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与其他错么还不如你错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苏迅
期数
2002年05期
中国明代出了个东林党;东林书院坐落在无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悬挂于东林书院。现在能看到的这副楹联是“文革”后“三家村”冤案的惟一幸存者廖沫沙题书,上款为“明代东林先贤顾宪成撰联”。
此联的出名要归功于邓拓。六十年代初,作为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的邓拓到无锡参观东林书院时注意到了它,认为“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就写了篇杂文《事事关心》发表在一九六一年十月五日的《北京晚报》,后又收录进《燕山夜话》,此联的名气渐大。“文革”爆发,“三家村”冤案出笼,《事事关心》成为“公开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的重要罪证,此联一时风传全国。东林书院张挂的这副木制楹联也被革命群众摘下游街批判,付诸秦火一炬!“文革”结束后,《事事关心》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副对联则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了。在中国,做学问也好搞创作也好,搭上政治这班车,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成也罢败也罢,常常倒跟作品和学问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这副楹联并非书院讲学时期旧物。它本是惠山顾宪成祠堂中的联语,据专家考证,祠堂张挂此联大致在清代中后期。直到一九四六年,地方重修东林书院,顾氏后裔才将祠堂内的对联复制了挂进东林书院。这副对联原来没有上下款,可以说既无作者署名,又无撰作年月,也无制作题记。自从作为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的邓拓在文章中说了“这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后,恐怕再没有几个人会去认真推究一下,这副对联到底是由谁撰写的了。
无锡有位文史老专家顾文璧先生却不为时风左右,敢向“定论”挑战。他考诸口碑里乘,参诸出土文物,揆诸文史典籍,抽茧剥笋,遂使真相豁然明白:此联是由无锡人陈以忠出对,顾宪成属对。陈以忠,据康熙刊本《顾端文公年谱》附注:“孝廉,官知州,最善赠公(顾宪成之父顾学),日夕相过从”,后来成为顾宪成的忘年交。据顾文璧先生考证,有次陈以忠从县学回家,船经张泾桥,恰值风雨交加,停泊避雨,夜访顾家,宪成兄弟正在挑灯苦读,陈以忠见景生情吟出上联,宪成捷对下联,当时顾宪成大约十三四岁。这与清人陈鼎所辑《东林列传》载录宪成幼年情状暗合:“家贫不能延师,就学邻塾,归必篝灯诵读,恒至达旦。其举业之文,垂髫已震踔一时矣。”(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康熙刊本《东林列传》卷二)因此,这副对联的作者应当是陈以忠和顾宪成两人,邓拓与廖沫沙都错了。
围绕着联文也有分歧。这副对联最早著录于一九二一年版《无锡大观》,书中记录顾氏祠堂联语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与邓拓所记“关心”一字之差,曾目睹东林旧联的无锡耆硕也绝大多数坚称当为“在心”。而此联在三百余年中主要依赖口碑传承,在此联的诞生地亦即顾宪成的家乡无锡张泾桥,老人们也都主“在心”说。不佞忝与顾宪成同乡,祖居与顾氏嫡裔宅院只隔一条弄堂,我的太姑母嫁到顾家成了长房长媳,两家至今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彼此论辈分称呼。记得差不多二十年前顾家有位阿公就曾说起过:邓拓的那篇文章搞错了,应当是“在心”,像他那样的大人物也会弄错的,呵呵……
后来有人在政协的一次文史座谈会上提出“关心”跟“在心”的问题,说邓拓可能错了,廖沫沙重新题写的楹联落的上款也不妥当。主持会议的一个头头凝思片刻开腔道:“这个问题不要再论了。你跟邓老啦个大哦?与其他错么,还不如你错啊。”
前人笔记《文海披沙》中有个小故事,说是明英宗正统年间,少司徒王祜趋奉大太监王振,每天将下巴刮得精光去见干爸。一天王振忽然问干儿:“你怎么也不长胡子啊?”王祜回答:“老爷您没胡须,儿子我怎敢有胡须哟。”老爷没有的绝不敢有,老爷错误的绝不敢对,这也称得上一种中国特色。王小波在他的小说《青铜时代》里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必须有证明自己聪明的智慧,还得有证明自己傻的智慧,否则后患无穷。”他说这番话时已是二十世纪的最末几年,可见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并没有进步。
与其他错么还不如你错
由社会学名著想到的
文化传统与管理模式
《春秋》符号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技术中的艺术,或者相反
一部写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之际的书
诚实第一
最新小说一瞥
来燕榭书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