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丰厚的奉献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李岩
期数
1988年12期
很偶然地从美术馆西侧的书摊上发现了这本《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便匆忙买下,一气呵成地从头翻到了底。我感到这是一本立意新颖独特的好书。
人们注意到,掀动文化讨论热潮翻涌迭荡的多半是高等学校的数代学者,他们与研究院所的同仁一道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出于对社会发展后劲的教育的推重,人们也把观察的视角指向对外国高等学府的介绍(如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一套丛书和《光明日报》的专栏介绍)和国内各高校校史的编纂上。而本书的编者们则独上高楼,将高等学府的领导管理者们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影响嫁接到一棵思考的椿树上,做一番立体交叉式的考察,这不能不称道其高明与新颖。
本书着重在两个方面添重笔墨,因而形成了它的两个特色:一是着意表现近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传统,对学术文化的矻矻追求与思索;二是凸现了他们对学术的社会功能,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体现“社会的良心”的理想追求。严复力图突破传统,而最后又回归传统的失落,从摇篮到墓地的“怪圈”行进,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一代学人的影响。蔡元培老先生以恢宏阔朗的胸抱,倡导学术自由,开启了北大延续及今的良好学风。现代文化史上颇有争议的胡适则以其身体力行对现代知识群体的反传统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马寅初以追求真理和精神自由的强悍性格迎逆有失偏颇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气候,捍卫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亮节高风,终于在期颐之年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肯定与推重。这里人口膨胀对社会发展的延滞给一个民族带来的悲剧,远胜于一个先知者的不幸与挫折,这双重的代价只有以后来者的及时觉醒做为补偿。他如汤用彤、翦伯赞、季羡林几位先生更以其卓异的学术成就带动着北大学术发展。与他们的学术她位和成就相伯仲的陈独秀、梁漱溟、朱光潜,虽然没有较高的行政权力,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远胜于行政上的领导效应,推动影响着北大乃至国内外的学术发展。他们或作为反传统的急先锋、文化研究的带头人,开学术自由讨论风气之先,器局大、识见远,育一代新人,颇具一校之长的大家风范;或为真理而战,强调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不为强梁所迫,坚信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为后世师表。细读这些文字,怎能不牵动人的心弦,引发人的思索呢?
本书由著名学者王瑶先生首倡,汤一介、乐黛云伉俪及徐兰婷具体促成其事。王、乐二先生的序写得极有情致,这是北大校友对北大九十周年大庆的集体献礼,这也是对已故和健在的学界泰斗著名学者的最恰当的感激之情,我想也可以作为对新近故去的一生耿介的一代学人梁漱溟老先生的一个纪念。除此之外,高扬北大精神,对现代学府的管理者和一代学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算是过分的期待吧。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书院编,三联书店一九八八年四月版,2.10元)
丰厚的奉献
德雷本教授
略论郁达夫的散文
从ISM到DIM
无形之相
《简明科学技术史话》
投石的诉说
与其他错么还不如你错
寻根话语的批判
从美国畅销书到中国译本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