宁静地躺着一条胳膊枕着脸红红的刚满十八岁的玲玲,窗帘在一点点变白。与这些画面配合的,是不少感觉极好的细部。比如珠蓝卧室里的灯,房间里笼罩着暗红的颜色,象不胜酒力的女孩那样朦朦胧胧。比如泥的房间只能放一张床,萌只能坐在床上和泥的距离不超过一米。萌微微启开牙齿,嘴唇 很厚很软。再比如M的涮羊肉。
   这是一个感觉组成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转一圈,你探出圈外,呼吸到周围潮润的空气,兴许会感觉圈里污浊:一个男人,一连串的女人。这个男人绝不放过任何捕猎的机会,没有社会性的爱的程序,一切目的都非常简单明了,似乎是一片欲望的浊流。产生这种心理后你有一种心理的抵触,但这个天地又诱惑你再走进去。再走进去,引起你注意的会是刚满十八岁的玲玲的那个小小的皮兜。皮兜里装着化妆盒、牙具、袜子,还有一卷没拆封的卫生纸。从这个女孩子开始,你可能会感觉有一种东西开始在故事表面弥漫开来,这种东西马上冲淡了你原先的那种感觉。
  细品味,《走出与返回》中写得更好的其实还是我的内心世界。对女人那种激情与冲动,那种直率粗率与露骨的占有欲,又有那种细腻的情感与细腻的善良。这个男人,他离不了女人,他渴望着从一个个新的女人身上汲取清泉,又同时在一个个女人身上积聚起越来越厚的负疚感。这种内心深处本能与自觉,善与恶,忏悔与反汗悔的纠合组成着这个人物的主旋律,它串连着一个个女人,它照亮着一个个女人。小说结尾处,我嘎吱嘎吱踩着积雪茫然昂望天空的微笑意味极好,太阳就在背景上,散发着暖昧的光晕。
  读到最后,很奇怪,我不禁没感到污浊,反而感到一种感动。先感动于那种自然而滚烫的情感,后感动于那种想走出去又想返回来,情感渐渐凉去时那种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
  (马原:《猜想长安》,《中外文学》一九八九年第四期;洪峰:《走出与返回》,《上海文学》一九八九年第九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